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带你领略庄子的非凡大智慧
庄子与惠子曾在濠水边论辩,其对话中包含“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名句。这场辩论发生在春秋战国年代,两位参与者都是当时知名的思想家。
庄子跟惠子在濠梁边散步。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悠然自得,这就是鱼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和惠子同游濠梁之上,庄子说:鲦鱼在河中畅游,这是鱼儿的欢愉。惠子回应:你并非鱼,怎能知晓鱼儿的快乐。庄子反驳:你也不是我,又怎能断定我不知道鱼的欢欣。惠子坚持:我既然不是你,自然无法知晓你感受如何;你又不是鱼,自然无法判断鱼是否愉悦,这是毋庸置疑的。
庄子谈到:“起初你问我‘何处领会鱼的愉悦?’这句话”,接着他表明,此刻他是在濠水边的那座桥上领会到的。”惠子立刻说不出话来。
故事进行到此,我们明白庄子最终是强词夺理,是暗中转换论点,答非所问。然而这场辩论引人深思,让我们见识到一位与众不同的庄子。
人们时常谈论:渴望化作飞鸟,在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盼望变成游鱼,在水中随心所欲地遨游,向往成为花朵,不受约束地盛开。
我们真的清楚鸟儿是否开心吗?鱼儿是否无拘无束呢?我们对花的真实状态也无从得知。孩童时我们渴望成熟,以为成年就等于幸福,但成年后又担忧衰老。
我们总是向往明天,我们总是嫉妒他人,我们总是追逐未拥有的,我们总是贪图超乎所需,我们总以为远方的景致才更动人心魄。
我们常常沉溺于个人的主观领域去认识世间万物的本质,由此产生了许多以自我为中心的判断,比如频繁出现“依我之见”“随心所欲”“确信无疑”之类的表述。依照佛法的解释,这就是所谓的“我执”,即对自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迷恋,进而不断向外寻求满足,在追逐过程中反复经历得到与失去的痛苦。
当局者确实容易看不清状况,旁观者反而能更清楚事实,“不识庐山真实面貌,只因身处其中,”这说明了人们在小我这种主观环境中徘徊,常常感到困惑,由此产生忧愁。
庄子与惠子那段看似轻松的问答,表面上是彼此调侃,实则蕴含深意,引人深思,笑过之后,我们仿佛还有余味,若能真正领会其中道理,对人生或许会有更多理解与豁达。
你并非鱼,怎能体会鱼的快乐,其实鱼的感受我们无从得知,因此不必艳羡鱼儿的生存状态,也不应沉溺于这个“小我”所呈现的表象而一味地追逐。
王阳明是位知名哲学家,他提出过“心即理”的观点。外部环境其实只是我们内心世界的反映,内心状态转变了,我们所感知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只要内心充满阳光,整个生命都会变得温和而美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