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转载】关于王邦虎老师的二三件事

2024-04-13 -

【注:今天给以前的老师发送祝福信息。 确实有一些老师平时是想不到的。 只有这一点才能唤醒记忆。 我在邮件里查了王老师的名字。 我当时确实看到他回复了我的好几封邮件,但我都忘记了。 五年前看到他对我的性格和学习的评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起初,水背鸭喝完后就饱了。 谁知道,后来我却越来越明白了。 这就是一个好老师所能给予的。 】

关于王邦虎老师的一些事

原始时间:2013年

今天早上我读到吴素然老师写的博士论文答辩前后的回忆,突然想到了王邦虎老师。 当我看到《论操作化》这篇文章时,我对吴先生的文章产生了兴趣。 后来我查了他的博士论文全文,没有找到,但我觉得他的《代表性承诺》和《论操作化》这两个标题都是同时出现的。 它掐住了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脖子。

那么,为什么会想到王帮虎老师呢?

王邦虎老师是我国社会学重建后最早从事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的学者之一。

坦白说,王帮虎老师的三场讲座我只听过一次,印象很少,但我一直觉得他的一些思想对我影响深远。

一、“沃土”与社会科学研究

王邦虎老师是个怪人。 他大多以“我也”笔名发表文章。 有时,他也用笔名“千柳”。

必须承认,在20世纪90年代,王老师在结构主义导论、解释学尤其是对结构主义导论方面有着扎实的研究功底,原因正是因为王老师的博士论文信息如下:

标题及其作者:A 作者王,

学位日期 1992

导师,

大学/单位

学位Ed.D.

摘要()本次研究的问题是与 . 这个问题也是两者逻辑的结合。

,是在 . 其工作包括 、Weber、、、Mead、、Levi- 和 。 这些观点中有。 他们的 和 为他们的观点,这 是 中的一个术语。 这就是 for the over 的意义。 因此, 和 的问题可以是 ,关于 是 。

之之也。 和 意味着两者; 这是 和 。 二是研究的服务目的和两者的观点。 两种 - the 和 the - 是。

我无法评价王老师的社会科学方法论研究水平,但由于时代的限制,他曾说过:在20世纪80年代的方法论战争中,亚洲只有两个人参与研究,一个是印度人,另一个就是他。

2.奇怪的名字和奇怪的词

谈论他的学术水平只是一个铺垫。 重要的是他的气质,我只有这个印象。 王老师是个怪人,我想他很高兴被这样称呼。

1.用笔名代替真名

王老师曾说过,他的很多文章都是用笔名发表的。 后来机缘巧合,我知道了他的笔名。 一个叫沃野,一个叫千柳。 就社会学界而言,用笔名发表文章的老师似乎并不多。 我仔细查找了沃野的笔名,原来,1977年从南京大学毕业后,他在安师大任教,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使用了这个笔名。 他的社会科学基本上都是以沃野的名字出版的。

2. 一口流利的西方方言

王老师年纪大了,1950年出生的,别人都说1977年、1978年,但他是1977年本科毕业的。他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发现他用的不是普通话,而是方言,所以我们不满意并问他为什么不用普通话?

王老师解释说:在他那个时代,普通话还没有普及,刚开始教学时,也没有严格的要求。 后来他去了美国,也没学过普通话。 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他在某师范大学任教时,收到一位美国教授的来信,说他的文章很好,希望能去美国留学。 他想去,同事却笑他说:你普通话说不好,还想去美国? 他说:美国不知道普通话是不是普通话。

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 为什么别人要和“大多数”人一样?

题外话:我听得懂他的肥西话,感觉更像是淮北地区的官话。

事实上,教师说方言是有好处的。 前段时间我去香港,和一位中大的朋友聊天。 他说,牟宗三在新亚书院的时候,他说的柔和的吴农语没人听得懂。 于是,一切都写在黑板上,学生们在下面做笔记。 因此,牟宗三的讲义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学生也能完整地记住。

3. 既有普通民众,也有专家

王先生是教育学博士,但不知道他硕士学的什么。 不过,他一直以人类学家的身份自居,并表示自己在美国时,曾到一个印第安部落,在一棵树上生活了几个月。 因为他认为自己是一名人类学家,所以他非常看重与平民打交道的能力。

吴宗友老师第一次向我们介绍王帮虎老师时说:他和卖药的聊天,别人都以为他是卖药的。 他正在和理发师聊天,理发师说:你也是做这行的。 他和果树种植者聊天,果树种植者说你一定是果农。

我想这正是一个人类学家应该具备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忘记了学术界。 事实上,作为安大学唯一一位在美国留学的社会学博士生,而且凭借较早的资历,他在学术圈的小圈子里还是有一定地位的。 但考虑到安大学的地位,以及他对学术地位的追求缺乏毅力,很难判断。

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说他去中国南方的一所大学开会,偷偷溜进了一位大人物的办公室。 看到大牛办公桌上放着一张大牛和美国分析人类学家的合影,大牛当然是得意了。 丹尼尔看到这个陌生的人进来,就开始聊天。 不过,如果论分析人类学家的资历,王老师比丹尼尔高一代,或许可以算小叔了。

还有一个故事很有趣:在杭州举行的社会学年会上,某位专家发表演讲,一看手稿就知道是一位医生代写的。 王老师和几位安达老师坐在后排,想找点乐子。 于是,王老师用肥西话问了问题——肥西话。 于是,大牛在台上淡淡地说: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这句话顿时让王老师生气了——这怎么可以作为回应批评的理由呢? 于是,他从大厅最后一排跑到讲台上,抓起麦克风,然后用流利的英语重复了自己的问题。 这时候大牛就想不明白了。 幸好旁边的礼仪小姐接手了麦枫并帮忙翻译,尴尬才化解。 据说,以后如果两人再见面,大牛就会礼貌地要求和王老师合影——这大牛已经习惯了别人和他合影。

4. 生存与知识之间

王老师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传奇,因为他长期处于生存的边缘。

我读本科的时候,文化大革命正在进行,风气不正。 大一的时候他学的是天文,但是大二的时候党说你要学中文,所以他就转到中文系开始学习中文。

当别人在革命的时候,他在学习。 每天,我都会在桌子上放一大碗粥。 当我饿了的时候,我就喝了一口。 我每周奖励自己一次,吃一个咸鸭蛋——就这样,我度过了大学四年。

回顾王先生的经历,现在我觉得,当我和别人谈论一些问题时,我经常说:因人而异。 确实,根据一个人的环境、地位、经历来了解一个人越来越困难,越来越只能了解这个人自己。

在20世纪80年代的留学热潮中,他的经历颇为独特。 他受一位教授邀请去美国学习。 然而,当他到达美国时,身上只带了30美元。 最可怕的是他不懂英语——他那个时代的人都学俄语。

在纽约机场时,他想起了马克·吐温小说中的样子,召唤了一个黑人男孩帮他提包,并指示他前往纽约的另一边。 在另一端,在他要去的学校附近,他只剩下大约20美元,他必须等到第二天才能见到他的导师。 于是,他就找了一家旅馆。 最后他实在是太饿了,于是一大早就起床去找东西吃。

他看到一家低档小吃店,进去,和面前的食客一样拿食物,却发现食客还能一直拿食物——原来这叫自助餐。

吃完饭,遇到了导师,导师大吃一惊——原来王老师不懂英语。 于是,导师说:给你三个月,托福考完了就可以学习了。

殊不知,王老师还面临着生存的困境。 于是,我从第二天就开始找工作——教人唱民歌——肥西民歌。 就这样,一边赚钱一边准备托福。 直到今天,当他教我们时,他仍然可以说出托福词汇表——所有这些都是他背下来的。 事实上,他承认,考试结束后,他都忘记了,因为他根本不明白这些单词的意思,都是死记硬背。

一旦他真正入学,他将面临更大的差距。 为了学好,他经常会请一些女生喝咖啡,然后抄笔记(毕竟他听不懂)。 同时,他坚持提出第一个问题,接受各种批评甚至嘲笑。 他甚至说:别人越批评我,我就越高兴。 正是通过这种批评,他知道了自己的弱点在哪里,并得以改进。

正是因为这次生存与知识的相遇,他在第一堂课中陈述了两条人生信条:

1.不要丢脸

2.如何过分强调客观环境而放弃主观能动性。

5.回答钱学森的问题——没有大师,错在学生

王老师算是退休了,他还带着安达文典学院的学生。 这些学生自然认为自己是精英。 有一次,他和文典学院的一个学生聊天,学生说:我是文典学院的。 王老师故意激动:文电学院? 和安达江淮学院是同一个三学院学院吗? 学生兴奋起来,开始描述自己的筛选机制和课程安排,然后补充道:安达大学没有硕士。 王老师听到这个话题就说:这不是我们老师的错,是你们学生的错。 因为你不强迫我们学习和成长。

王老师说的是真的。

我写完毕业论文后,PK老师说:你的文章在北大写不出来。 因为如果你在北大,你什么都不是,不能对老师说不。 但你可以在安达。

诚然,安大的平台和环境在国内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有一个不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成长得快,接受信息快,思维更新,更容易对老师说不,所以在“不”之后,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是”。 然而,大多数学生在遭到拒绝后就消失了。 众所周知,最后那个“是”更为重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