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发现银河系巨型磁环距离银心6000光年至5万光年
中新社北京5月14日电 (记者 孙自发)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5月14日向媒体发布消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徐军博士和韩金林研究员分析了银河系内脉冲星和银河系外射电源的法拉第旋转效应。 分布数据,最新研究发现,银河系晕(银河晕)内存在一个巨大的磁环结构,其磁环距离银河系中心从6000光年延伸到50000光年(银河系中心)。
银河系晕中巨大磁环结构示意图。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我国科学家关于银河系磁场的里程碑式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科学期刊《天体物理学学报》(ApJ)上,为宇宙线粒子传播、星系气体动力学和宇宙磁场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观测结果进化。 结果。
论文第一作者徐军表示,宇宙磁场的起源和演化是天体物理学长期未解决的重大难题。 也是很多大型射电望远镜项目如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的优先课题,正在开发和提高偏振测量能力,我们希望朝这个方向努力。
其中,测量银河系大尺度磁场结构是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一研究领域的开创者韩金林研究员近30年来一直深入从事银河系磁场的研究。 通过观测大量脉冲星和河外射电源的法拉第旋转效应,他测量了银河盘(银盘)的大尺度磁场结构。 研究发现,银盘内大尺度磁场的方向是沿着旋臂,并在旋臂之间翻转。
在银晕区域,韩金林等人早在1997年就首先证明了法拉第旋转效应在银河系内部天空具有反对称符号分布,表明银盘上方和下方的银晕具有周向磁力。方向相反的场结构,并随后进行了更新。 经多项天文观测数据证实,已被国际天文学界广泛采用,成为银河系磁场结构模型的基本内容。 也被写入许多国际经典教科书。
论文通讯作者韩金林指出,银晕磁环结构的大小和强度二十多年来一直难以测量,因为靠近太阳的银晕区域的脉冲星和其他天体也显示法拉第效应的反对称分布。 一些国际学者推测天空的法拉第对称性是由于银河系靠近太阳的局部区域星际介质占主导地位造成的。 “那么,这个磁环是整个银晕中都存在的,还是只是局部区域产生的?银晕磁环的强度和大小是多少?”
针对这些问题,韩金林在这项研究中创新性地提出,从太阳附近的脉冲星法拉第效应的天空分布值中扣除作为当地星际介质贡献的脉冲星法拉第自旋的测量值。河外射电源。 这样,就产生了巨大的法拉第旋转效应的银河晕。 徐军收集了所有相关数据,并使用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重新测量了许多微弱脉冲星的数据。
基于这一创新想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后,他们发现整个天空的平均法拉第效应对银河系坐标呈现反对称分布,并且反对称分布不再局限于银河系内部区域,而是充满了整个天空,从银河系中心一路出发。 向其相反方向延伸。 这项研究结果表明,银晕中的磁环距离银心6000光年到50000光年(太阳位置约为30000光年)。 太阳附近局部区域的星际介质显然是一个巨大磁环的一部分。 其基本性质和特点与大磁环基本相同,但由于深入银盘,其作用更强。
“我20多年前就有了这个想法,我一直在慢慢积累数据,终于得到了。” 韩锦林说道。 (超过)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