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会 | 陈志华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悼会

2024-06-03 -

陈志华先生纪念视频

2023年5月13日下午,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所、清华校友会建筑学院分会联合举办的“陈志华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悼会”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多功能厅举行。陈志华先生夫人陈哲哲女士及亲属、家属,以及来自全国和海外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地方代表等1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了追悼会。43位代表发言,分享了陈先生的学术理念和教育思想,回忆了与陈先生个人交往的点点滴滴。

陈寅恪学说_陈寅恪学问_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

追悼会合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示,陈志华先生不仅是外国建筑史研究与教学的先驱,更是乡土建筑研究新范式的开拓者,并在中外古典园林研究、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在建筑界和文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陈志华先生在人生道路上的坚定,在学术上的执着与专注,值得广大建筑师学习和传承。

张利教授发言

亲友、同事代表发言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新认为,陈志华先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在学术研究中十分罕见。在社会变革、多学科融合的时代,陈志华先生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城市和建筑的研究方法值得发扬光大。马院士在演讲中还引用了陈志华先生的原话:“作为一名建筑师,需要有道德、有理想、有远见、有勇气。”

马国新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常青回顾了自己在求学和生涯中阅读陈志华先生在《建筑师》期刊“北窗杂记”专栏发表的一系列精彩文章的感悟,并回忆了陈先生给予的两大学术启迪:一是“历史意识”,即只有通过历史的认知,才能贴近历史意识,体会到自己骨子里古今的深层关联,实现传承与转化的愿景与目标;二是“乡土意识”,陈先生率先拓展民居研究领域,重视乡村聚落、乡村社会的历史与地理维度,为地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_陈寅恪学说_陈寅恪学问

常青院士发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林先光教授是陈志华先生早期的同事之一,他深情回忆起与陈志华先生同室备课的经历,以及陈先生创作颐和园仁寿门效果图的过程,对陈先生深邃睿智的思考、雄辩的点评和坚持不懈、矢志不渝的治学精神赞不绝口。林先光教授还建议,应尽快将建筑学院早期教师们的历史记忆、知识经验和珍贵作品记录下来、保存下来。

清华大学建筑系1952届本科校友席叔湘先生回忆起自己与陈志华先生从中学时代结下的深厚友谊,陈志华先生批判性、质疑性的思维、尊师爱子的品德、深厚的家国情怀、至老不辍的学习精神,都对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学说_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_陈寅恪学问

清华大学高级工程师、乡土建筑研究组教师李秋香讲述了陈志华先生从研究外国建筑史转向研究中国乡土建筑的历程。1982年第一次出国后,陈志华先生感受到了“图书馆研究”的局限性。加之在家乡村镇调查中,他发现很多村庄环境破败,建筑年久失修、倒塌。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乡土情怀促使他在60岁高龄时毅然转向新的研究方向,在乡土建筑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30多年。

陈志华先生家属代表在致辞中回忆了陈先生对亲人的关怀、对后人的教育和对事业的热爱,并感谢建筑学院和《陈志华先生纪念文集》编委会为本次追悼会所做的精心筹备,感谢参加追悼会的众多师生朋友,为大家带来了难忘的回忆。

代理机构代表发言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司长邓超在致​​辞中回顾了陈志华先生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陈先生对《威尼斯宪章》等一系列国际文件的介绍和论述,深刻影响了我国文物保护理念的发展和变革。他以“以乡村聚落为单​​元整体研究、整体保护”的理念、“系统认识论”和文物建筑保护的实践经验,推动了“文物”法制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拓展。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陈先生勤奋刻苦、自我否定、甘于奉献的精神,无畏无惧、锐意创新的精神,淡泊名利、坦然处世的品格,共同做好文物建筑保护研究工作。

华南理工大学吴庆洲教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全体师生表达了对陈志华先生的敬意和怀念。作为陈先生的学生,他回忆了自己学生时期选修的外国建筑史课程,以及毕业后陈先生对自己学术研究的支持和鼓励。他还展示了陈先生的五封珍贵信件。陈先生秉承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将半生奉献给了保护乡土建筑的事业,值得我们学习。

台湾汉声杂志社总策划黄永松先生回忆了与陈志华先生从相识到共事的往事,在乡土建筑尚未受到重视的1980年代末,陈志华先生的研究可谓开创性十足,勾勒出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的动人形象,他的著作以建筑与村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迈出了中国乡土建筑调查研究难得的第一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建筑历史研究所名誉所长陈同斌女士回忆了与陈志华先生的学术交流,对陈志华先生在《北窗杂记》中犀利的见解和深刻的评述深表共鸣,感受到陈志华先生对国家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规划院2021年度院长杨卫教授回忆了在清华乡土建筑组学习的经历,认为陈先生退休后从西方建筑史转向中国乡土建筑研究,是为了以全球视野研究和保护中华文化五千年农耕文明根基,保存和传承中国智慧。陈先生这种前瞻性的学术研究最能诠释清华校训的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希望我们后辈学者学习和传承他的学术精神。

商务印书馆编辑杜飞女士回忆了自上世纪末至2010年前后出版陈志华先生《楠溪江中游古村落》《福宝场》《外国古建筑二十讲》《地方瑰宝》系列等著作的经历,以及多次跟随陈志华先生下乡考察的经历,以及商务印书馆自2017年至2021年全额投入出版12卷本、700多万字的《陈志华文集》的过程,并汇报了《纪念陈志华先生文集》收稿、编辑进展情况。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计划于明年初出版,今年6月底前仍接受投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军教授指出,陈先生不仅在南方的很多乡村留下足迹,还来到西北偏远的窑洞村进行考察测绘。在《十里铺》中,陈先生笔下的窑洞村,不仅是建筑的规模、村落的空间,还有生活在这里村民,充满乡村生活的社会。陈先生带领学生下乡,不仅仅是研究乡村建筑本身,更是让他们通过在乡村的工作和生活,了解乡村、认识现实,培养对中国农民的热爱。陈先生的乡村情怀和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是我们的榜样,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同济大学陆永毅教授表示,陈志华先生对建筑史研究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建筑史实践历史、理论、批评三位一体、园林史拓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树立了历史性的标杆,其人格魅力和深厚学识是中国建筑史领域的一盏耀眼明灯。

天津大学邹英教授回忆起陈老在学习和工作中给予她指导的经历,1992年,在导师高以澜教授的课题安排下,她与陈老的研究生舒楠一起到山西省介休市张壁村做研究,从中了解到陈老的乡土建筑研究理念,以及他的独立思考和爱国情怀。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副院长谭刚毅回忆了陈先生对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的大力支持,并指出陈先生在60岁高龄时转向乡土建筑研究,其背后的推动力是对中国遗产保护的关心,以及对工人阶级和普通民众创造力的由衷赞赏。从《北窗杂记》中,我们可以看到陈先生作为社会思考者和批评家的社会情怀与责任,也可以看到陈先生社会学研究生涯与研究体系方法的传承。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陆新志对陈老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慰问。陈老先生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过多部经典著作,并在《建筑师》杂志社担任“北窗杂记”专栏作家三十余年,其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对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的杰出贡献、对国家和家庭的强烈使命感,是新一代建筑师的重要指引。

东南大学王小倩副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清华大学与东南大学在建筑史研究与教学方面的交流史,以及陈志华先生与刘先觉先生的学术友谊。她认为,陈志华先生是影响了几代中国建筑学子的“一代宗师”,通过教育、著述、实践研究、响亮号召,深深影响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前辈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功底、睿智豁达的人生智慧,都是年轻一代学者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寅恪学问_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_陈寅恪学说

哈尔滨工业大学张立志副教授回忆了自己在清华乡土组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他认为,陈志华先生和当时乡土组的研究,展现了学术积累的珍贵和学术远见的伟大。陈先生致力于乡土建筑研究和遗产保护,让中国乡土建筑得以保存和延续,让中国乡土文化被年轻学者所了解。

2019年,纪录片《陈志华与楠溪江古村落》导演莫正曦受到陈志华先生作品的启发,开始用影像记录中国乡土建筑,希望用新的方式纪念乡土建筑研究的前辈,用新的方式记录和传承乡土建筑文化。

会场展出的12卷本《陈志华文集》(商务印书馆,2021年11月)

地方代表发言

江西省乐安县政协原主席尹光灿先生回顾了1996年至1998年陈志华先生带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对乐安县流坑村进行测绘研究、制定保护规划,并陪同陈先生多次考察江西古村落的往事。陈先生六次到流坑,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研究,为流坑的保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建议,充分体现了“一心一意谋划,用一生去完成”的务实精神和高尚品质。会上,尹主席向大家展示了陈先生亲笔所写的信件、文章和演讲稿,还为纪念集编委会提供了一批陈先生考察江西乡土建筑的照片。

浙江省江山市原副市长何卫平回忆,2003年,她曾拜会陈老先生,并邀请他到江山市二十八都古镇视察。陈老先生对江山市仙霞古道、清湖码头、三清口古瓷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指导下,清华地方学研究组完成了包括五部学术专著的“仙霞古道丛书”。

浙江省永嘉县统战部原常务副部长王成荣回顾了陈先生在永嘉楠溪江古村落研究和保护工作,并讲述了与陈先生交往的点点滴滴。陈先生常说,他最爱楠溪江,楠溪江就是他的第二故乡。从1989年到2012年,陈先生先后20多次到永嘉县考察。陈先生邀请《汉声》杂志社完成楠溪江中游乡土建筑研究和出版工作。

河北省威县文物局局长李新伟回忆了陈志华先生2000年到威县考察乡土建筑,以及他为威县文化遗产保护做出的贡献。在陈志华先生的指导下,清华乡土组完成了学术界第一部关于威县古城堡的专著。

浙江省兰溪市诸葛村支书诸葛坤恒讲述了陈先生在诸葛村的故事。1991年,陈先生来到诸葛村收集资料,制定保护规划,呼吁政府重视诸葛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在陈先生的引领下,诸葛村得到了充分的保护,成为我国古村落保护的典范。村里的每一座老房子、每一条路、每一条巷道、每一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山西省介休市张壁村张壁旅游公司党委书记任召聪在致辞中对陈先生在张壁村的工作表示敬意,陈先生1998年就来到张壁村,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调研,完成了学术著作《张壁村》,也为张壁村的整体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

浙江宁海十里红妆博物馆馆长何小道讲述了自己与陈志华先生一起走访村落、巷道的经历,认为陈志华先生的作品创造并丰富了地方文化的内涵,希望学者们继续进行这一有意义的研究。

学术界和产业界代表发言

福建省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黄汉民先生回顾了陈先生几十年来的关怀与教诲,正是陈先生的鼓励与指导,让他找准了福建乡土建筑研究的方向,坚定了传承和发展福建建筑文化的信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季元振教授回忆起陈志华先生执教时的往事。陈志华先生巧妙地用马克思的名言“希腊是人类健康的童年”带领学生摆脱当时严格的束缚,让学生看到真实的西方。改革开放后,当学生们有机会出国考察西方经典建筑时,发现陈志华先生对那些他们从未在课本上亲自考察过的建筑有如此准确的描述,对他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_陈寅恪学问_陈寅恪学说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张富和教授回忆了陈先生创办、编撰《建筑史论文集》的坎坷历程,以及跟随陈先生学习的经历。作为设计老师,陈先生强调“建筑是给人用的”这一观点,让他豁然开朗,受益终生。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吴耀东回忆了陈老先生对他的学术教诲,陈老先生一生致力于学术,脚踏实地,报效祖国、报效历史,这是陈老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上海交通大学刘杰教授回忆,上世纪90年代,他读到陈先生有关楠溪江古村落的著作,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研究方向。他也尝试将陈先生的乡土建筑研究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并在5年后出版了《乡土中国—泰顺》《库村》等有影响力的著作。

湖南美术出版社顾问、原《万象》杂志主编王瑞芝回忆了2000年以来在陈志华先生指导下编辑文物建筑保护书籍的历程。他认为,改革开放以后,陈志华先生正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保护理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而陈志华先生在文物建筑保护方面的研究思路、方法和实践,都传承自王国维、陈寅恪等清华学术大师开创的清华学术研究传统。我们应该在清华学术传统的背景下认识、理解陈志华先生。

曾与陈先生合作出版过多部专著的摄影师李宇祥回忆了从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多次与陈先生一起下乡的难忘经历。他邀请陈先生撰写了三联书店“乡村中国”系列的开篇之作《楠溪江中游古村落》,一经出版便成为广受好评的文化畅销书。退休后的陈先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乡土建筑研究中,生活十分简朴,厨房很少用火。李宇祥每次去看望陈先生,都会做一道他爱吃的南方菜。

北京交通大学韩林飞教授回忆了陈志华先生关于苏俄建筑的著作对他产生的巨大影响。作为一位具有深厚思维能力和广阔世界思维的学者,陈志华先生多次鼓励他探索不同国家现代建筑的发展道路,特别是世界各地现代建筑起源的差异与相似之处,为今天的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历史观和发展观的理论和方法。这样的历史观和发展观体现了陈志华先生一贯倡导的科学民主的现代世界观。

作为清华大学乡土建筑小组的首批学生之一,都市实践创始合伙人汪晖回忆起当时的老师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乡土建筑的,陈老师学识渊博,敏感细腻,学术上批判性很强,但和学生相处时却非常幽默,仿佛是老朋友一样。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何可人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地方组时,受到几位老师悉心指导的往事。与师生一起在农村学习、工作的那段时光,在她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对她后来的学术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科毕业多年后,她经常去拜访陈先生,不断得到他在学术和生活中的指导。作为一个不庸俗、不随波逐流、敢于直言的知识分子,陈先生是她一生的导师。

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余水山教授认为,陈志华先生是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陈先生对建筑史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着学者的责任感,他讲的建筑史课总是充满感染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建筑学子投身于学术研究。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全国住宅工程中心总工程师焦燕讲述了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跟随陈先生从事乡土建筑测绘的经历。陈先生是一位心地单纯、文质彬彬、人格魅力十足的学者,一生都在兢兢业业、清醒地做着对行业、对社会、对国家有价值的事情,是年轻人的榜样。

上海交通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丛璐女士于2004年因《中国遗产》杂志编辑工作结识了陈先生,并开始了多年的合作与密切交流。她认为陈先生身上最珍贵的求真精神,体现在求真、说真话、有真情实感,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他是一位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真诚学者,是古代文人精神的延续。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修复与技术研究基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穆森在致辞中提到,陈先生是将西方文物保护理念引入中国乡土建筑保护的“建筑界的鲁迅”。

方木生景观创始人方木生先生回忆了自己在本土建筑群体中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陈先生的建筑批评、建筑史、本土建筑研究思路中充满了社会学等不局限于建筑的思考,以及对“真实”的执着追求,对他的设计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帮助。

追悼会于下午2点开始,7点结束。会议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史研究所所长刘畅、罗德银教授主持。会后,与会代表在建筑学院大厅观看了陈先生1955年绘制的颐和园仁寿门效果图。

陈寅恪学问_陈寅恪 真话帮助学子_陈寅恪学说

代表们在陈志华先生1955年绘制的颐和园仁寿门水墨画前合影

撰稿人:罗德银、唐文、龙倩、荣欣彤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