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为何不能联合研制四代机?
谢谢你的邀请
诚然,中俄在四代机的研制过程中都遇到了一定的困难,但中国的困难在于发动机进度没有跟上,而主体设计和其他子系统都还好。 (以下可能是今年WS-15的最新版本进展,推测可能是在首飞前规定的实验阶段发现的问题,如果克服困难并进行首飞前审查通过了,下一步将进行科研试飞,然后确定设计)
某知名大学发布报告称,为“推进我国某重点项目的研究进程”,学校与中航发沉阳发动机研究所联合成立了“国家重点项目振动控制支撑团队” ”。 报告还表示,某型发动机是国家高技术工程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实施重点项目; 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曹建国曾用四个“最”来形容该型发动机,“某型发动机”未来将装备某型飞机。 它是最高级的模型,也是最难的模型。 是现在集团最重视的型号,也是军方最重视的型号。 受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各级机构的高度重视。 其发展的战略地位对于航空发动机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被人诟病了几千年的隐身弹匣之外,俄罗斯的难处还包括发动机没有跟上进度。 另外,T-50的N-036前视雷达今年年初才量产并测试,采用的是砷化镓单元,功率为10~12W。 大约1,526个T/R模块(F-22战斗机的AN/APG-77雷达有1,956个砷化镓T/R模块。美国推测中国J-10B的模块数量为1,200个,而中国歼10B的模块数量为1,200个) J-16是1,760,J-20是1856。关键是J-20T/R模块可能采用GaN材料,即氮化镓,比传统的砷化镓更小、更强大)。
歼20上配置的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器件是由中国电子科技第55研究所张斌设计的固态大功率芯片。 在第三代半导体器件方面,张斌研制出了我国第一颗GaN功率放大器芯片,成为GaN功率芯片的开拓者之一,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系列荣誉让他近年来被评为“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央企业劳动模范”。 作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也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从外观设计上来说,除非T-50拥有传说中的等离子隐身技术,否则RCS(雷达反射截面)也应该是最大的。 下面的链接是J博士和Carlo Kopp在2013年对J-20和J-20的评测。在分析比较T-50雷达的隐身性能时,需要注意的是J-20的出现20从当时到现在的量产车型都进行了优化和调整,而T-50则基本保持不变。
歼20与T-50雷达隐身性能对比:歼20优于T-50_网易军事
PS:从雷达频段来看,L频段主要用于远程预警雷达,S频段用于中距离预警和跟踪,X频段用于空中或其他移动场合由于其尺寸小。 多普勒导航雷达也是X波段雷达。 尽管第四代战斗机对所有波段都具有隐身性,但它们专注于X波段隐身。 这里贴的是8.0G(X波段)雷达反射强度的对比。 颜色越冷、越浅,雷达信号越弱。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歼22和歼20战斗机在进入机场时都配备了龙博镜头(说白了就是角反光镜)。 如果没有这个东西,隐形战斗机就很难被机场雷达发现。 ),而且 T-50 从未出现过故障,包括在飞行表演期间。 也许俄罗斯的雷达技术太先进了,哈哈。
最后,歼20采用了与F-35类似的EODAS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F-22设计时没有这样的技术),实现了360度环绕视场,拥有更强大的红外探测和预警范围(那个……顺便说一句,强大而灵敏的红外探测可以穿透衣服……所以你懂的),而且其在战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比T-50还要高和F-22。
综上所述,T-50隐身能力不如歼20,雷达探测能力不如歼20,战场感知能力不如歼20。 万年深坑隐形弹匣还没有打开, 30发动机的进展就非常可观了。 实际进展值得怀疑,因此我们将其视为相对于 WS-15 的有限领先。 这个还是公开的,不能公开推测,比如飞火推进综合控制系统(反正局里失败了,我们歼20的航电比T-50好),没办法说。
对比F-35的合作模式,F-35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美国手中。 作为唯一的“一级”合作伙伴,英国一直在与美国就关键技术转让进行大量谈判。 尽可能多地获得技术转让,并威胁退出合作、减少订单,但获得的却很少。 事实上,俄罗斯曾在2004年至2006年期间邀请中国与其合作开发四代机,但中国断然拒绝,随后印度接手……现在来看,俄罗斯在很多关键技术的研发进度上都落后落后于中国。 到时候,如果中国参加同盟的话,一定类似于英国和美国的关系。 它可以提高性能要求,但不需要核心技术。
因此,中俄结盟是俄罗斯想要的,但中国将因联合研发而失去歼20项目带来的航电、雷达、发动机、隐身技术方面的进步,中断顶级国产化进程。 (毛子难免会卡在关键技术上)至于脖子,即使完全转让给你,也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全理解转让的技术,而不是从基础开始。)即使像现在的印度,就会被俄罗斯拖垮,最终不得不采购一架完整的A型不合格的准四代战斗机。 更何况俄罗斯一直以来都固执己见,从心底里看不起中国的军事科技(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俄罗斯排名的各种军事排名,中国的军工连阿三都不如) )。 合作中难免会产生猜疑和冲突。 放慢进度。
中俄重型直升机研发的基础在于,中国的重型直升机基本处于空白,而俄罗斯的重型直升机技术不仅成熟而且世界领先。 说白了,这次“合作”就是中国出钱让俄罗斯研发Mi-26直升机技术。 在此基础上,我们改进了一款轻型重型直升机,并转让相关技术,帮助中国实现国产化。 唯一的亮点就是重型发动机技术的突破(重型谈判之所以拖了很长时间,是因为中国是这个重型直升机的领导者。主要市场要技术,但俄罗斯要技术)最可笑的是,俄罗斯最早的意图是让中国参与Mi-46项目的研发。)所以,中智合作是可以的,但是四代就绝对不可能了。 。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