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火爆来袭,河南卫视《梨园春》长篇续集再度开播
“东风催杨柳,山青花即将开放,又到了一年中最美的季节。春暖花开,百花齐放,正是美景好时节。今天,让我们通过‘一出大戏’,和春天来一场约会吧!”对于亿万观众来说,河南卫视《梨园春》节目主持人庞小歌的开场白,熟悉又亲切,温柔而优雅。
3月28日,2021《梨园春》以“爱情”为主题,开启“大剧”播出季,将不同流派、不同高手的同一剧目汇聚到同一个“沉浸式”舞台,共同演绎一场大剧。
2021《梨园春》“大秀”本文图片来源: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组
“十个传说九个讲相思”,本季节目的主旋律就是“爱情”。前四期选取了《红娘》《花枪对决》《白蛇传》《风雪》四部重头戏。无论是《红娘传》中张生与崔莺莺的最终成婚,《花枪对决》中罗毅与姜桂枝的爱情故事,还是《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的不平凡爱情,还是《风雪》中钱青与高秋芳的完美姻缘,都是对爱情的美好颂扬与礼赞。
本季节目仍将于《新闻联播》之后每周日晚在荧屏上与观众见面。近日,澎湃新闻记者赴郑州,对河南广播电视台“八号演播室”(以下简称八号演播室)录制现场进行观摩采访。值得一提的是,占地一百余亩的“八号演播室”并非位于电视台内,而是一处新址。当出租车司机得知记者是来探访《梨园春》时,主动提出改变行车路线——这档开播27年的节目,在当地可谓是小有名气。
地方戏曲的流行本质:“河南话慢,这就是豫剧”
2021年春节期间,河南省春晚《唐宫夜宴》破圈,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这个中部省份的电视节目。从十几年前的盛大选秀,到如今的综艺,业内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各卫视都在追流量,唯有河南卫视表演不动摇。”
“唱戏”指的是戏曲节目《梨园春》。这档节目1994年在河南卫视播出,是中国播出时间最长的电视节目之一。此前,能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只有中央电视台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2004年停播)、《曲园杂谈》(2011年停播)。唯一能追溯到同一时期的节目,是1997年开始播出的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2018年6月,《梨园春》迎来第1000期,该栏目被“世界纪录认证协会”认证为“全球播出时间最长的中国电视戏曲栏目”。
1994年 梨园春上市
“尊重舞台,弘扬优秀民族文化,让我们的节目真正为人民所喜闻乐见,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坐在8号厅化妆间里,庞小歌对澎湃新闻记者说。她现在仍是栏目主持人,已是《梨园春》的总制片人、总导演。在她看来,“《梨园春》能在河南成功、火爆,跟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栏目文案策划、剧本导演和何振雄是节目组的“宝藏男孩”。“我不敢说我从来没有缺席过一期,我看了800多期。”1989年出生的他是豫北滑县人,他回忆说,90年代,河南农村戏曲文化氛围浓厚,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剧团。 正是从戏曲中,他懂得了仁义礼智信,懂得了忠孝节义耻。“别说乡镇里的戏台了,省城郑州城隍庙对面就有大戏台,开封晋陕甘会馆里也有戏台,河南就有这样的戏曲文化土壤。”
大平调在何真的家乡流传,不仅在河南传唱,在山东、安徽、河北等地也广为流传,附近钧县的庙会、宝丰县的马街书市更是名声大噪。“总之,戏曲和曲艺密不可分,马街书市的曲艺表演,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三,全国各地的艺人都来这里敲锣打鼓、弹琴表演,当地群众很热情,只要会唱,就包吃包住。”
《梨园春》播出后,当时农村广泛普及了电视机。“我们那一代人经历过和大人争抢遥控器的那段日子。河南戏曲表演艺术家李树建老师说,就是因为《梨园春》,河南农村人才有了星期天的概念。当时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统计,全省周末晚上的犯罪率是一周中所有时段中最低的,就是因为大家都在看《梨园春》。”在何振雄看来,豫剧不只属于河南。 “河南有4个省级豫剧团,这是毋庸置疑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有省级豫剧团,湖北襄樊也有省级豫剧团。北京、上海、深圳、江苏等地都有豫剧团和大批豫剧爱好者。全国有专业豫剧团160多个,民营剧团2000多个,从事豫剧行业的演员10万多人。”
豫剧的流行,还在于河南话通俗易懂,“不像南方话,过了长江后就很难听懂了”。以京剧为例,所谓“中州韵、湖广腔”,就是说京剧的韵脚来自河南话。而且,河南自古多灾多难,如果说历史上宋朝南迁,把朝野的精英,以及读书的种子、能工巧匠带到了吴越之南。千百年来,由于黄河屡遭水患,粮食歉收,河南人民为了生存,纷纷逃荒,本地方言也传遍了全国,甚至世界各地。 “豫剧是什么?老先生们有个笑话:说河南话慢悠悠的就是豫剧。而且《花木兰》里唱到‘刘大哥说话太没逻辑了’,《朝阳沟》里唱到‘棉花是白的,白的’,这些歌词不都是白话文吗?豫剧特别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何振雄说。
中国曲剧协会副主席、著名曲艺家范军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关门弟子。在他看来,河南人对地方戏曲有着一种情结。 “我们从小喝黄河水,唱梆子调,二八板流水的声音在我们的血液里流淌。”《梨园春》为何如此有生命力?首先是因为河南的地方戏曲深入人心,与老百姓的生活融为一体。河南人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戏曲,一家人结婚要请戏班子吹唢呐,老人去世也要孝顺,孩子出生也要请戏班子办送别宴。可以说,从九十九岁高龄到刚学走路的年纪,没有人不会哼唱几句。豫剧、曲剧、越剧早已渗入我们心灵的成长,激励着我们的精神。地方戏曲就像河南人一日三餐,炖面和辣汤。没有戏曲,生活就无味了。”
老倪和小歌——梨园春早期节目老少男女主持人倪宝朵和庞小歌
其实,在当地拥有深厚文化和群众基础的,并非只有《梨园春》。如果算上河南卫视的三大节目,另外两档知名节目《武林风》和《华宇之门》均创办于2004年,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华宇之门》这档鉴宝节目,自古就有‘争当中原之巅’之说,河南省博物馆被列为‘全国重点博物馆’;搏击节目《武林风》更是‘万物之源出少林’,禅宗祖庭就在嵩岳少林。”何振师兄介绍。
“冠军归谁?观众说了算!”首档平民选秀主题播出季紧跟时代步伐
2018年梨园春第1000期特别节目
2018年的节目《千里迢迢青春》(第999期)在哔哩哔哩上还能搜索到。1994年节目开播时和庞小歌一起主持的倪宝铎那时已经退休了。在广大河南观众的心目中,他是类似“赵忠祥”的一位大哥。 他登台说,“回想初心,(《梨园春》栏目团队)有两大愿景,一是《梨园春》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全国不同剧种的艺术家们在这里展示才华、交流思想、薪火相传;二是《梨园春》为全世界所有剧迷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敢于攀登剧迷擂台的平台……”尤其是当两位老搭档一起说出那句经典的开场白“我是老尼,我是小哥,剧迷们痴迷比赛,冠军归谁,观众说了算!”现场掌声雷动,镜头捕捉到现场很多人已经泪流满面。弹幕一过,还有“我的青春又回来了!”“味道对了!”
1999年5月,《梨园春》全面改版,并开展剧迷大赛。
据了解,早在1999年梨园春刚改版时,就开创了“剧迷挑战赛”,成为全国最早的民间选秀平台。据当地媒体同行透露,2004年超女开播前,曾到河南取经。首届“挑战赛”冠军奖品是一辆富康轿车,一时引起轰动。不仅河南本地粉丝踊跃参赛,甚至远至新疆的选手也纷纷报名参赛。后来,每年总决赛时,观众票都被黄牛以两三千元的价格卖出。入场券的设计和形式每次都要换,因为马上就会有人仿制出几乎一模一样的假票!
广大剧迷和观众的参与热情,让节目收视率不断攀升,最高曾达到35.7%,截至目前,依然常年保持全国同期电视节目收视率前列。20年来,《梨园春》海选累计70万人次,2万余人次登上舞台,这个舞台圆了无数普通人的梦想。历届冠亚军中,有8岁小孩秦梦瑶、有东北小夫妻、有井下工作的煤矿工人……来自天津的明星冠军高玉娟说:“我是唱评剧的天津人,能拿金牌,我深深感受到《梨园春》是一个包容性的大舞台。”
范军回忆说,在比赛中大放异彩的曲耀星老师,以前是预制板厂的门卫。“当时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相貌平平,但天生一副像严立品大师唱秦雪梅那样的嗓音,一开口就是珍珠落玉盘,宛如十八九岁的姑娘。他在《梨园春》唱过一次就一举成名。《梨园春》二十多年来一直是品牌节目,草根一夜成名的故事还有很多。”
知名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何赛飞说,自己与《梨园春》结缘颇深。“大概二十年前,《梨园春》还没播出几期,我就跟着小百花越剧团来过。这些年,我上过节目几十次,表演,当过嘉宾评委。”在她看来,河南是一个剧种大省,《梨园春》汇集了全省乃至全国的剧种,专业演员和非专业剧迷齐聚一堂,各显神通。4月1日晚,何赛飞在河南卫视8号厅录制《风雪装盘》,主持人跟她开玩笑说:“你之前在《梨园春》里唱过曲剧版《阿Q》和豫剧《红娘》,河南三大地方剧种,就差一个越剧了。” “地方戏曲都和方言有关,我还学了一些河南话的语音语调,这真是出于对梨园春的赞美和喜爱。”
《梨园春》导演李伟迪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2012年起,栏目突破散点做常规节目,大力推行“常规节目季播”,整合栏目多年来掌握的戏曲资源,以播出季的形式呈现在电视屏幕上,推出一系列不同主题的季度节目。“综艺节目一直在发展变化,从早期的《你演我看》,到后来的选秀节目、真人秀、文化综艺,这些元素在不同的阶段都被运用在《梨园春》中,但《梨园春》毕竟是一档以演技为主的戏曲节目,题材本身就决定了它从始至终不能拍成一般的真人秀,我们还是一档文化节目。”
《梨园春》自2012年改版以来,已推出多个季度节目:《师徒情》——讲述文化发展中的师徒传承故事,通过名师指导、徒弟比赛,使名剧薪火相传,夯实中国戏曲的血脉;《百团大战争霸》——讲述基层剧团的感人故事,为常年活跃在基层的艺术院团提供展示平台,总决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青春之歌》戏学进校园花儿开,梨园春风进校园——讲述年轻戏曲人的梦想,将戏曲带进大专院校和中小学,为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新路径;《非遗体验》——讲述非遗故事,通过体验非遗,让中华文化展现永恒魅力与当代风采。
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梨园春推出“中国实景剧”播出季,引起强烈社会反响;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梨园春推出“看看中国大戏”播出季,用戏曲的方式展现了中华大地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人民凝聚力和精神风貌,生动反映了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不断奋斗的壮丽历程; 2020年,《美丽乡村唱响》播出季启动,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田野里搭起舞台,让乡村成为梦想中的“诗与远方”……正是这些低成本、正能量、大情感的主题播出季和剧集粉丝竞演,形成了“两条腿走路”的节目格局,有效缓解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社会上有人士开玩笑说,梨园春的长寿,意味着它受到了“二老”也就是所谓“老干部和老百姓”的重视。
这样的言论片面强调支持和关注,把“普通人”理所当然地当成了中老年观众。“当年喜欢看《梨园春》的老人,可能有些已经去世了。如果节目形式一成不变,一直挂着‘老年服装店’的招牌,又怎么可能让观众纷纷聚集?还有就是,如果节目形式不改变、不调整,不但年轻观众不会来看你,就连中老年观众的审美和接受度也在悄悄改变。连我妈都每天拿着手机刷微信,你不换,她就不看了。”庞小歌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入戏还是“沉浸”?沉浸式舞台有内涵
在总制片人庞小革看来,河南省春晚和《唐宫夜宴》的成功,让河南卫视全体工作人员“取长补短”,看到了自己的可能和方向。“今年河南省春晚在8号厅录制,它的成功,让我们再一次深刻感受到,要用诚意做节目,深入挖掘河南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赋予它现代的表达也很重要。”
庞小歌强调,《梨园春》这档节目的宗旨就是传播。“27年来,我们一直践行着传播这条路,作为电视人,我们要做的就是把优秀的戏曲文化传播出去。普及戏曲,就是要引起年轻人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转化为爱好,进而有可能成为终身的事业。这就需要我们在这个时代不断拥抱变化。时代也在不断奖励那些敢于突破、颠覆自己的人。对于栏目团队来说,这也是今年台湾春晚带给我们的启示。没有破坏就没有创造。”
何振雄是《梨园春》的粉丝,他喜欢引用新生代京剧演员王珮瑜的话,“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人,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人。”“这两年,《梨园春》在节目中融入了更多年轻化的元素,今年河南春晚突破了圈层,我们在探讨如何吸引以前不看京剧的年轻观众,要用年轻人喜欢的通俗形式,先把他们引起兴趣。”
本季《大戏一场》强调“青年演绎”,邀请在网络上拥有影响力和流量的青年戏曲演员参与节目录制,如抖音上的戏曲网红王梦婷、郭子静,一直在网上推广戏曲的孙婷,以及麒麟戏曲社青年演员贾怀因等,通过他们的演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戏曲,并通过他们的视角,找到传统戏曲与当今社会的共通点。《变装秀》强调“穿上大戏,沉浸式体验”——在录制前,节目从网络上招募年轻人参与节目录制,他们画盲盒、选择自己想要体验的角色,由专业化妆师、服装设计师为他们涂上油彩,选择服装,在戏曲中穿越古今。 同时引入剧本杀的概念,让他们化装之后就能开剧本阅读会,并有机会与各个戏曲主角同台演出,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由年轻观众组成的青春品鉴团的“沉浸式体验”,也将拍摄剪辑成每期节目的开场短片,制作成vlog进行线上传播分享。这让本季“大秀”不仅瞬间显得年轻化,也与河南卫视从年初的春晚到《元宵佳节夜》、《清明上河图》等系列节目的制作理念一致,与广电行业近年来推行的“小、正、大(低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政策方向不谋而合。
李伟迪导演陪同澎湃新闻记者参观了《冰雪奇缘》《花样年华》的体验现场。“什么是龙袍?什么是铠甲?如何扎头抬眼?‘四技五法’(四技即唱、念、做、打;五法一般指手、眼、身、法、步)又是什么?”我们还会邀请礼仪老师传授传统礼仪,比如鞠躬抱拳的时候,左手应该在上,右手应该在下,还是反过来?这其实也分‘吉礼’和‘凶礼’,男女履行的礼仪也不同。如果说年轻人很容易把角色和二次元联系起来,那么一些文化常识的嵌入,也让人感受到了国风国潮的味道。”
沉浸式的“沉浸”首先注重对人心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剧场舞台设计的迭代升级。如今,电视直播形式受限,从央视到地方台,大部分节目都是以录播形式制作。“节目制作流程变了,我们现在的录制几乎是一整天,很多熟人朋友都来现场要票,我也没法应承,不好意思让他们过来,通宵熬夜。”庞小歌认为,“大戏”之所以叫大戏,就是要精雕细琢。“直播过了一次,很容易就丢了戏,大戏一定要录制完美,里面每个人的表情都能给个特写。”她介绍,去年因为疫情,不能邀请观众入场,今年既考虑到防控要求,也结合舞台设计升级后的录制环境。 “是照顾现场的五六百名观众,还是大、小屏幕前的几千万名观众,我一定会选择后者。”
李伟迪导演表示,“沉浸式”舞台的概念来自于“小剧场”。 “小剧场的魅力在于舞台和观众几乎没有距离,演出以演员和观众实时互动的状态呈现。过去所谓的舞台和观众席是分开的,从空间上看,舞台是舞台,观众是观众,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观众出现在舞台上,那将是一次播出事故。《一出大戏》在舞台空间上做出了改变,所谓的舞台设计原本就局限于舞台,现在舞台区和观众区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360度的舞台,舞台设计也相应延伸。就连坐在观众区里的变装观众(不卸妆就扮成角色)也是舞台设计的一部分。”
《大戏一出好戏》总舞美设计刘勇介绍说,本季节目将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等中国古典意境以实景形式呈现在舞台上,并借助大屏幕素材将虚实结合,让演员和观众仿佛置身于一场实景演出之中,打破了舞台、观众席的概念,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在节目制作中,还运用了很多新技术手段,比如在曲艺表演时运用蓝幕抠像,将动态的曲艺表演与古代名画相结合,达到‘古今相通、动静相宜’的效果。在展现戏曲坐技时,运用了舞蹈节目中常用的‘子弹时间’,用新技术为传统戏曲赋能。”
刘勇也是《唐宫夜宴》的舞美设计师,在他看来,AR(增强现实)技术并不神秘。“电视台两三年前制作节目时就用过。虚拟增强现实,通俗地说,就是实时计算摄像机的角度、位置,加上一些画面,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画面无缝衔接。技术从来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可能再过两三年,AR技术就会被更具拓展性的XR技术取代。在最近播出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也用到了动作捕捉技术。”
《一出大戏》舞蹈编排照片
刘勇说,自己与《梨园春》合作近20年,节目一直在探索如何让更广泛的年轻观众爱上戏曲。虽然“沉浸式”舞台顾名思义就是把舞台“围起来”,但他并不想单纯靠LED屏幕围起来,单纯靠视频素材的积累来实现。 “我们这次做的是实景+大屏的结合,实景与视频内容的结合也让舞台本身更有故事性。具体来说,你会看到大殿的檐柱将大屏“框”起来,大屏的内容服务于舞台上的实景。比如在小亭子后面,可以用大屏来呈现四季的变化,刚好呼应了戏曲的剧情。还有就是古人在戏曲的舞台上有“出将军”和“进宰相”,其实就是出入口。我在舞台设计中也留了“出将军”和“进宰相”两个通道。为了不让这两个通道显得突兀,在LED屏上挖了一个洞,洞的后面放了一块大屏,这样就给人一种人是从屏幕里走出来的感觉。”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