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校生”因笑容“藏真心”而爆红
◎张錶
魔性的东北话、青春的荷尔蒙、朦胧的爱情,初看网剧《东北转学生》(第一季)时,以为是一部大杂烩式的爆笑喜剧。在内容上,没有现实的怀旧情怀,没有奇幻的穿越加成,更没有对生活的热情。这一切,似乎都不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偏好;在制作上,没有当红明星,没有大手笔投入,没有奢华的包装。然而,这部货真价实的“三无”网剧,却拿下了豆瓣7.8的高分,自来水不少。
该剧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讨喜。主创将镜头拉到澳门的一所高中,聚焦一群色彩鲜明的学生。他们说着东北话、台湾腔、粤语、香港话、泰国普通话,南北口音的碰撞自然裂变出奇妙而又陌生的味道。然而,东北话的春天却藏不住。虽然身在异乡,但在充满方言的校园里,转学生王虎的东北口音裹着文化自信,总能意外传递出欢笑,为疲惫内卷、焦虑感日益加重的观众打开精神减压阀门。
《东北转学生》的幽默感只是表面的,好的友情叙事永远是双向的斗争。率真的王虎和钢铁直男张文峰从相识到相杀,虽然经历了初识时的不合,误会后的打斗,但丝毫没有伤害到谁。有一句话叫“放下所有过往的恩怨”,其实在青春的字典里,没有“恩怨”二字。大家都活得如此真实自由,思想通透。因为不装,所以不需要“放下”。为了替罗小鬼顶罪,王虎和张文峰被罚在操场上跑圈,身体上的疲惫渐渐在精神上吸引着他们,在一圈又一圈的跑动中,两人的精神磁场也在悄悄靠近。
相比于友情的激情表达,剧中的爱情线显得模糊许多。王虎、张文峰、沈嘉怡、韩梅梅之间交织的推拉,都是错位喜剧。青春期的爱情汹涌澎湃,却总是化作欲言又止的说不出。于是我们看到自称“最强男”的张文峰,面对喜欢的女孩子,小心翼翼;王虎正要喊沈嘉怡哥哥或者姐姐的时候,韩梅梅总会在合适的时机出现,然后一秒变脸……或许这就是青春的魅力,因为有无限的可能,遗憾也有机会实现。
亲情也是滋养青少年人格的重要养分。《东北转学生》并不回避原生家庭带来的深刻问题,将代际冲突体现在啼笑皆非的家庭日常中,化解了冲突带来的紧张与焦虑。“父子变”的情节设计堪称精湛,这源于创作者对生活的细腻捕捉和对台词的精准打磨。在张父深入虎穴,站在儿子面前的那一刻,绝望的张文峰彻底卸下了心中的铠甲;而王虎也在这份错位的父爱中完成了自我验证,读懂了父亲眼中的希望。其实最真的自己如影随形地跟在身后,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转身的距离,把最真的自己推向了天涯。友情让亲情回归,同时增进了友情。这是王虎和张文峰的不幸中的幸运,也为作品增添了温暖治愈的基调。
一个学期的“流放”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王虎的离开也是他的归来,这在观众的意料之外,也符合角色的逻辑。古人说“弃筏而上岸”,转学生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了人生方向的王虎,想为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我来这里是想体验一下没人照顾的感觉,结果却遇到了一群想照顾的人。”他怕自己动摇,所以选择不辞而别。好在年轻人总有类似的想法。从学校到机场的漫长路程,张文峰以百米加速狂奔,“陪你睡三万次,不跟你说分别。”兄妹俩的送别场面,暖心观众心。
彩蛋部分的升旗仪式,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将“多元一体”的内涵呈现得淋漓尽致。故事讲完后,观众们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举起同一面国旗,顿时心潮澎湃,生死与共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这不浮夸,也不生硬,就像是一场结束剧情的团队建设活动。此外,当郑老师在“最后一课”讲到自己当年学习葡语时的抗拒与无奈时,《七子之歌》优美的旋律缓缓流淌,温暖着细心的观众们的心。
在青春题材的网剧文化中,青春剧是一个格外讨喜的类型。如果在行业剧中看到过多的成全和恩爱,或者在都市情感剧中看到没有道理的爱情,观众基本都会觉得飘了,但青春剧出现这样的“缺陷”,大部分观众都会以“青春需要荷尔蒙”为由放松标准。《东北转学生》保留了网剧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即便有些剧情不合理,但并不靠高概念和撒糖,更看不出刻意制造话题的痕迹,表面热闹浮夸,内心真诚纯粹。一切艰难困苦的鼓点都牢牢地打在了人物关系上。
在众多好评中,有一条耐人寻味的留言:“你确定没有雷雨吗?没有的话,我去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追剧前需要做这么多心理准备。刻板的性别对立、选边站的苦恼、生硬的说教、尴尬的正能量,让人望而生畏。在青春剧日益呈现社交焦虑、青春剧语法被重新定义的当下,《东北转学生》真诚回归纯粹。用最简单的那种快乐,让很多阔别校园多年的观众笑中带泪。在这一群有血有肉、聪明可亲的高三学生身上,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青春碎片。笑容里隐藏的“真”,是这部剧能以小胜出圈的密码。
作品并不刻意追求问题的彻底解决,而是以“在路上”的方式把答案留给了时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北转学生》处于现在时态,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还在构建“高潮”,所以我们有理由期待续集的到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