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马原:第三章模拟题(二)
2、选择题二,即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下面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与题意相符。 如果您选择较少、较多或错误,该问题将不会得分。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 实践关系 B. 认知关系
C.价值关系 D.审美关系
2、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思论的观点。 主动反射理论与机械反射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承认(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 世界的可知性
B.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C. 认知过程的辩证法
D、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感性认识是直观的,理性认识是理性的。
B、感性认识来自实践,理性认识来自理论。
C、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
D、感性认识是知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知识的高级阶段。
4、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因为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 提出新的认识主题,规定认识发展的方向。
B.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经验材料
C.不断为人们了解新事物提供观察和研究的手段
D.促进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
5、虽然历史上罗马教廷攻击哥白尼的“日心说”为“异端”,毁掉了哥白尼的著作,烧死了布鲁诺,囚禁了伽利略。 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自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 本例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真理最终会战胜错误
C.客观规律的作用是无条件的
D.真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6、“只要迈出一小步,就好像朝着同一个方向迈出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论。” 这个观点说明了(本题难度系数为0.7)()
一、主观唯心主义的视角
B. 真理是相对的
C.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变为谬误。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7、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 有些真理需要逻辑证明才能被检验
B、作为检验真理的实践,它总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C. 实践本身是不断发展的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8、孙中山先生指出,人类认识的过程是“行而求知,因知而行”,“为不知而为之”,“因知而行”。人们所知道的”。 这个思路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 知识与行动不可分割 B. 知识与行动一体
C. 知识与行动相辅相成 D. 行动先于后
9、检验真理的实用标准的绝对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永远不会改变。
C.实践最终会检验知识的真实性
D.实践标准不是相对的
10.真假的界限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
B、是否符合人民利益
C、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D.是否正确反映客观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11.“跟着感觉走”这句话本质上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唯心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
B. 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 人文视角
D. 否认理性作用的观点
1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反思的转变
B. 实践-知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D、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过程
13、“搜图”的错误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 教条主义 B. 理论脱离实际
C. 形而上学 D. 原教旨主义
14、关于认识的辩证过程,正确的认识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B.从直接经验到间接经验的转变
C. 实践-知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D、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5、同一棵大树,木匠看它的木材,画家看它的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它的形态特征。 这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 人类的感情是由理性引导的
B.人类的认识具有主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 现有知识影响感官活动
16、理解上的不合理因素主要有(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 猜测、顿悟、想象 B. 情感、意志、欲望
C. 幻想、灵感、直觉 D. 分析与综合
17、非理性因素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 归纳 B. 指导
C. 预期效应 D. 灵感效应
18、认知运动之所以需要经历多次练习-理解-再练习-再理解的迭代是因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事物的矛盾暴露有一个过程
B.事物本身的复杂性和知识本身的复杂性
C.人们实践的历史性及其认知条件
D. 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
19、实践对于理解的决定性作用表现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B.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知识真伪的标准
D、实践是为了理解
20、马克思说:“当然,批评的武器不能代替对武器的批评。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它也将成为物质力量。” 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B.理论指导实践
C. 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D.理论可以决定一切
2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
B. 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22.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真理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B、真理的内容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C.真理符合人民共同利益
D.真理具有大多数人认可的公开内容
23、认知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表示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以感觉器官为门户的主体生理系统决定的选择
B.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任意选择
C. 主体有意识地选择信息
D. 主体对信息的主动选择
24、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关于认知的“熟”与“真知”问题,正确的观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 熟悉不一定是真知
B. 熟悉不一定是真正的知识
C. 真正的知识可以来自熟悉
D.真知必须先熟悉
25、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实现理性认识(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成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
B、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发挥实践指导作用
D.发挥改变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作用
26、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 前者是反思论,后者是先验论
B、前者立足于社会实践,后者则脱离社会实践。
C、前者是主动的、革命的反思理论,后者是被动的、被动的反思理论。
D、前者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后者则否定主体与客体的转化与被转化的关系。
27、认识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将理性认识回归实践的重大意义在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一、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充分发挥理性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B.改变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规律
C、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四、提高实践活动意识,推动实践进一步发展
28、“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运动”,这个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理论视为实践的源泉和动力。
B. 肯定理论先于实践
C.揭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D.明确理论对实践的决定性意义
29、“真与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此可见(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真理就是谬论,谬论就是真理,两者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B.真理与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相互转化
C.真理超出其适用范围就会变成谬论
D、谬论回到适当的范围,将转化为真理
30、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示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B、真理原则注重客观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注重主观性、目的性、多样性原则。
C. 真理和价值是相互关联的。 它们都是先决条件并且相互适用。 它们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到真理,从真理到价值。
D、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31.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 这个思路可以理解为(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
B. 真理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公式
C.真理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D、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知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2、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就在于实践(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直接现实
B. 这是主观意见与客观事物的比较
C. 通用特性
D.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之间的桥梁
33、逻辑证明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逻辑证明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B. 难以在实践中直接检验的理论必须通过逻辑思维来证明
C.逻辑证明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D.逻辑证明基于实践标准
34.下列关于价值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价值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
B.价值是对象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C.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D、主客体价值关系是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创造性关系。
35、价值评价的基本要求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 正确制定评价标准
B.正确认识物体的状况
C.正确理解主体需求
D.对现实世界的正确认识
36、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应该遵循的原则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求真原则 B.实用主义原则
C.真理原则 D.价值原则
37、将主观与客观、知识与实践的具体历史统一分开,会导致(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 右派错误 B. 客观唯心主义
C.“左”倾错误 D.教条主义
38.恩格斯说:“仅靠观察获得的经验永远不能完全证明必然性。这句话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根据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的事实来推断明天它还会升起。” 由此可见(本题难度)系数为0.65)()
A.感性认识必须上升为理性认识
B. 所有知识的真实性都是相对的
C. 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
D. 归纳法的不完全性
39、价值的客观性体现在(本题难度系数为0.8)()
A.价值是建立在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之上的。
B.价值是客体客观拥有的
C.价值必须基于人们的客观需求
D.人的需要受到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的制约
40、价值特征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85)()
A. 客观性 B. 可替代性
C. 工具性 D. 主观性
41、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理解必须符合(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正确认识现实关系
B.正确认识道德关系
C.正确理解主体需求
D.正确认识物体的状况
42.下列关于练习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
A.主体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和认知活动的人
B.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所指涉的一切客体
C.主体能够认识、利用、改造和欣赏客体
D、客体本身的条件和规律制约和限制了主体的能动活动。
43、以下观点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世界是统一存在的
B.世界是绝对概念的异化
C. 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
D.物质是感觉的复合体
44、主观唯心主义者的观点包括(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心之外无任何事物
B. 存在就是被感知
C.经验是构成世界的终极要素
D. 物体是感觉的复合体
45、客体是与主语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75)()
A、物体是纳入人们客观活动的客观事物
B. 需要理解的客观规律
C、客体是主体活动所针对的客观事物。
D、物体有自然形态物体、社会形态物体和精神形态物体。
推荐渠道:资料下载通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