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蒋家岭村:打造“第一村” 荆州“1博士村”(二)
当采访车爬上松滋市司家场镇的山坡时,一座看上去像森林公园的小山村映入眼帘。 村口的“荆州医生一号村”巨型石雕格外引人注目。
蒋家岭村共有农户282户,总人口1058人。 然而,十几年来,已有171名大学生、32名硕士生、11名博士生毕业。
20年来,一个并不富裕的小村庄,成为“荆州第一医生村”,演绎着生动的农事故事,读书传承家风,崇尚文学教育,成为建设的一个缩影。松滋市乡村文明建设基层党建文明之风吹拂松柏大地,在厚厚的故土上生出树木繁花。
小山村的医生堂
姜家岭村委会设立了“医生堂”。 大厅中央放置了一尊拿着卷轴“啃书”的小孩雕像,成为姜家岭村年轻人“雨天读书”的文化符号。 11位医生的事迹以展板的形式呈现——
易发军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项。
付大千是儿科神经肌肉疾病和新生儿重症监护领域的专家,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成员。
温国源拥有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博士学位,曾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奖和专利。
……
村民们引以为豪的博士堂,承载了姜家岭耕耘读书的文化传统,记录了一批批农村孩子勤劳的生活轨迹,彰显了教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
“弘扬农学文化,建设家国栋梁”。 松滋市司家场镇姜家岭村支部书记梅启新表示,通过榜样的力量,可以激励更多的孩子努力学习。
寒暑假期间,许多回到蒋家岭村的“高尚”人士成为了村里孩子们的好老师。 村委会会议室里始终充满书声。 从山乡走出来的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一言一行,在姜家岭村的中小学生中播下了勤奋学习的种子,让他们沿着兄弟姐妹们的求学之路不断前行。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姜家岭村的“博士堂”,记者看到,不少博士、硕士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村里人的影响。 他们在长江大学石油勘探等优势专业本科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
蒋家岭村口有一座“鲁学门”,上有一副对联:“非学子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勤奋与爱心培养人才”。
梅启新曾立下一个目标:用愚公移山的精神,用20年的时间,为每户培养一名大学生。
这个如今正在逐步实现的愿景,在当时却被不少村民嘲笑。
司阳是一名博士。 西北大学石油工程专业。 10年前,他从长江大学本科毕业时,在找工作和考研之间面临着两难选择。
当时,司阳到西安一家测井服务公司应聘,并被派往陕北工作。 来到陕北后,他才体会到父母打工的辛苦。 工作半年后,父亲支持思阳辞职继续读书。 2019年底,司阳完成博士论文答辩,顺利获得博士学位。
“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司阳的父亲司尚父斩钉截铁的说道。 司尚福和妻子在学校成绩都很好,但由于家庭贫困,未能完成学业。 为了供司阳读书,司尚福开着拖拉机代步,老房子直到2010年才重新装修。
在姜家岭的大山深处,住着付振耀老人。 他今年82岁了,精神状态良好。 当他谈起自己的孩子时,言语中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为了供孩子读书,付振耀养猪、卖鸡蛋、上山砍柴。 他经常早上5点起床,天黑后才回家。 女儿付大琼放弃学业,学做裁缝、做生意养家糊口。
付振耀家族继承了“耕读为本,仁慈为家”的家风。 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一代又一代都成为了人才。付振耀的小儿子付大千是重庆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他帮助村里的贫困大学生修路修桥。
他们都慷慨解囊; 付大平、付伟在深圳创业,两兄弟生意蒸蒸日上; 付大琼的女儿从学校毕业后就加入了华为。
家人的支持,社会的关注。 在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二年级就读的李梅说:“村干部比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情况,每次考试后他们都是第一个知道成绩的。”这样我们就不能偷懒了!”
为了鼓励读书,每年高考成绩公布时,姜家岭村干部都会带着奖学金到考生家中表示祝贺。 还没上学的孩子们露出羡慕的表情,梅七心总是摸着他们的头:“瑶子,你好好学习,长大了还能拿奖学金呢!”
近年来,该村将奖学金标准提高到博士学位3000元、第一学位2000元、第二学位1000元。
如果考上大学后因学费问题无法上学,村“两委”会积极开展工作,帮助筹集资金。
松滋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廖益华认为,村委人“看得远、抓牢、管教育广”。 为什么说是宽容呢? 2000年,九组村民赵勇(化名)准备贷款买摩托车,被梅启新拦住:“刀刃要用好钢,教育上要花钱,只能这样。”等孩子上大学了再买!” 时隔8年,赵敏把孩子养育成大学生,把“电驴”请回家。
崇文、教育已成普遍趋势
在松滋,蒋家岭并不是唯一享有“医生村”美誉的地方。 农耕、读书的祖传文化滋养着乐乡的土地,已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松滋市八宝镇常村主要种植水果、蔬菜。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高考在该地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据村志统计,截至2011年,永远村小学毕业的学生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学生有277人,硕士31人,博士12人。 从村里走出来的医生中,杨明敏是一位来自中国科学院的医生。 他长期支持家乡,经常利用节假日看望贫困村民。
大桥社区是松滋市新口街道新定社区。 这里人杰地灵,学术氛围浓厚。 这里已培养了六名博士学位。
农业专家李奎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他是社区第一位大学生,也是第一位博士生。 李逵的成长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全村人的期望。 完成学业后,李逵并没有忘记耕耘自己的村庄。 他出资为村修路,资助贫困大学生,积极支持家乡建设,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医生”给“医生村”带来了什么?
读书改变生活,读书也改变荒芜的山村。
姜家岭的孩子们有福了,从小就受到医生言行的熏陶。 他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成功的羡慕,引领着每一位未来的医生积蓄力量、茁壮成长。
崇尚读书、尊重知识的社会氛围,“不比盖房子重要,而比读书更重要”的共识,让文明之风渗透人心,潜移默化地改变村风民俗。 10年来,蒋家岭村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重大安全事故、麻将馆。 村里家家户户都张贴了《村规民约》。 每个人都懂得礼仪,遵守规则。 即使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他们也能很快握手言和。
彼时,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经济发展缓慢的山村也迎来了机遇。 许多离开姜家岭的人才开始支持家乡。 村里修路,大家集资; 当孩子们读书时,大家都慷慨解囊。 梅国庆在武汉开设5家酒店,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 农林专业学生李明为家乡定制了种植养殖方案,发展300亩油茶产业,明年将开始盈利。 此外,他还准备与他人一起投资300万作为发展基金,支持家乡原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近年来,蒋家村先后被评为“省级生态村”、“省级文明村”、“省级绿色示范村”,经济社会发展位居全市前列。
投资400万元的博士学院正在规划实施。 设立万册图书馆、博士论坛、研究实践区、乡村圣人文化展示区,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追逐梦想。
在七组67岁的易绍新家里,老人向记者讲述两个女儿没能上大学的遗憾时,眼睛湿润了。 现在,他的希望寄托在了两个正在家里上网课的学生身上:他的孙女易然然,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读一年级,正在努力学习;他的女儿易然然,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读一年级,正在努力学习; 他11岁的孙子李一航的奖状贴满了墙。
松滋市委书记黄向龙表示,崇尚文学、崇尚学术,已成为松滋的自觉追求和文明基因。 它深深扎根于乐乡大地,丰富了乡村精神世界的核心,激发了无尽的生机和活力,助力乡村现代化管理阔步前进。 。 (记者黄道培、杨张驰、杨梅、杨昌红)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