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乓到堡垒之夜,游戏有趣,过度沉迷能全怪游戏?
游戏依赖现象正获得越来越多重视。有些参与者对游戏投入过多精力,甚至产生难以自控的冲动,并伴随某些身心异常表现,相关领域的探索已获得一定成果。
游戏成瘾问题并非新生事物,并非所有参与者都会受其困扰。国际卫生组织与美利坚合众国精神医学学会对游戏成瘾给出了界定,指个体在游戏行为上难以自我约束,导致游戏活动持续侵占正常生活空间,并引发重大负面后果。调查发现,百分之三左右的游戏者有沉迷游戏的毛病,青少年中的比例高达百分之八点五,这个年龄层需要特别关注。
研究游戏成瘾的成因,长久以来都是专家们关注的焦点。游戏自身的魅力是否会让玩家难以自拔?还是说,个体先天的心理状态或性格特点,让某些人更容易沉迷其中?研究人员在分析时,会把儿童已有的心理问题纳入考量,例如情绪低落、紧张不安以及以前的游戏依赖史,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此外 ,也把性别差异,是否遭受过欺凌,亲人离世的情况,以及各种导致精神伤害的事情等要素都考虑在内。
法尔西奥以研究者身份指出,研究得出的结论十分明确。那些本身就有情绪低落和社交障碍的孩子,他们更倾向于陷入游戏依赖的困境——形成一种难以摆脱的循环。仔细分析的话,问题的根源早就存在了,过度玩游戏其实只是现有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和具体症状而已。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游戏在某种程度上被误用作排解负面感受的途径。但是,将游戏当作精神支柱,并非一种健全的情绪疏导方式。
既往诸多研究揭示,精神障碍与游戏依赖症之间存在密切关联,二者可能随时间彼此作用、彼此加剧,仿佛相互咬合的齿轮回旋,朝着负面不断下沉,最终演变成一种病态的循环,即精神障碍会加重游戏依赖症,而日益严重的游戏依赖症又会使精神障碍更为恶化。
当前,法尔西奥与韦伯的研究意义重大,可能为医生及心理健康领域从业者提供制定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的依据。他们从问题的根本出发,并开辟了新的途径:在精神疾病早期进行干预,特别是着重关注焦虑和抑郁情绪。这些做法对于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具有显著效果。
法尔西奥特别指出的关键,戒除游戏瘾的最佳着力点,必须从精神层面仔细探究隐藏的症结。识别精神层面的隐秘症结,价值非常,有助于透彻认识、精确干预,从而明确正确的纠正路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难题,在应对家庭内部成员矛盾时,长辈们或许要承受孩子出现心理抵抗的考验,甚至让原本沉迷网络的问题变得更加棘手,还会导致一系列负面后果,例如孩子出现新的行为偏差,以及表现出不良倾向等等,从而造成更加复杂的麻烦。此次研究为这一较为棘手领域开拓有益探索新思路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