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小琴:秋池千古情(上)

2024-07-25 -

共120期

在甘肃东南部,西河以南的大桥镇,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秋池山。它是一座集人文、地理、风景于一体的名山,不仅是历史上“伏羲发祥地”的文化亮点,也是羌、氐族建国之地。诗人杜甫写下了《千古秋池洞天》、《福地正传》等名句,诗人苏东坡也感叹“清处何处寻?故人真想长居秋池”。宋代《秋池志》将秋池美景描述为“四面赤壁,高墙千丈,天塔奇秀,二十四道窄道,如羊肠,三十六道曲径通幽”。

秋池的来历,还有许多未解之谜,开发利用需要我们保持尊重与谨慎,打卡点往往伴随着瑕疵与无奈。

从今日起,《西河群文》将推送和转载白小琴先生有关秋池的文章,读者可以跟随作者一起欣赏、探索、捕捉、拾起历史留给秋池的文明碎片。

“大荒有座山,名叫长阳山,日月所到之处。”

-------山海经:西游记

介绍

以前我对秋池山只有两个模糊的概念:一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在秋池,二是历史上有秋池国,但这方面的历史、文学著作不多,对相关知识知之甚少。我游天水时去过几次伏羲庙,但第一次爬秋池山是二三年四月,也是偶遇,事先没什么准备。记得当时有兰州的摄影朋友来成县,我们无意中想到去西河八峰崖拍风景。春夏之交、山油菜花开是摄影题材,一路风光、一路歌声。在石笋高耸入云的八峰崖顶,有幸看到对面的秋池山。 在群山之中,秋池山由层层青褐色的褶皱构成,自下而上逐渐收紧,但山顶却平坦宽阔,即便是平顶,其高度也比八峰崖高出许多。太阳从东方升起,山间云雾缭绕,秋池山犹如一艘航空母舰,穿梭在云海之中。我们突然有了去秋池山、去八峰崖拍照的想法。谁知道,秋池山的秀美风光和深厚的历史文化让我们着迷呢?于是,我们查阅、阅读了有关秋池山的文史资料、名家名作,了解秋池山的历史文化、风土民俗、趣闻轶事。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应该为秋池山做点什么。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我常常激动得夜不能寐。可是,我能做些什么呢? 我只能把自己看到的、记得的、想到的、得到的记录下来,总结成一个我认为比较全面的关于秋池山的文字材料,读者看了会有游历考察的欲望,会有分析探索的脉络,会有校勘改正的草稿。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政府人员关注秋池这座历史高地、文化名山,做好挖掘、传承、保护、开发工作。

由于本人对秋池山历史文化了解不多,文章中借鉴了李存宝、赵奎福、王怀勤(老盖)、宁世忠、沈文晖等老师的不少观点和论述,在此加以阐释,并向他们致敬。

全文共分为五章,今天发布第一章。

《秋池千古情》第一部:人间仙境秋池山

我们第一次爬秋池山,沿着八峰崖的山脊开车,沿途拍照、问路,下山来到落峪河畔。看导航地图,秋池山就在我们行车路线的右侧。落峪河是一条贯穿群山的溪流,由山泉水汇合而成,发源于西河县河口乡,在秋池山脚下汇入西汉河。这条看似不起眼的溪流,但只要在百度上搜索落峪二字,就会看到让你眼前一亮的词语:七十二峪、古落国、轩辕皇帝第三子落明、大禹等等。在陇南,这个被李四光称为复合型宝藏区的地方,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矿藏,还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 只要你有时间,陇南的任何一条溪流、任何一座山峰、任何一座小村落,你都会发现惊喜,值得你仔细研究和探索。

我们沿着落峪河向南行驶,抬头望去,只见八峰崖似的山峰耸立在天地之间,红色的峭壁隐匿在杨槐树的树影中,犹如军旗从车窗外飘过,不禁让人联想到战鼓齐鸣、号角齐鸣的秋池古国。车子到了河谷稍宽的地方,道路分叉,右边是秋池山,左边是通往成县、武都的隆昌路。右边的路还是柏油路,但明显陡峭了许多。人工凿在悬崖上的路基,一边是巨石张牙舞爪地压下去,另一边是悬崖悬空,不禁让人脚底发抖,心头一紧。天气虽然晴朗,但路上还是有几块碎石掉落。在山间旅行,天气状况是首先要查看和注意的。 “赤岩四面,峭壁千尺,天台耸立。二十四道窄道如羊肠,三十六曲径通幽。”这是宋代《秋池记》记载的。的确名不虚传。我觉得实际情况要差很多。车子最后拐到一处略显平坦的地方,进入简陋的山门,经过几个村落和一个小广场,直接来到了伏羲崖。

站在海拔1793米的崖顶,放眼望去,群山环抱,令人肃然起敬。西汉江和落峪河如飞舞的彩带,或如两片云朵,漂浮相依,歌舞升平,村落梯田星罗棋布。回首向南望去,山上田野纵横交错,在云雾和明媚的朝阳中,田野若隐若现,尤其是那橘黄色的菜花,开在绿树红花之间,绿瓦白墙旁。秋池真是春意绵绵,最美的四月,是人间天堂,人间天堂。

秋池山顶海拔1791米,自然高程793米,峰顶面积约5×3平方公里。“险崖托平原,茫茫荒原隐云雾。”这是著名作家、《山下花环》作者李存保先生攀登秋池山后的描述。他在文中称秋池山是上帝以奇异、怪诞的形式创造的美的经典,其敬仰与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其实我们刚才只是沿着落峪河南岸走了一圈,也就是绕秋池山东北侧半圈,另一半圈则被西汉江从西边环抱,两江交汇从南面将秋池山团团围住。秋池山古称巍山,即群山环绕,两江环绕之意。其实只要打开地图,秋池山就在我国地图的几何中心,所以看得见的不只是山川河流。

更为奇特的是,秋池三面环水,北面隔断崖裂谷与后山相望,实为孤峰,紧连群山而不相连,和而不同群,突出独特,气势磅礴。

同伴们忙着拍着眼前的美景,惊叹伏羲庙后面的绝壁,想要探寻伏羲诞生的山洞。而我,则把目光锁定在山上的水源上。人类最早的祖先就是住在山洞里的,伏羲也不例外。然而,在这个四维隔绝的地方,水是生命起源和生存最重要的限制条件。而且,这里曾经是千军万马驻扎的丘池国的起源地。丘池的丘字可以有多种解释,但池字的解释肯定是水。没有向导,我问了路上的行人,他们都说现在山上没有天池。但前山有一处泉眼,水质很好,也很有名。我立刻来了兴趣。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在离山门不远的地方下了车,顶着烈日向西走,穿过一个地图上标注为下马村组的村子。 继续沿悬崖峡谷往西北走,路是田间小路,蜿蜒在山脊上,野草疯长。没有当地人的指引,外地人肯定找不到。终于到了山腰,我们在西北侧发现了一处悬崖,著名的西石哨泉就在树影与悬崖之间。泉水从悬崖岩层的缝隙中涌出,沿着一个长满青苔的石口溅入下方的石盆中。石盆是流水自然形成的,雕凿在下面的整个岩层上,直径约一米,深约三十厘米。周围和盆地都长满了青苔。泉水流下时,水珠飞溅,晶莹剔透,水花飞溅起来亲吻着水珠,犹如珍珠落玉盘,十分诱人。石盆正对着悬崖边缘有一个溢水槽。 水流到悬崖边上,便会飞流直下几百米深的谷底。谷底水落的地方,红色的岩石上长着几棵绿树,还有鸟儿在飞翔。有水有阳光的地方,就会有生机。以现在的泉水流量,满足千人正常生活是绝对没问题的。泉水右上方的红色悬崖上,刻着“西施少泉”四个大字。我们用杯子盛着泉水,冰凉清爽,回味微甜,真让人有一种“世间多少烦恼,只需一滴,便可清爽”的愉悦感。

看到我们对西石哨泉的水感兴趣,旁边一位年长的游客笑着说,后山有一处小泉,水质不错,不过要走一段山路。我立即请他带我们去,可他说要坐同伴的车回去,没时间带我们去,我们只好自己开车上去。路的大拐弯处右侧有一户人家,院子里有人,我们停下来问路。一位老太太正坐在石凳上,后面用篮子背着孙子,正在采摘刚捡到的野菜。她听了我们的愿望后,说不远,立即叫来正在屋里烧水的小女儿带我们去。那条路是林间小路,很少有人走,野草遮住了路面。为了安全,我让小姑娘跟在我后面,我拿着一根竹竿走在前面,拍着拍着,心里非常感激。 那是初次见面,我便叫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女孩,为几个陌生人带路。这就是山里人的淳朴与情怀,有客来,是莫大的乐事。这句话在陇南的山村里会更加真实。我们一边和小女孩说话,一边下山,穿过一片森林,绕过一片梯田,趟过一片洼地,终于到了小有天洞的洞口。小有天是道家相传的一个山洞名。《太平御览》卷四十引《太素真人王君内传》:“王屋山上有小天,名小有天,方圆万里,为三十六洞天之首。”

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秦州杂诗》第十四首​​有云:“古有秋池洞,暗通小天。”这就是他所写的。

小有天所在位置不起眼,四周树木杂草丛生。洞口不大,形如月牙,高约两米,宽不足一米。里面更是狭小,仅容一人侧身探出几米。洞内昏暗迷离,冷气逼人。洞底有水流出,深不见底,看不清从何而来。洞左侧山壁上还有一股清泉涌出,顺着洞壁流淌而下,洞壁形成光影斑驳的钟乳石纹理。侧头望去,忽见一缕阳光从洞顶投进洞内,斜照在钟乳石壁上。或许宋代大文豪苏轼的“空明何处寻”诗句,就是这种意境。

在秋池山西麓的鱼洞峡中,有一处泉眼,名为“神鱼洞”。神鱼洞原有上下两个洞,下洞已被西汉江掩埋,上洞仅碗口大,终年流水。每年清明前后,随着泉水涌出一群鱼。这些鱼体型修长,背深褐色,鳞片银白色,鳍尾红色。近几年,鱼洞泉眼疏浚,涌出的鱼儿数量大增。后来经生物专家考证,此鱼即为嘉鱼,生活在洞内地下水中,脂肪丰富,味道鲜美。

秋池山东北角的“东水无根”也是秋池山八景之一。这里有一块长方形的砚台石,相传是鲁班修建伏羲庙时留下的。这块巨石厚约3米,宽约4米,长约5米,由另外3块大石支撑,形成“鼎”形。巨石上有一直径30厘米,深约40厘米的石凹,终年积水,永不溢流。游客若用手将水舀出,“鼎”里不一会儿又满水,故称无根水。水质甘甜醇厚,令人心旷神怡,可治胃肠病,有“久病一饮而尽”之说。

山有水则风姿绰约,土有水则肥沃。据记载,秋池山八峪十坡中,有小游洞天、八仙寿寿、伏羲仙崖、洞生神鱼、麻姑山洞、金龙戏珠、石勺怪潭、无根水等八个秋池胜景。还有多处石灰岩洞穴,如玉泉洞、王侯洞、风崖洞、骆驼洞等,洞穴深度尚未探明,洞内溪流潺潺,钟乳石或立或悬,似人或动物,千姿百态,蔚为壮观。

其它的暂且不说,至于我去过的西石哨泉和小油田,确实堪称奇迹。泉水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地表雨水的汇集、雾气的上升凝结、通过土壤的渗透。这种山泉随天气变化而时断时续;另一种是地下水回流的自流泉,一般出现在悬崖断层处。毫无疑问,秋池山的这两处泉水是丹崖断层形成的自流泉,水量连续稳定。但四面孤立的秋池山,没有平行的山脉与西汉河上方相连,只能是地下水如喷泉般从山体涌出,在丹崖的裂缝中喷涌而出。神鱼泉也印证了秋池山下、山内有暗河、有洞穴的事实,这就是秋池山的神奇之处。 虽然四面孤立,但水却与山同高,孤立而不穷。山水交融、互生,是大自然对秋池山额外的馈赠,也是秋池山孕育生命的前提。我省著名学者王怀勤形象地把秋池山称为地球的生殖口,不仅有其地理形象,更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比丹崖圣泉和秋池山的秀美风光,它的人文历史更吸引人,更令人着迷。敬请继续关注《秋池千古情》第二部:人文祖地秋池山

作者简介:白小琴,笔名云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部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现代摄影学会会员,现就职于成县政协教育科学委员会。

西河组文献:

立足西河文化

文艺创作繁荣

主办:西和县文化馆(博物馆)

顾问:苏长林、张辉

主编:胡勇

执行编辑:胡训志

编委会:胡永晓一博马静李晓槐

胡训志田梅刘锋

编辑、校对:尹莉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一篇 : 父爱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