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之后一直没爆红,万和天艺是不是江郎才尽了?
郑倩
“如果没有互联网,你会做什么?”
“也许他会选择死亡。”
这是2015年陈鲁豫和易小星在《鲁豫有约》上的一段对话。当时,《万万没想到》第三季(以下简称《万万没想到》)已经完结,三季总点击量突破20亿。易小星和团队在浅思考时代创造的金句,让人们第一次意识到“网感”这个概念。
让我们回到10年前,2005年,土豆网还是土豆网,优酷还未诞生,易小星也还叫易振兴(易小星本名)。作为最早一批互联网内容创业者之一,“白天做程序员,晚上剪辑自制视频为业余爱好”,他戴着野兽面具发牢骚的视频迅速红遍网络,成为土豆网最受欢迎的播客之一。
正是通过这个平台,他结识了未来的合作伙伴——时任土豆网销售部总经理的范军和广告制作部制作总监白忠春。他们三人后来创办了万和天翼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万万没想到》(以下简称“万万”)成为了网络上的现象级作品,万和天翼也因此爆红。
万和天益合伙人(从左至右):易小星、范俊、白忠春
万禾似乎已经成为了万禾天翼的巅峰。3月28日,万禾最新网剧《鲜肉老师》在优酷上线,截止目前累计播放量12亿。公开数据显示,三天破亿,七天破2亿。作为爆款公司,这个成绩不算尴尬,但也不算体面。要知道,《老九门》上线当天就破3亿点击量,可见网络内容巨大的流量潜力。相比之下,万禾不进步,就相当于倒退。
事实上,在《万万》之后,万禾每推出新剧,都常常遭到冷嘲热讽。这也让人不禁疑惑,互联网内容创业与爆款公司,是否注定在巅峰之后,都会有抛物线式的命运?艺语观察梳理了万禾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它的成功、失败与探索,恰如互联网内容创业时代的一个缩影。
《万万没想到》热播后:网剧商业模式已明朗
在我国,热门内容往往要面临两条无奈却难以避免的路径:一是被抄袭,借他人之手“继续繁衍生息”;二是面对路上的一群人等着你江郎才尽,成为另一个传奇。
2013年,《万和天一》一经推出便大获成功,尤其是90后,即便你没听过《万和天一》,你也一定听过里面的段子,或者类似句型的段子。
“我相信用不了多久,我就能升职加薪当总经理,当上CEO,娶个漂亮又有钱的女人,走上人生巅峰……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今天你若无视我,明天我就让你高不可攀。”
“他说的很有道理。我无话可说。”
“我们不是说好要成为彼此的天使吗?”
而万万的男主角王大锤,则是“屌丝文化”最典型的代言人。“没人爱他,说话飞快,做什么事都总是失败。除此之外,五毛钱的特效、花哨的广告植入,是万万预料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万禾网剧《向老板汇报:万万预料》中,饰演王大锤的白客曾这样概括万万的特点。
如果要做点什么,就要做“互联网影像”,这是易小星对即将到来的互联网浪潮的预测。目前看来,他的判断是正确的:近年来,无论是“网剧元年”、“直播元年”还是“短视频元年”,大家都从“互联网影像”这个大概念衍生出了各类小概念。
对于“互联网影像”,易小星认为,2008、2009年才是真正的“黄金时代”,那是广告主开始对互联网产生商业意识的年代。因为对互联网市场的准确预测,早早进入市场的易小星比很多人都幸运。他说:
“一方面,广告商以前不太关注互联网视频市场,后来加大投入,越来越重视。当时,我光是视频广告收入就能赚到五六十万,以我家乡的收入水平,买房买车绰绰有余。另一方面,很多互联网、视频网站也开始花重金扶持这些内容创作者,有一年,有视频网站甚至拿出20多万的金砖,奖励优秀的视频创作者。”
“买房买车”不是易小星的梦想,他不想被埋没,他希望在这股浪潮席卷他之前,实现当导演的梦想——把自己的作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哪怕是做个“产品经理”。哪怕出身卑微,他也要实现转身。于是,他不顾家人反对,辞去家乡的职务,来到北京,白手起家。
易小星在《鲁豫有约》中提到,万合天艺曾遭遇过两次“生死关头”,而两次都是因为同一个原因——不专业。第一次是易小星刚到北京三个月时接的第一个项目,因为团队不专业,内部协调不契合,三人合伙人险些不欢而散;第二次是公司成立半年后,当时因心高气傲,接了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工作,最后想尽各种办法都做不好,只好求客户。这个订单,险些让万合天艺一夜之间回到了解放前时代。
2013年,易小星、白客、孔连顺、刘循子墨在预算紧张的情况下,用不到两万块钱制作了一集《万万没想到》。当然,也正是因为贫穷,才制作出了那些惊艳的“五毛钱特效”。没想到,这部剧一开播就达到了单集7万的点击率,渐渐地,广告商开始找上门来。在第三集之后,《万万没想到》终于在片头打出了第一条广告,“本集由优酷手机客户端赞助”。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现在,万和天翼虽然偶尔会和其他公司合作,但始终和优酷深度绑定。
每季都有固定主角,每集都有情景主题,每集时长5到10分钟。吸收了同期发展的A站、B站的二次元日式画风,直击时代痛点的搞笑类叙事,将人们对碎片化娱乐的需求表达到了极致,密集的笑料成为年轻人生活的润滑剂。这样的文化发展到现在,难道不是一种“悲情”文化吗?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艺语观察认为,弯弯的走红也和观众对情景喜剧的需求很大有关。当时,随着《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爱情公寓》等电视剧相继完结,也是电视台开始生意越来越难做的时候。在进口情景喜剧在国内生意日渐式微之时,弯弯借助互联网时代的形式,成功地将其转移到了互联网上——直到后来的《报告老板》《高科技少女猫》《神探狄仁杰》以及最近开播的《鲜肉老师》等作品,都采用了固定演员阵容,或者以固定场景展开故事。
情景喜剧方面,与《晚晚》同期的还有《屌丝男人》系列、《极品淑女》系列。不过,互联网市场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与万和天艺抗衡。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万和天艺对产业链价值的挖掘。《晚晚》第一季爆红后,万和天艺不仅推出第二季、第三季,还与传统频道湖南卫视联合制作贺岁剧集《晚晚香香:小冰过大年》,在优酷、湖南卫视同步播出。
“之前大家都觉得网剧很低端,‘正规军’不愿意进入。万万爆红之后,网剧的商业模式才清晰起来,我们做第二季的时候,就有广告商找上我们,我们可以通过广告盈利。”万和天翼CFO陈伟鸿在接受品图商业评论专访时表示。必须承认,正是因为万万的出现,才让人们开始对互联网内容的商业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方向。
电影《万万没想到》的上映,也是易小星正式向“正规军”发起的攻势。这部电影原本预计至少有10亿,但最后只拿到了3亿,虽然不亏钱,但口碑让人失望。在互联网最浮躁的时候脱颖而出的万合,在收割用户之后,票房并未出现粉丝的有效转化。可以预见,“正规军”的到来“搅局”互联网市场,是万合未来最大的隐忧。
万和天益现在没有爆款产品,是思路枯竭了,还是野心太大?
在资本的帮助下,万和发展非常迅速。2014年12月,红杉资本在A轮投资了万和天翼,随后2015年11月,万和天翼又获得了上海盘石资本和深圳盈信资本的B轮融资。从最初的三四十人,发展到现在的三四百人,除了北京总部,在上海、南京、扬州等地都有分公司。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万和天益被说“遭遇瓶颈”“山穷水尽”,已不是第一次。
所有的疑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为什么总是那些熟悉的面孔?难道就没有新人可以接班吗?第二,虽然流量还在,但口碑在下滑,上亿的流量在如今的网络已不再是一个值得骄傲的成绩;第三,万合天翼是不是真的忙于直播和电影,忘记了网剧才是他真正的生活?
我们来看看万禾这些年除了网剧还做了什么?
一是投资电影。除了将《万万》送进院线,万和还决定将公司第二部热播剧《向老板汇报》送进院线,预计今年上映。除了自有电影,万和还悄然投资了一系列院线电影,如《明天见》《印度佛系》《乘风破浪》等。在投资的同时,还安排了白客、白本禹等公司演员出演角色。
其次,做一档直播综艺《女拳主义》。万禾天翼为此成立了直播公司万禾互娱,该公司成立之初就获得了斗鱼、一下科技、微影资本的联合投资。此外,万禾天翼还投资了主打直播PGC内容、艺人虚荣的艺鸿娱乐。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一次尝试,而是一种布局。《女拳主义》2016年3月8日首期播出后,在线人数突破两百万。在直播这条路上,万禾倾向于在打造头部内容的同时,打造明星。
第三,做短视频。陈伟鸿3月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表示,将签约1000名新的短视频创作者。“这有点像一个短视频内容创作平台,从中我们可以找到好的头部内容,并进行进一步的支持。”
显然,曾经是网络内容领头羊的梵禾,近年来也在顺应潮流。“要下功夫去懂直播。”梵禾制片人杨锦欣曾在文章中表示,在这个“视频2.0时代”,选择直播作为内容载体也是大势所趋。
这种无奈的对“潮流”的顺从,也是大多数互联网内容公司面临的焦虑。渠道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导致内容无处投放,加剧了人们对大数据的迷信,不得不成为各种“潮流”的追随者。同时,“必须跟年轻人在一起”的互联网创业逻辑,也让大多数处于巅峰的70、80后创业者在互联网时代感到力不从心、迷茫。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你也可以说这是万禾在谋划的一个大联动。毕竟在这场马拉松的下半场,万禾自然明白,像《万万》这样的爆款来之不易。陈伟鸿在各媒体采访中多次强调“产业化”二字,也可见他对万禾发展道路的野心。他曾提到,万禾下一步的定位应该是“原创内容与人才孵化平台”。
简单来说,就是左手开发内容原有的价值,右手发展自有的明星、粉丝经济——尽管从艺宇观察的角度来看,万核似乎更像是在防守,而非在发展。
从万禾近几年的作品来看,《向老板汇报》明显在走《万禾》的老路,但依然是披着电影改编外衣的喜剧;从《神探狄仁杰》《大侠黄飞鸿》《高科技女猫》开始,影像开始有了质感和情节,有意无意地开始希望加强用户粘性,但故事叙述方式开始在喜剧和电视剧之间犹豫不决;
今年的《鲜肉老师》在质感上明显走向了“正规军”。如果不是那些熟悉的面孔,很难看出这是万赫的作品。它与市面上的青春偶像剧没有太大区别,剧情也依然局限于套路。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喜剧+”的做法,万赫还尝试了“去喜剧”系列《恐怖故事》,该剧豆瓣评分在3到7分不等。
不过好在,万和最大的优势在于几乎不亏钱。COO(首席运营官)白忠春曾在接受启迪网采访时强调,公司与平台约定的版权费基本与每部剧的制作成本一致,因此广告收入成为盈利的部分。此外,万和天翼在制作过程中不接受尾款拖欠,合同签订后先收50%,节目完成上线前再收尾款。这也是与传统广告或影视公司的区别。“在财务体系上,我们从一开始就想做一家能赚钱的公司。”
看来,当所有人都在猜测它还能不能出一部爆款时,万和只是想先不让投资方亏钱——没问题,首先得活下去,然后才有未来。话虽如此,开心麻花这样一个同样主打喜剧、出身舞台喜剧的公司,在策划联动的同时,也做出了《夏洛特的烦恼》、《驴子先生》等优质电影——对于万和来说,还是那句老话,不进则退。万和内部的流程管理和制作堪称“工业化”,编剧那么多,难道就没人能担起“爆款”的重任吗?
在培养新人方面,几位熟面孔一直不温不火,新面孔也很难脱颖而出。陈伟鸿认为,“公司一百多位导演、编剧、三十多位艺人,都在随着万禾的内容一起成长。”但或许也正因为如此,由于内容后劲不足,自有艺人的发展也颇为有限。因此,现在万禾除了启用自家演员参演自家剧集外,也会让艺人参演万禾投资的项目,增加曝光度。比如白客、张本禹就先后参演了韩寒的电影《再见》和《冲浪男孩》。
虽然大家都在等着万和拿出下一个万和,但作为曾经的领军人物,万和天翼是江郎才尽了,还是只是野心勃勃呢? 艺语观察认为,只要还和这个时代僵持不下,就暂时不能用“江郎才尽”这个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