央视主持人黄西:曾拿奥巴马开涮,如今为何沦为选手被李诞点评?

2025-10-14 -

最新一期的《脱口秀大会4》中,有个参赛者的登场,引得观众席上骚动起来。

这个人小眼睛,大板牙,高颧骨,憨直中透露着一丝狡黠。

他抬手向众人示意,听众纷纷站立,接着,难以置信的惊呼声接连响起,

“他是我的偶像!”

“这是真的吗?”

黄西?”

没错,这位选手就是黄西。

黄西是谁?

他在段子中将自己定义为“中国脱口秀的在天之灵”。

许多中国人还不知道“脱口秀”是什么的时候,在美国那边,黄西走进了白宫,面对众多重要人物和媒体记者,上台表演脱口秀,大量讽刺奥巴马和拜登,因此一下子就出名了。

他随后将单口喜剧引入国内,在它的带动下,众多青年被这种新兴的口头表达形式所打动,进而促成了单口喜剧艺术领域的持续拓展。

如今,已经过去了十一年,黄西却以初选者的身份,再次站到了喜剧竞技的现场。

从最初的开创者,转变为后来的竞争者,从先驱者变成旁观者,这样的转变,他怎样面对?

一处反转

1970年,黄西在吉林白山的一个书香门第里降生。那个时代氛围普遍沉闷,多数人举止拘谨,但黄西的父母却显得与众不同。他们热衷于讲些诙谐的笑话,以此活跃单调乏味的日子。

他的父亲是工程师,选择的名字叫“黄科学”,他的母亲是医生,上班的路要经过108盏路灯,她把去上班比作“逼上梁山”。

黄西在这样氛围中长大,天性里本有风趣特质。但初期他显然没把握分寸,让风趣演变成机巧,使活泼流变为乖张。

黄西在本地颇有名气,是个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尤其在学校里,同学们都准时到课,他却总在上课铃响时溜走,跳上窗台消失,临近下课才从窗外折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这种逃课状态,一直持续到高二那年。

那一年,班主任对他的一次批评,彻底改变了黄西的人生走向。

这位班主任对黄西来说,既是老师也是母亲。因为父母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给黄西缝制衣服,他身上穿的每一件棉袄,都是班主任亲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黄西在众人面前遭到严厉指责,他忽然明白过来,自己随落的行为,确实令许多关心他的人感到失望。

经历一番醒悟,黄西在学业上猛然“调头”。

他踏上“逆袭”之路,表现异常出色,成绩飞速提升,由年级垫底位置,逐步攀升至前六十,最终以全校头名的身份,成功进入吉林大学。

早先,父亲唯恐懒散的儿子前途堪忧,特意为他安排了锅炉操作员的职位,然而,黄西在连续十多年成绩平平之后,却意外地获得了优秀学生的身份转变。

1990年,他享有全国领先的声誉,前往中国科学院进修研究生学业。

四年后,在美国十几所大学同时招揽的情况下,黄西告别家乡,前往海外继续学业,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

可是,他精神抖擞地抵达美国,随后就遭遇了沟通障碍,无法听清他人话语,同时自己也难以进行言语交流。

怎么办?

这位高智商的生化博士采用了最原始的方法——背字典。

那本分量十足的英汉参考书,他反反复复记诵了八个回合,涉及语言知识与文化背景,他和这个陌生的地域逐步建立起联系。

后来,他在美国一位同窗的家中赴约,首次见识了名为“脱口秀”的节目类型。

原来,这就是风靡美国的脱口秀!

他既有坦率的自我调侃,也有适度的挑衅言行,幽默元素拿捏得十分精准,笑料呈现得流畅无痕,如同行云流水。那个时刻,黄西好像察觉到每个字眼都散发着灵感的火花。

那天,黄西觅得了许久未曾体验的愉悦,而且,他立下志向,钻研即兴喜剧表演。

一个决定

一个连“铺垫”和“包袱”的含义都不明白的人,所有学习都要从头学起。

日间,在学术机构探究昆虫的脑部构造,夜间,赶赴成人教育场所掌握语言表达技巧。黄西每日往返于迥异的学科之间,兴致盎然。

刚学会本事,黄西就按捺不住急切心情,总盼望有个上台表现的机会,去实践一下。

可是,对于他这样的生疏面孔,哪有俱乐部肯冒险让他上台?

无奈之下,黄西心生一计——找托儿。

他第一次登台,便是靠“托儿”求来的。

那是一个大雪飘落的夜晚,黄西伫立在俱乐部入口处,向每一个经过的路人探询。

“想看‘脱口秀’吗?”

费了好大劲才请到两位观众来,黄西怎能轻易让他们走掉,他使劲儿央求这两人,务必向负责人说明是特意来欣赏黄西表演的。

幸运的是,他的策略成功了,黄西最终站上了脱口秀表演的台子,不过,只有五分钟的表演机会。

在这五分钟内,黄西竭尽全力,不停地说着,他盼望,台下的观众能爆发出连绵不断的笑声。

但是,实际情况是,观众们互相瞅着,神情不自然地看着他独自一人站在台上“表演”。

好像一门臭掉的哑炮,只留下“噗”地一声令人发笑的闷响。

退场之后,屡遭打击的黄西寻访到那两个充当说客的人,他们真挚地提出了意见,

“我听不明白。”

所有的失望之路,都由期望铺就。

在那之后,黄西一度对自己产生严重的不确定感:一个英语沟通能力有限的人,居然妄想胜任英语即兴演讲。

一段时间里,黄西都刻意保持着与“脱口秀”的距离。

完成学业后,他加入了一家生物科技企业,从此致力于新型抗癌制剂的开发工作。

在2003年某个时刻,黄西无意间翻阅了张纯如的作品《华人在美国》,其中某个论断让他深感痛心,那句话深深触动了他。

“中国人在美国成不了气候。”

黄西在脱口秀的舞台上选择了退场,立刻感到那个话语仿佛是对他个人的直接挑衅和讥讽。

他满怀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当年那个高二学子的姿态,决心成为脱口秀界首位华裔表演者。

从那时起,那个小本子和一支笔总是装在他的口袋里,从不缺少,他的思绪也总是不断构思着各种笑话。

渐渐地,他在脱口秀中摸索出自己的风格。

英语表达不够流畅,不妨将带有中文特色的说法当作独特之处,别人解读语句需要过程,不妨借助突然中断的间歇来把握韵律。

六年后,这位面无表情,举止笨拙,思维反常的华人喜剧艺人,意外夺得美国喜剧大赛的最高荣誉,还受邀参加了美国热门节目《大卫·莱特曼晚间秀》。

这时,一份来自美国白宫的邀请函,递到他的手上。

一场轰动

二零一零年三月,黄西是受邀出席美国记者年会脱口秀表演嘉宾中唯一的一位,他走上了会议主持人的位置。

他身旁坐着2400多名政府高层人士,还有美国最知名的新闻界代表。

这对黄西来说,是顶峰,也是绝境。

说得好,他将一炮而红,说得糟,他便再无翻身之日。

演出结束后,观众席上接连响起阵阵欢笑声,持续了整整15分钟,每次笑声都仿佛火山爆发般强烈。

台上的黄西,神态严肃,说话带着外地腔调,凭着一种朴实无华的诙谐,评论着美国的社会现状和重要人物。

他看着一旁的拜登说:

说实话,我之前已经仔细阅读了您的个人经历,今日有幸与您相见,发现书里描述的您比现实中更加出色。

而黄西在“嘲讽”时任总统奥巴马时,迎来了整场表演的最高潮。

他带着一脸的不可思议,说:

奥巴马常常被批评显得不够强硬,他本人却主导了两次军事行动,诺贝尔奖竟然还授予了他和平奖项,而他最终也同意了这项荣誉。

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儿吗?”

黄西表演完成之后,观众席上全体站立,经久不息的掌声响彻整个场地,所有人的视线都集中在那位之前并不出名的中国人身上。

拜登更是兴奋地一把拉住他,用他脱口秀里的“梗”,对他说道:

黄西,假设你未来声名显赫,假如你的仆从告知乔·拜登已在门外等候,务必不要询问对方是谁。

黄西的“白宫15分钟”迅速传遍美国,他很快成为备受追捧的脱口秀艺人。

他在芝加哥的某个剧院表演节目,突然间,场内涌入了三千多名听众,而且,这些人确实都是“冲着黄西的演出来的”。

这些状况都在黄西的预料之中,唯独有一件——他的喜剧表演在中国爆红。

他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荡起国内脱口秀的涟漪。

二零一三年,黄西重新在国内表演“脱口秀”,央视向他发出合作意向,聘请他主持科学验证类节目《是真的吗》。

黄西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因为他每期节目开场时,都有两分钟的机会,可以用来展示他的脱口秀表演技巧。

即便活动主要目的并非此项,他依然觉得,这是国内民众认识单口喜剧的一个宝贵机会。

然而,节目启动以来,人们更倾向于认可他“生物医学领域专家”的称号,而不是“单口喜剧表演者”这个角色。

黄西清楚,国内脱口秀尚处起步阶段,势必会经历诸多艰难困苦的发展时期,他已为长期坚持做好了打算。

在祖国境内逗留数载期间,黄西一方面稳定地担当央视那期节目的主持人,另一方面又奔波于国内多个城市的脱口秀场馆举办演出活动。

在他开创性地拓展脱口秀领域之际,一档网络节目轻易点燃了国内年轻群体对脱口秀的兴趣。

黄西慢慢趋于平淡,一大批脱口秀新人迅速崛起。

白宫演出的光晕,终于从他身上褪去。

一次面对

二零一七年,诸如《吐槽大会》及《脱口秀大会》之类的与“脱口秀”相关的电视节目,观看次数急剧攀升,与此同时,一直专注于线下活动的黄西,慢慢脱离了“热度”焦点。

艺术活动结束后,他将部分时间用于策划一个融合单口喜剧特色的戏剧节目,然而非常不巧,赞助商突然中断了资金支持,导致他的期望和努力全部化为泡影。

而后,他被身边的年轻人一一赶超:

拒绝过他剧本创作请求的李诞,曾在他的评审节目中亮相过的周奇墨,带着崇敬之意前往他新书发售活动的程璐,等等

黄西曾开垦的那片荒原,现在已是热闹非凡,而他却置身其外。

黄西在登上《脱口秀大会4》的舞台前,内心经历了十分纠结的权衡,不过最后,他终究还是选择了去表演。

黄西站在聚光灯中,他依旧展现出特有的风范,既有适度的吹嘘,也有平静的调侃,同时不乏伤感的叹息。

面对昔日的“高光时刻”,他“凡尔赛”了一把:

你们个个都出类拔萃,不过我想请教你们一个问题,你们曾经受邀到白宫进行表演吗?

而面对自己的“今非昔比”,他又用一个“逻辑反转”交代出来:

若非当年由我引入脱口秀到国内,促使其本土化,便不会诞生脱口秀大会,我也根本无缘参与此次海选。

同时,面对后辈的“超车”,他亦真诚地对李诞说:

“李诞实现了我没能实现的理想。”

黄西的脱口秀表演只有短短五分钟,却获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杨澜也毫不掩饰地夸赞他,能够不卑不亢地站在这里,面对大家的审视,承受新一代的挑战,这体现了他真正的“脱口秀精神”。

黄西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时,网络上的评论却褒贬各异。有人认为,黄西依旧是国内脱口秀界的顶尖人物,也有人觉得,他的脱口秀表演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环境,终究与时代脱节。

对于这些,黄西毫不在意,因为他认为,既然自己扮演的是带来惊喜的角色,那么令人惊讶的部分已经完成,带来喜悦的部分也已实现,他就可以离开。

终究,他来此的目的,并非为了与晚辈较量,而是怀着学习的心情,去认识并适应目前脱口秀的新发展。

如今,已过知天命年纪的黄西,终于学会了“认命”。

然而,他对于“认命”的看法是,自从他开始真正喜爱脱口秀的那一刻起,就已经确定自己注定要从事这个行业。

然后,沉下心来,投入其中。至于其他的,交由时间来安排。

黄西至今仍清楚记得,若干年前的一个夜晚。那个晚上,他忽然惊醒,非常渴望创作笑话,担心会吵到家人,于是顶着风雪开车,花了不少时间,来到一家咖啡厅,一落座就集中精神构思段子。

一个钟头过去了,他一个字也没写出来,接着,回到家里,就上床睡觉了。

黄西说,那个付出努力的当下,就是最大的意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