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冕堂皇】批判地读三字经比编辑它更好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人早已达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不可动摇的共识,但何为精华、何为糟粕,人们该如何科学取舍,至今仍存在争议和解读。比如,有人主张正视历史演变,批判性地解读和继承国学经典中的所谓糟粕,也有人主张对糟粕进行手术性剔除或用诠释现代概念的文字来代替。宗璞对《三字经》中纲常内容的删改,就是后者的典型例子。
历史讲的是传承,讲的是演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同样需要正视历史现实,尊重和理解它的文化渊源和思维局限,避免把当代的观念强加于古人。《三字经》作为流传广泛的国学经典,不仅早已成为中国妇孺皆知的启蒙读物,还流传到了韩国、日本等地。近代被译成英、法、俄等多种文字,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向世界发行。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字经》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作为发祥地的中国人,我们有责任维护《三字经》的原创性、规范性和严肃性,怎能任由它被随意删减、随意修改?
源自封建伦理的“纲常”伦理,确实存在着等级森严、愚昧僵化等不合理、不平等的方面,但到了《三字经》中,却没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种单方面的强意义,而是为其设定了行为准则:“君臣言行合乎道德,父母子孙相亲,夫妻和睦”。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姚晓鸥所言,《三字经》中“君臣义、父子亲、夫妻和睦”的句子,是有出处的,不是哪个思想家一时兴起杜撰出来的,也不是哪个统治者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组织形态的理论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强调中庸,不偏不倚,不偏不倚。儒家三纲思想的本意,是强调双方相互负责,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只是后来被统治者利用和扭曲了。所谓“三纲”中的“糟粕”,其实就是没有原则、不分是非的“愚忠”、“愚孝”和“夫权”。这种不讲道理、愚昧无知的教育,不仅存在于宗璞所改的几句话中,在整部作品中或多或少都弥漫着。如果要改,必须从头开始。面目全非的修改,无疑不配“国学经典”的称号,只能叫“新三字经”。
精华与糟粕并存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共同特征,包括《童子军》、《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让孩子适当接触一些所谓的“糟粕”,或许有助于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来龙去脉,提高对历史文化的价值判断。阅读中国古典文学的关键在于批判性解读与引导,而不是强行剔除糟粕,玩弄清规戒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