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能闹出啥笑话?苏轼每日食300颗荔枝竟上火
孙权让使者来荆州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闺女嫁给自己的儿子。
关羽一听立刻皱眉,操着河北口音说道:吾女安能嫁权子?
说话人并非有意,听话人却有所领会,使者见状,面露不悦,随即沉默不语,嘟囔着转身离去。
回去以后,使者就把关羽的原文告诉了孙权:虎女安能嫁犬子?
孙权气得勃然大怒,立志要夺取荆州,斩杀关羽。
关公籍贯河东解县,派遣使者来自江南地区,彼此间语言交流存在困难,由此引发了一场历史性事件。这或许纯属戏言,但同样表明方言确实存在影响历史走向的能力。
一、为啥历史上福建、广东出高官比较少?
研究典籍可知,源自福建、广东的显要人物,在过往记载中并不多见,而这两个地区位于南方,本应较早接触学术熏陶。
他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分数应当相当不错,然而这种想法并不恰当,毕竟福建、广东一带的人,口音问题非常突出,即便学问十分出色,在科举考场中也会因此遇到不少困难。
福建一带的闽南方言,广东地区的粤语,主考官员们根本无法理解,因此这两个地方的读书人,内心感到无比委屈。比如在登记报名时,明明是叫房飞冯的名字,考官却误听成了黄辉鸿,甚至怀疑这个人是来顶替别人的!
费了好大劲才考中进士,进入皇宫为官,难道就此一帆风顺吗?并非如此,闽南籍官员在这方面常遇麻烦。缘由在于,他们下班后向君主禀报用餐,君主却误听为逝世的讯息。闽南话中,表达进食的词汇与宣告帝王死去的说法发音相同,面对这种状况,确实束手无策。
纯粹是地方口音惹的麻烦,这位官员肯定会被拖出去处死。但他到死都弄不明白,退朝后不进食,君主又该做些什么。
伦文叙是明朝的杰出文人,他出生于广东,因此讲一口地道的广东话。后来他进入朝廷任职,却因此感到懊恼,由于朝中上下没有人说他的母语,这让他十分困扰,因为许多话他都听不明白,也不敢随便发表意见。
伦文叙在朝廷之中几乎不归属于任何团体,人们难以与他进行沟通,自然也就不会选择与他建立联盟了。
日子久了,伦文叙总是一个人待在隐蔽的地方,反反复复念叨着:柑蕉桔梨萝柚,雁鹫雕狸狮狒。
上联全部是果实,下联全都是飞禽走兽,关于其中含义,在此就不详细说明,愿意了解的伙伴们可以自行探寻。
二、日啖荔枝三百颗?
苏东坡是个有名的美食家,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能找到可口的饭菜。在黄州的时候,他开始研究制作东坡肉的技巧,结果让当地的家猪们都感到非常害怕。
抵达惠州后,便着手探究羊脊骨的烹制方法,行至儋州时,独自在沙滩嬉戏,又尝到了味美的生蚝,特意写信给儿子,告知在海南寻得一种格外美味的食材,切记不可外传。
惠州期间,苏东坡的饮食兴趣不止羊蝎子,水果也是他特别钟情的食物之一。他在《惠州一绝》中曾有这样的诗句:
罗浮山麓四季皆春,卢橘杨梅接连成熟。每日荔枝三百颗不断,甘愿长居岭南之地。
这个地方气候宜人,一年到头都像春天那样温暖,卢橘和杨梅接连不断地成熟上市,特别是本地的荔枝,要是每天能吃上三百颗,你会觉得岭南人的生活,跟仙人差不多!
那么疑问出现了,我们当代人一整天能够食用三百枚荔枝吗?显然是办不到的,就算真有可能,也会因此引发严重的上火症状。那么苏轼为何会这样表述呢?其实这也是地域性语言造成的误解。
他原本是四川人,到了惠州后,当地的语言环境让他难以理解粤语。因此,当听到别人说每天要吃300颗荔枝时,他轻易就相信了。但实际上,对方的意思是吃一啖荔枝就会感觉像三把火烧一样难受,并不是指每天都要吃那么多荔枝。
当地居民经常食用荔枝,明白这种水果味道虽美,但过量食用容易导致身体燥热。因此提醒苏轼,少量品尝即可,否则极易引发内火。
但是苏轼产生了误解!他听了之后非常高兴地爬上树摘了许多荔枝,当天一共吃了三百个,险些把自己撑坏。最终心满意足地写下了这句:每天吃荔枝三百个,甘愿永远做岭南人。想必第二天苏轼就要去打点滴了。
三、要是懂点外语,说不定就能避免鸦片战争了。
清朝与英国在战事爆发前派遣使者进行磋商,双方都不希望发生冲突,这是显而易见的。清朝方面派出的代表是一位来自广东的官员。
他一上来就讲明了立场:你们在我们这儿售卖鸦片完全不允许,我们既不认可也不承担后果,但你们贩卖其他商品,我们可以开放港口,这算是我们君主最大的善意表示。
英国使者听完翻译的说明后,认为清朝已经做出了相当多的妥协,因此感到十分高兴,马上表示同意,不过他补充道:不要再拖延了!
这句话的汉语含义原本是要求立即执行,但在语音上却难以被广东人接受,音译为:丢雷楼母,。
这位来自广东的官员实在无法忍受了,当场就猛地站起离开了。翻译还在那里高兴得不得了,使者便立刻返回朝廷进行汇报。这一系列事件最终引发了鸦片战争的全面爆发。
小结:普及普通话是多么的重要。
古代的官员常常会被发配到偏远地区去,苏轼就是被发配到了很多地方呢!各个地方的口音都不一样,因此苏轼感到很烦恼啊,只能专心寻找美味佳肴,不愿意和当地百姓打交道,毕竟上次在惠州吃荔枝,算是被欺骗得很厉害了。
柳宗元遭贬至广西柳州时,对当地语言一窍不通,因其籍贯山西,审案时须配属一两名通译人员协助。每日案件审理异常劳顿,常仅能处置一件诉讼,致使柳宗元终日于官署中啖食田螺之粉。
康熙帝喜爱巡游各地,然而他说话带着浓重的东北腔调,因此每到一处,身边总得有大批人充当沟通者。
这充分说明,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无疑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至少,你如今在各地旅行,即便不掌握地方方言,也不会遭到当地民众的攻击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