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典型中国官场饭局的解读:权力博弈、人情往来与潜规则
在X年x月x日那天,陈教授因为公事前往某市出差,在那里见到了自己多年未曾谋面的老同学唐经理,夜幕降临的时候,唐经理为这位老同学设宴接风洗尘,并且还邀请了李科长曾主任王秘书张局长李局长这五个人,约定于晚上6:30在x市x酒店x包厢一起吃饭。
去细细品味这一场官场饭局,就能够发现,官员的到场顺序是可以反映出官员权力大小的,称呼的选用背后玩的实际是面子方面的游戏,酒乃是官场饭局之中精要的所在之处,吃腻了那些山珍海味之后反倒觉得土豆的味道很不错,这其实是对官员的一种极其绝妙的讽刺。
一、到场顺序:权力大小的反映
官员出现迟到的情况,表面上看上去好像是没有故意为之的意思,可实际上这就是在摆官谱。官员迟到这种现象,大家都已经是见得多了,都习惯了,这已然成为了官员的一种习性,根本就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唐经理和陈教授在 5 点 50 分的时候就抵达了酒店。而 5 名官员呢,在约定好的 6:30 分这个时间点,竟然一个都没有到达。6:35 分的时候李科长来到了酒店包厢。6:42 分曾主任来到了酒店包厢。6:50 分张局长来到了酒店包厢。7:02 分李局长来到了酒店包厢。7:13 分王秘书最后来到了酒店包厢。5 名官员全员都迟到了,这究竟是偶然发生的呢?是巧合造成的呢?还是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因素呢?不能否认,确有一些官员手里事务繁多,因公务而出现迟到状况,这其实也没什么可过多非议的,5名官员均出现迟到情形,如此现象只怕并非那么单纯,要是宴请他们的是几位官员的上级领导,他们还敢迟到吗?官员迟到,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是在彰显官架子,“有一种对于官谱、官派的说法是,做官的排场、派头就叫官谱、官派”。“官场里人的普遍认知是:从事官职就理应具备官谱、官派,不然怎能算作官员呢?故而,一旦成为官员,便开始讲究这种谱、派”。迟到的根本缘由在于,请客吃饭之人是生意人,其在官员跟前处于弱势低位,好像不进行摆谱,就没法表明自己身为一个官,难以彰显自身尊贵的身份。
在到场这件事上,先后顺序体现着权力大小,常见的是官员迟到,科长会迟到几分钟,局长则会迟到半个多小时,权力越大的官员迟到时间越久。唐经理要等官员,官员中又是小官等大官,权力小的科长要等权力大的局长,局长还要等更大的官。权力存在不同等级划分,位低之人只能等待,“等上级”是官场重要原则,且以权力大小作为根据,无权者等有权者,位低者等位高者,这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
秘书,是权力递延会使之收益的那种人。从表面来看呀,秘书算得上是最后一个才抵达的,这好像是对那种到场顺序表示权力大小的规则进行了颠覆呢,然而实际上却并非是这样的情况。就如同“近水楼台先得月”所描述的那般,领导所拥有的权力非常容易去递延到秘书这个位置上来。那所谓的权力递延是什么呢,就是说那些并非权力拥有者的人,因为和权力拥有者的关系都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从而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去行使着权力,也就是权力递延到了他们的身上。身为市领导身旁之人,王秘书于该市所具备的政治资源,并不比其他在场的官员少,“宰相家人七品官”,在该市可谓是“一人之下”,然而“万人之下”,因接近领导、与权力核心联系紧密这种特殊工作性质,常常易于获取实质权力,是权力递延的极易获得者,甚至能大权在握,科长、局长办不成的事,王秘书极有可能办成。不是由于秘书自身官职究竟有多么高,权力究竟有多么大,而是王秘书身为市某领导的秘书,“不看僧面看佛面”,其官职虽不算大,然而权力却极有可能等同于他的领导,他所代表的并非仅仅是个人,在某种层面上代表的同样也是市领导。
二、称呼:面子游戏
鲁迅先生讲过,“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 ,中国人喜好面子,甚至到了死要面子的程度,常常呈现出打肿脸也得充胖子的态势 ,为人处事之际,最忌讳的便是抹面子 。 “‘面子’意味着在中国社会之中被广义重视的社会声誉 ,它是个人于人生进程里凭借成就与夸耀而获取的名声 ,同样也是个人借助努力以及刻意运作所积攒起来的声誉 。 “和某某领导在x酒店一块儿共同进餐” ,对唐经理来讲 ,本身就是一桩极具面子的事情 。可副教授被称作教授,经理被呼作老总,副局长被叫作局长,尽管“副”念起来着实有点别扭,在称呼里把“副”换成正,这契合日常生活习惯,当然存在“转正”的期望,更是一种有脸面的行为,玩的是面子方面的游戏。“人有脸,树有皮”,面子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以及声望紧密相连,“正”比“副”更具面子,于是“你给我面子,我给你面子”,众人相互给予面子。
三、酒:饭局的精华
可以喝八两却喝一斤的这类同志,是能够让人放心的;本可以喝一斤却只喝八两的这类同志,是需要加以培养的;能够喝白酒却选择喝啤酒的这类同志,是要被调走的;能喝啤酒却只喝饮料的这类同志,是不能要的 ,“公家出钱我出胃,吃喝是为了本单位” ,“穷也好富也好,喝了就行 ,兴也好衰也好,醉了拉倒 ,领导干部要是不喝酒,就一个朋友都不会有 ,中层干部要是不喝酒,就一点信息都不会有 ,基层干部要是不喝酒,就一点希望都不会有 ,纪检干部要是不喝酒,就一点线索都不会有 ,这些民谣全都体现出酒于饭局里的重要性 。
说起饭局,那酒可是关键要素,没有酒就称不上是存在实质内涵的饭局,酒在饭局里的重要程度超乎其他任何东西;以酒量展现助兴的氛围达成消愁的目的,并化解官员彼此间曾经遗留的恩怨,好似一杯酒就能将既往纠葛彻底消除;你来敬我,是看重谊,我回敬你,寄情于酒,酒入腹中尽管酒浆穿流于肠胃,可情谊却深深留存在情谊本身核心之处,喝过酒,人际交往间彼此的感情因为酒的催化自然而然就会逐步升温 。
饭局里的众人,于当地而言,皆属颇具声望之人,于酒之档次要求颇高。档次过低实不可取,浏阳河、金六福这般档次之酒,于农村堪称高档,于官员眼中却难登大雅之堂;然档次过高亦不妥,有教授在座,恐老同学不适应,且名酒价格高昂,实无此行宴需过度铺张之必要,最终选了2瓶52度茅台酒与1瓶葡萄酒。
行使敬酒这一行为。权力于现今所处社会里已然渗透各处,看似无足轻重的敬酒,事实上却满是权力的丝丝缕缕,敬酒背后藏匿着权力崇拜,体现成为权力微小者针对权力较大者的讨好权力这类行径。在敬酒之前,众人一同举起酒杯且彼此碰杯,每一个人嘴上不停念叨着话语,然而却没有任何人明白其他人具体所讲内容,杯中的酒也并非一饮而尽,仅仅是做做样子喝上一口 。
唐经理起初向王秘书举起酒杯献酒 ,往下面又是向局长送去敬意碰杯酒 ,再次之后朝着李科长与曾主任举起酒杯敬酒 ;李科长最先又是朝着王秘书致以敬意送上酒杯 ,接着才是依次给两位局长敬酒 ,末尾才是给曾主任送上酒杯 ;两位局长均朝着王秘书举起酒杯送出敬意 ,然而却并未给李科长以及曾主任敬酒 ;王秘书回敬了两位局长的酒致意 ,同样也没给李科长和曾主任敬酒 。在敬酒这个进程当中 ,五名官员全都向唐经理举起酒杯敬酒 ,毕竟是唐经理做东请客 ,能够凑到一起吃饭 ,私人之间的情谊或多或少总归是存在一些的 。五名官员同样也都向陈教授举起了酒杯敬酒 。
陈教授并非缺乏敬酒的相关阅历,只是同官员共处时有些不太习惯,身为官场的一个局外人,起初不知该怎样进行恰当行为,或许是看不惯敬酒时那种逢场作戏的表现,更多的原因是尚未“融入其中”,并非局内之人,敬酒的游戏规则还不是特别明白。但在其他政府官员进行敬酒后,才有了慢慢应该“入乡随俗”的意识。陈教授首先是先来回敬王秘书,其次才是两位局长,最后才是曾主任、李科长,敬酒这个顺序和其他官员完全一致!教授不愧是教授,一学就会!其实呀,敬酒的规则呢,是挺简单的,那就是没有权力之人去对拥有权力之人敬酒,权力小的人向权力大的人敬奉。并不是说,每个人打从一生下来就懂得如何去敬酒,只要经历那么几回,自然而然地就会了,关键之处在于有没有那个资格能够“进入这个局”。敬酒这事儿呢,玩的可是权力的游戏呀,是谁拥有的权力最大,谁便掌握着游戏的规则,权力比较大的人呢,就能够对某些游戏规则做出变通,权力小的人亦或是没有权力的人,那就只有乖乖遵守的份儿啦,对权力的崇拜、追逐以及抵制,借助敬酒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
酒量,于官场而言,饭局纷纭众多,而不会饮酒之人于官场实难立足生存,仅只是饮酒还远远不够,还得具备一定酒量方可。此人饮尽两瓶白酒之后,竟毫无醉意显现,如此看来,官员“喝白酒一斤两斤不醉”之说确实并非夸大其词。怪不得有的领导于选用干部之日,觉得“酒场等同于战场,酒风即为作风,酒量就是胆量,酒瓶代表水平”,竟将会饮酒且酒大量足当作选拔干部的一项关键标准,“喝得满地爬,这般干部要提拔”,全然不理会是否“喝坏了党风喝坏了胃”。
酒,被谈及,之中的酒文化于中国而言,是众多文化里独特的一支,曹操以煮酒之态引发论英雄之事,李白凭借举杯之举与明月相邀,苏东坡借着把酒之形向青天发问,酒赋予了诸多英雄豪杰非比寻常的壮举,给予文化浓郁的生活氛围,在酒桌旁,官员自然会对酒进行谈论。
有关酒的故事,那可是像对于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熟悉得很呢。像喝酒喝了十八碗从而醉倒后上了景阳岗后打虎的英雄武松的事儿,像“鸿门宴”这件事,像“杯酒释兵权”这般的事儿,还有周恩来总理为何单单喜爱茅台这样的事儿等等 。
意外发生了,吟诗助兴竟然出現,或许是为了刻意表明自己绝非大老粗,或许是因有教授在场便想着展示自身的“才华”,或许是鉴于今天兴致格外好的原由罢了,唐经理不经意间说出“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陈教授又说出“葡萄美酒夜光杯”这句;看到唐经理与陈教授都已然说了,几个官员自然也不甘居于人后,张局长所说出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曾主任则说出“借酒消愁愁更愁”;李科长继而言提到“醉翁之意不在酒”;李局长最后说出“酒不醉人人自醉”。这种吟诗助兴在官场饭局当中是极为少见的,然而这次实属是意外之情况。
3.怪论:酒与人才存在着关系,有人宣称说对酒的历史缺乏了解,对酒文化全然不知,这样的人竟然能被算作人才?有人还断言就连酒圣是谁都不清楚的人,居然也能被称作专家、教授。另外有人讲不喝酒就不算人才,酒量欠佳的人同样不算人才。怪不得有的领导在进行选拔干部的操作时,会把酒量当作一条重要的标准呢。
四、吃:土豆胜过山珍海味
官员饭局可不少,应酬着实多,哪家酒店有啥特色菜,厨师手艺究竟如何,全都清清楚楚 。
迎合他人喜好这一行为,一些生意人将“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这句话当作座右铭。李科长对x鞭有所喜好,曾主任热衷于吃狗肉,李局长喜爱燕窝,王秘书钟情于吃红薯、土豆;谁偏好酸味,谁倾向于辣味,谁喜欢甜味,唐经理心里都有一本关于此的帐。实际上,一同吃饭的次数增多后,倘若连某某官员喜欢吃什么这样的本事都不具备,又怎么能够与官员“称兄道弟”呢。在官员去到酒店之先,唐经理已然将菜予以点好,当然喽,把这些官员进行邀请之时,唐经理也不会忘掉跟他们言及“X酒店存有您所喜好之xx菜”。“苍蝇是不会叮不存在缝隙之蛋 的”,生意人逮住官员饮食喜好这块软肋,“吃了别人东西嘴巴会变软”,“天下不存在免费的午餐”,官员早晚是要为“吃得这行径”付出代价的确。
到底想吃土豆讽刺了哪类人呀?官员喜爱吃土豆并非是由于土豆具备营养成分高这一特点,也不是因为其有着治疗习惯性便秘以及预防血胆固醇增高等功效,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吃腻了山珍海味,而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便不再是山珍海味了,反倒土豆变成了山珍海味。土豆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那些原汁原味的农产品的代名词。那么要是让官员连续吃上几天土豆,他们还会说土豆的味道好吗?
五、说:双重角色
其一,官员呈现出普通人那种土里土气没啥涵养的一面,话语里满是粗野之词、低俗之语、逗趣之话;其二,毕竟官员身份特殊,说话得有官场的讲究,处处谨小慎微,只说到差不多刚刚好的程度,就戛然而止 。
污秽之语、低俗之词、诙谐之话。为官者确实是有官职在身没错,然而为官者同样是人。于进食饮酒的进程当中,满是粗俗不堪、不堪入耳之言语,诸如“他x的”、“操你x的”、“顶你个肺”这般,脏话粗话几乎时刻挂在嘴边。仅仅有吃有喝那就不足够了,还得喝得畅快淋漓才行,笑话乃是酒桌上增添趣味之物,尤其是谈及荤段子可谓兴致勃勃,“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引得人忍不住开怀大笑,如此一来酒桌上的氛围便浓郁起来了。
有一些所谓的高见,实际上是十分荒谬的,有的官员,尽管拥有本科学历,甚至其中有的还具备研究生学历,然而实际上并没有多少真才实学。有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有什么难的,让农民多多赚到钱便可以了”,还有人讲“和谐和谐,像咱们这般有美味的食物、舒适的住所就是和谐了”。多么荒谬的高见啊!
聚于官场的官员们,当在一起交谈之际,无可回避地会提及关联官场的某些人物与事件,像这般表述:“x之人,普通话讲得并不标准,带着一口XX腔调,不仅写文章能力欠佳,如今却在x单位担任一把手职务。”“热议某某领导当下的种种状况。”“探究谁是谁背后依仗之人。”“猜测谁又具备被提拔的潜在可能性。”。任凭众人彼此皆为相识之人,且称得上是“信得过”吧,然而数位官员讲话之际均极为留意分寸尺度。晓得哪类事能够言说,这话该讲到何种地步,哪些事切不可说,不该说、不能说的那些坚决不去提。秉持“不说好,不说坏,谁也不见怪”之原则,只是略微提及便作罢,毕竟皆是官场中的一分子,彼此心里都明白着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