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2024-06-30 -

仅仅说“开书是有益的”是不够的。

有些人会读书,有些人不会,或者他们不知道怎么读书。仅仅说“开书是有益的”是不够的。阅读,读什么,怎么读?有两句话值得推荐。一位是晚清文人孙宝轩,他在《遗山鲁日记》中说,没有新书旧书,没有文雅庸俗,看你的眼光就行了。用新的眼光读旧书,旧书是新的;反之,用旧眼光读新书,新书就是旧书。

林玉堂说的更有趣:只看极高级和极低级的书。中产阶级的书不读,因为那些书没有自己的面孔,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最好的书必须阅读,不用说,每个人都这么认为。但为什么要读最讨厌的书呢?在最淫秽的书中,有泥土和沙子的混合物,你可以在沙子里淘金——由于社会偏见,许多先知的著作最初被禁止。还有一点是,看这种书的人很少,偶尔引用一下就可以炫耀一下自己的博学。很多写文章的人都有这个习惯,那就是避开主干道,寻找小路,这是一种特殊的视野。策略有好有坏。

读书有什么用最好的段子_读书有什么用段子_读书有用的段子

金克木有一篇题为《书已成》的文章,收录在《阎啄春泥》(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年)中,其中说,历史学家陈寅科曾对人说,他年轻时见到夏增友时,曾叹息道:“可以看洋书,很好;我只能看中国书,我都读过了,我不必读。他当时很惊讶,以为夏增佑糊涂了;年纪大了,我觉得有道理:中国古籍只有几十本,我都能读完。这是教人读原文,不是看那些二手、三手文件,而是斩断人群,从头开始。

事实上,所谓的“经典”并不扎实;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籍,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性别,经典的定义令人动容。说到“经典”,不一定要从三皇五皇开始。善于阅读的人,不是在选择孔子、孟子老庄不言而喻的经典,而是在评判一些尚在路上、尚未被认可的潜在经典。顺便说一句,我主张“读经”,而不是“读经”——后者有特定的含义,仅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太狭隘了。

我的建议是,阅读文献

读书有什么用段子_读书有用的段子_读书有什么用最好的段子

阅读,读什么?读经典还是时尚,读硬还是软,读优雅还是庸俗,专家们都有自己的看法。除此之外,还涉及不同的学科。我的建议是,阅读文学作品。为什么?因为它没用。我从来没听说过有谁靠读诗发家致富,或者因为读小说而当大官。现在的人读书太势利,凡事务实,不好。毋庸置疑,经济学和法律方面的专业书籍很重要,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我想说的是,审美情趣的培养和精神探索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当然,文学对于野心勃勃的人来说太弱了,无法拯救世界;但那不对,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

饶宗颐先生曾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提到法国汉学家德米维告诉他的两句话:中国文学是世界第一;研究中国的最好方法是从文学开始。出版后,这两句话被删掉了,大概是怕引起不必要的误会,以为是在敲诈外国人博取自尊。但后一句话其实很有道理。从文学开始,对中国的研究仍然可以是广阔而深刻的。另外,我特别看重一点:从文学研究入手,容易体贴,有良好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装饰品,而是直接影响到你的学术境界和生活兴趣。如果你看看外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的著作中对文学经典的引用和发挥,你就会明白,中国学者一般不会读太多文学作品,而是太少太浅。

所有的阅读都必须以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

读书有用的段子_读书有什么用最好的段子_读书有什么用段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确实应该发扬光大,所以我对建国书院、清史的修订、《儒家文集》的编纂没有意见。我想提醒一下,今天我们谈论“传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自晚清以来,中西学对话、斗争、融合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不可忽视的新传统。比如说文学,你只谈屈原、李白、杜甫、关汉清、曹雪芹,不谈鲁迅,好吗?说到现代文学,因为这是我的老本行,我忍不住多说几句话。这不是招生广告,而是一种感觉。虽然我也批评五四新文化活动家的一些倡议,但我反对五四运动的反传统,指责“文化大革命”的疯狂。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许多人变得头脑发热,听不进去任何批评。回首往事,他指责五四新文化人的反抗和反抗,嘲笑鲁迅的极端主义和孤独。我理解这种思想的变化,但我也对“沉积物溢出”的可能性保持警惕。

在阅读策略上,我的建议很简单:一是阅读没有实际作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是关注与当今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当代文学;第三,一切阅读都要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背景,才不至于读死书,读死书。

古今,中外,“学之劝”是汗流浃背的,你我都听过,效果如何?很多人真诚地“从经验中学习”,但很少有人真正使用它。以下是张泰言推荐的思路作为结论。张老师一再强调,人生知识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如社会经验和人生悲哀。《太炎先生自定年表》 《1910》有一句谚语:“玉雪虽然有老师有朋友教,但忧心忡忡的病人却很多。在1912年的《张太衍先生的问答》中,有两段话:“学习只是在自学,凡事都需要先生讲,没什么好说的。“曲原先生,我的老师也是,不过不是八股,你要是读书不懂,就问问。”加起来有三句话:学习主要是自学;如果你不明白,就问它;将人生的悲哀与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向佛陀献花是我所理解的“阅读的诀窍”。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