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名人喝茶,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我国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古至今,许多名人与茶结缘,不仅写下了许多赞茶的诗篇,还留下了许多泡茶、品茶的趣闻轶事。
鲁豫
唐代陆羽善于泡茶、品茶,一生著述《茶经》,流传千古,后人尊他为“茶圣”。陆羽对用水十分讲究,泡茶要用最好的泉水,将水煮分为一煮、二煮、三煮三个阶段,认为一煮、三煮的水不可取,以二煮为佳,即壶边如珠跃泉潭时用水。
乾隆皇帝
清朝乾隆皇帝痴迷茶,一生与茶为伍,关于他爱茶的故事很多,其中不乏有趣的故事。他六下江南,除了巡视督察、游历山川外,自然也品尝了江南名茶——西湖龙井。
相传,乾隆皇帝巡游杭州时,曾在石峰山茶园摇头晃脑,品着一杯又一杯“色香味形俱佳”的当地龙井茶,饮后意气风发,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火前茶嫩,火后茶独乘火”的诗句,可见乾隆皇帝品茶功底非凡,是位鉴赏家。为了感谢皇帝的理解与知己,当时的茶农们便围绕着乾隆皇帝“宠幸”的十八棵茶树,修建了“御茶园”,以纪念他。
爱茶如命的乾隆皇帝,在85岁高龄即将退位时,有位大臣叩头对他说:“国家一天不能无君!”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起来。老皇帝抚摸着银发白须,风趣地说:“君主一天不能无茶!”
孙中山
孙中山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喜爱饮茶,尤其喜爱西湖龙井茶和广东功夫茶。他鼓励身边的人多饮茶,对茶也推崇备至。他曾到虎跑泉游览,取水泡茶,赞叹道:“其味甘美,天恩大德!”他还推崇茶,说茶是“稀有而廉价的商品”。茶在历史上曾得到孙中山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毛泽东
毛泽东嗜茶爱烟,尤其善品茶,一生不离茶,曾写下著名的茶诗:“在广东喝过的茶,我始终忘不了。”与毛泽东共事过的战友回忆说,毛泽东每天睡醒洗脸后,都要喝茶,边喝边看报。接待国内外宾客时,总要叫警卫给他泡茶。他喜欢喝杭州龙井茶,饮茶习惯很特别,不但饮茶,还把杯中的茶渣放进嘴里嚼,总是吃得津津有味。
周恩来
周恩来总是用龙井茶招待国内外宾客,端着一杯茶,谈笑风生。他十分关心杭州梅家坞的龙井茶生产,从1965年起,先后5次到梅家坞,鼓励发展生产。有一次,周恩来陪同外宾到梅家坞,品尝了龙井绝品“青钱茶”。当得知茶农要采摘4万多颗嫩芽才能炒出1斤“特级龙井”时,他不忍心把茶渣扔掉,便风趣地说:“龙井好喝,一定要吃完。”说罢,便把杯中的茶叶全部嚼碎,留下了“啜饮英文,嚼中文”的故事。
朱德
朱德在家工作时,也经常喝茶。每到外地视察,他都要到茶园、茶场去参观。1959年,他在庐山植物园品尝了庐山云雾茶,深受感动,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庐山云雾茶,味浓性辣,久饮延年。”1961年,朱德到杭州西湖龙井茶区参观时,看到茶林遍地,茶农的生产生活大有改善。他欣喜地写下了《望西湖茶区》一诗:“狮子峰龙井出名茶,有百个生产队;开辟百亩坡地,年年增收。”
鲁迅
鲁迅爱茶,常以茶品茗,思索写作。他在广州居住时曾赞叹:“广州的茶香醇美,手捧一杯,可与友人谈天说地半日。”因此,当时广州的陶陶居、鹿苑、北苑等茶馆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他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有好茶可喝,懂得喝好茶,是一种幸福。一要勤于修行,二要多修行,才能有特别的感觉。”
郭沫若
郭沫若11岁时就写下了“我在茶溪里钓鱼,在风中吟诗”的句子,可见他对茶的喜爱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后来,他成了一名茶艺鉴赏家,对中国名茶的色、香、味、形、历史典故等了如指掌。他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总离不开品茶,遇到好茶,他高兴极了,总忍不住要写一首诗什么的。结果,诗句流芳百世,茶也风靡全国。所以,给他一个“茶大使”的称号,一点也不为过。
作家老舍是个爱茶人,也研究过茶文化,对饮茶很感兴趣。有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他的爱好,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个保温瓶。老舍很高兴,赶紧泡了一杯茶,准备慢慢品尝。没想到,刚喝了几口,服务员就不加理会地把杯子端走了,一饮而尽。老舍勃然大怒:“难道她不知道中国人整天喝茶吗?”其实,这也不能怪服务员,这就是东西方茶文化的差异。人们以为老舍有些剩了,就体贴地倒掉了。
后来爱茶如命的老舍先生居然因为物价上涨提出戒茶。“不管我愿不愿意,最近茶价上涨,让我起了一身鸡皮疙瘩。”粮价上涨,茶叶也凑热闹,可见茶叶和粮食一样重要。难怪老舍只是喊了一声,并没有真的戒茶。
巴金
巴金喜欢喝茶,但对茶却不是太在意。他的好友徐四海是一位制茶高手,对茶非常讲究,他看不惯巴金这样浪费茶叶。于是送给巴金一个自制的仿曼生茶壶,又从家里带了一套紫砂茶具,给巴金表演茶艺。制茶高手果然高明,用特殊方法泡出来的茶,还没喝上一口,满屋都是香气。巴金喝着喝着不禁感叹:“没想到这茶真听徐师傅的话,说得真好闻!”一口气喝了好几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