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叔:业务随笔、资管江湖故事、事件解读

2024-03-02 -

李叔叔写商业文章、资产管理故事、事件解读,也许还有职业建议等等。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欢迎留言讨论和反馈!

周末抽点空闲时间聊聊天。 商业论文。

近期,多家市场融资中介机构前来询问资金和资源,询问是否可以做ST股、不良银行股票质押等业务。

李叔叔觉得这个方向很有趣。 潜力巨大,国内尚无此类业务的领导者。 值得一谈。

(一)上市公司不良业务雨后春笋般涌现

先举两个比较典型的业务例子:

(一)证券公司订单来袭,股票质押业务出现不良情况。

做ST股票止赎的主要是券商。 过去几年和上一个经济周期,上市公司股东的股票质押融资过多。

尤其是创业板股票的质量。 现在看,很多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其实资质和经营能力都一般。 随着时间的推移,股价降温,股票质量也随之降温。

然而,当上市公司股东质押融资时,钱来得太容易了。 借钱的时候,股价飙升,人们意气风发,证券公司极力鼓励。

其实花钱更容易。 所有股权融资筹集的资金都可能被一不小心花掉。 (即使花在工业上,大概率也赚不到钱)。

如果股价下跌,则无法续订质押。 试图从失败者那里收取一些钱只是杯水车薪,甚至可能连利息都不够。 无论如何,它仍然无法使用。

证券公司做股权业务,我觉得有点不专业。

经纪公司实际上是从事放贷业务的,对吗?

例如,淘宝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因为它了解平台上商户的经营数据,所以或多或少可以分析和跟踪他们的经营情况。 因此,可以根据平台上商户的发货量(即对应的应收账款),向平台商户提供贷款。 这是由电子商务衍生出来的金融服务业务,而不是电子商务业务本身。

(2)一笔订单来自银行,也是股票质押融资。

早年,理财基金向上市公司大股东、第二股东、第三股东等提供质押融资(多家银行)。 多个股东应联合起来进行“资本运作”。 结果,他们全部被消灭了。

理财资金用来质押股票、放贷,这也是一种借贷业务。 银行从事贷款业务,这是其主要业务。

但银行做这种业务,本质上是把钱借给上市公司的股东,而且贷的金额非常大(几亿起)。 上市公司股东除股票外,无其他抵押物。 股东的实业经营大部分在上市公司内部,银行的实体经济信贷只能延伸到上市公司。

给股东什么? 个人贷款? (即使把股票打壳,放在投资公司名下,投资公司也没有具体运营,只是一个持股平台。) 个人贷款数额很大,价值值得怀疑。

此外,银行可能无法通过表内信贷向上市公司个人股东放出如此大笔的资金。 所以他们用的钱都是金融产品、非标债产品。

总之,无论是券商还是银行,在上一个周期都竭尽全力为上市公司股东提供股票质量。 随着股市的调整(贸易战、疫情)和经济结构的变化(部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暴跌),一下子除了一堆质量不好的股票。

(2)实际上,资本市场/上市公司不良有三四种不同类型

第一,上市公司本身不好,ST。 自身经营出现问题的情况也不少,比如ST莲花,味精主营业务萎缩,多元化尝试失败; 或者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比如康得新。

二是上市公司股票权益状况不佳。 也就是说,上市公司本身没有大问题,但股东有问题。 有很多种情况。 例如,股东权益比例高但不够高,股权质押权存在缺陷; 例如,属于上市公司的集团公司(控股上市公司)经营困难、存在缺陷; 比如,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者老板,非法挪用上市公司资金,就是违法违规的行为(看来之前我是愿意喝酒的)。

三是不良债券。 广义上是指交易所、银行发行的债券、中期票据、收益凭证等。 类型有很多,比如上市公司债券违约; 比如城投债的违约。

该债券尚未到期,未发生违约,但由于存在违约可能性,出现较大折价,也被归类为不良债券(特殊资产、压力资产)。

近两年来,违约不良债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尚未违约但违约预期较强的贴现债券也层出不穷,比如华融美元债。

第四,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但不太主流,我还没有看到很多案例。 我只是为了完整起见在这里提到它们。 所有在资本市场发行和交易的证券以及特殊情况除外。 例如,ABS二级遭受大幅亏损; 比如理论上持有二级市场资产、有问题的私募基金产品、信托产品等。

(三)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不良贷款是资产管理和特殊资产领域新的主要风口。

和客户聊了几句相关业务后,李叔叔突然陷入了恍惚之中。

你为何神情恍惚? 感觉就像回到了过去,股市的大跃进、二级市场私募的大跃进、定增的大跃进、新三板的大跃进。

为什么这么说? 简单来说,几个想要收购不良资产、配置资金的二级客户,攻击性非常大,杠杆要求很高。

他们预计手中每笔订单的收入也将被杠杆化,数倍,但这只是一个起点。 5次、10次都不是梦。 他们说从某某的可比估值来看,从某某的周期性情况来看,他们的业务翻了一倍什么的。

如果你受不了不好的股票,价格就便宜了。 有的腰断了,有的膝盖断了,有的脚踝断了。

如果资本市场运行得好、时机合适,溢价将是无限的。

它们的风格浑厚,就像一两个月后就要上市的阳澄湖大闸蟹。

一直以来的情况是,无论公募,二级市场私募的风格绝对不是银行、房地产、固定收益、信托等行业的风格。 大起大落、大开大关的情况并不少见。

不然当年监管合并的时候,市场老手都认为银监会和证监会不能合并在一起。 监管对象不同,监管理念也不同。

最终如预料的那样,银监会和保监会扎堆,而证监会则保持单一。

离题了? 差不多了,但是没跑。

说了这么多,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隐约感觉二级市场的不良风格不会是传统金融AMC的风格。 这更像是二级市场本身的风格。

业务量大。 上市公司不良业务数量巨大。 随着股票市场的发展,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上市主体数量的扩大,必然会出现大量不良股票市场。 大量不良商家必然形成相应较大的不良商家市场。

高价值。 不良上市公司的特点是价值高。 一天发生数亿、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千亿的坏账、重组的情况并不少见。

(潜在)巨大的波动性、溢价。 基于已经很高的价值,上市公司不良资产价值的幅度可能是巨大的。 与信用不良的传统银行贷款不同,通过对债务进行贴现或以几折的方式取消抵押品赎回权,获得可观的利润并不困难,但对于辛勤工作的期望下的血汗钱来说,这也是中高利润。 对于不良上市公司来说,根据收购价格、资金和资产运营能力以及资源情况,其价格和价值可能是几倍、十倍甚至一百倍。

马克思这句名言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验证,在资本市场上也同样如此。 资本为了50%的利润都会铤而走险,更何况还有几百倍、几十倍的可能性。

游戏金额大、潜在收益巨大,必然会吸引大量资本参与。

不良资产的资本是商界的秃鹰。 这场盛宴怎么能错过呢?

事实上,一些组织已经率先行动,并且已经开始了很长时间。 有人对这个话题感兴趣吗? 如果还有好的,李叔会继续写的。

如果您有兴趣洽谈业务、洽谈,请后台私信。

希望李叔的商业思维、案例分析、职业建议等对大家有所帮助。

与大家一起成长,一起创业,一起合作,一起致富。

警告:这些都是故事、小说、相声和笑话,旨在用作资产。

鲤叔:业务随笔、资管江湖故事、事件解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