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的威力究竟有多大?讲个笑话,听众听到一半竟被吓晕
讲笑话的斯大林,令听众晕厥,在赫鲁晓夫记忆深处,有一幕场景始终难以抹去,那是1951年午后,他陪同斯大林漫步时,耳畔传来斯大林低沉低语,赫鲁晓夫不禁惊讶,以坚定意志著称的这位领袖,此刻流露出迷茫与无助神色,他低语“我不再信任任何人,甚至连自己都失去信心……”,面对斯大林这种情绪,赫鲁晓夫困惑不解,默然站立,不敢发出声响,这是斯大林晚年生活缩影。
斯大林,是一位杰出领导者,他精通识人用人,擅长去发现并且重用有才华的人,一旦赢得他的信任,就能获得巨大权力,以二战时期来说,他任命约瑟夫·罗季奥诺维奇·阿帕纳先科担任远东方面军司令,赋予他无上权力,甚至允许他不必请示就可先行撤换部下将领或者征召兵员,然而,阿帕纳先科行事风格颇为粗犷,初时难以获得下属认同。而且,他所接任的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施特恩上将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相比之下,阿帕纳先科的功绩较为普通,进而容易引发他人对其是否凭借讨好手段晋升的猜疑。一开始,他受到了同事和下属暗中的诋毁,甚至有人恶意控告他妄图叛国。然而斯大林对这些指责置若罔闻,因为他明白阿帕纳先科性格刚强,敢于创新,正因为这样,苏联后方才能够一直维持平稳不变。阿帕纳先科的事例充分表明了斯大林在早年对得力帮手所怀有的信赖。不过,跟着时光的消逝,这般情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大家都知道,苏联的外长维亚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长时间处在苏联权力的核心位置,他既是顶层领导人坚定的拥护者,又是其政治中忠诚的同伴。他对苏联所做的奉献以及贡献,肯定是没有争议的。按照正常的道理推测,对于这样一位得力的帮手,斯大林应该觉得非常安心。然而,实际的情况跟预期的却是完全相反的。在休假的时候,斯大林心里一直有个疑问:莫洛托夫在美国的访问旅程里,是不是靠着他的身份享用了专门的包厢?但他听闻莫洛托夫没接受美方任何特殊待遇,仅是以普通乘客身份就座,他愤怒且沮丧的情绪产生了。斯大林的猜测致使对莫洛托夫的调查出现,这一事件让公众很震惊。然而,直到维辛斯基向领导层汇报了真相,人们才明白,这一切都源于斯大林的误判。
贝利亚曾承受着莫名猜疑,有一则小插曲值得一提,一日,斯大林无所事事,对身边工作人员产生好奇心,他逐一审视他们,忽然察觉异样,似乎所有守卫都来自格鲁吉亚,斯大林出身格鲁吉亚,原本以为让同乡负责保卫会更安心,然而并非如此,他心中记得贝利亚也是格鲁吉亚人,他坚信这些人是贝利亚精心安排在自己身边的心腹,恐怕会暗中搞些“小动作”。斯大林满腔怒火且到沸点,马上呼喊贝利亚而置于跟前就这件事进行质问,贝利亚刹那间不知所措,呆愣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才回应说:“这难不成就一直存在的那样的安排啊,是吗?”
斯大林个性有转变,这其实并非难以理解 ,早年在职场的那个历练,让他养成了行事谨慎的习惯 ,二战结束之后 ,他积极寻求跟西方国家建立和谐关系 ,他甚至还坦言 ,要是美英两国同意和苏联携手合作 ,他愿意出让部分经济权益 ,并且借鉴西方国家给出的建议 ,对苏联的体制进行革新 ,但出乎预料的是 ,西方国家对这一善意提议没给予回应 ,反而挑起了冷战 ,对苏联及其盟友施加巨大压力 ,还派遣间谍去进行破坏活动 。正是这类阴险的伎俩,让斯大林深感忧虑。随着内外压力不断加剧,他的警觉性越发增强,甚至把国家决策的重心转移到个人别墅,想要寻求一个更安全的决策环境。那别墅在克里姆林宫附近,开车只需12分钟就能到达,占地面积不到千平方米,可是它的安保措施非常周密。这里的安保人员,都是从苏联前军中精心挑选出来的精英,他们对领袖的忠诚无与伦比。自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进入这别墅的门。以晚宴邀请作例,发源于斯大林,获邀之人象征权力在握,常客才是国家权力核心所在。莫洛托夫同志,虽得益于同僚协助而暂时职位稳固无事,但其政治生涯已受影响。作为昔日别墅常客之一,他竟有一日未收到邀请,这表明昔日高官且是最高领导人紧密盟友的他,正失宠于上。
斯大林存在奇特个性,其根源能够追溯到冷战时期的政治环境,早年他还比较幽默,步入晚年他更倾向于讲述引人深思的冷笑话,其中有一则故事特别让人困惑,冬日那天他进入野外,在林间寻找猎物,忽然看到一排鹧鸪在枝头栖息,因为好奇他扣动扳机,击落了几只,当时树上鹧鸪还剩下24只,而他只携带了12颗子弹,没办法他回到家中,取来更多弹药,最终把剩余的鹧鸪全部射落 。斯大林晚年对这个笑话格外钟情,他多次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人讲述,政界要员、军事将领、普通职员,几乎都听过。一开始它是冷笑话,人们只当是笑话。但奇怪的是,反复传颂后,听者心情变沉重,斯大林缓慢讲述时,听众脸色苍白、汗水直流。传闻有人当场失去意识,令人瞠目结舌。
将领导所存疑虑把握起来并非复杂之事,员工们情绪的波动同样清晰可见。斯大林于晚年对话之际,常用轻松的玩笑语气提问:“为何你的目光老是显得有些躲闪?”“为何你不敢直视我?”这般提问看似轻松,然而实际暗藏机关,致使下属觉得沉重。并且,赫鲁晓夫曾公开宣称,直至斯大林去世,人们才从隐匿的秘密档案里骇然得知,内务部人员一直未曾放松对每个人的严密监视,他们诸多的言行皆被详尽记录,就算是像赫鲁晓夫这般受信任之人,也躲避不了这种情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