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课文《两个孩子争论太阳》的寓意是什么?
第二个是对的。
忽略地球公转,只考虑地球自转,从太阳中心到地球表面某固定点,距离肯定是早上长,中午短。但这种距离的变化不足以造成中午热,早上凉。中午热,早上凉,是太阳入射角造成的,不是《两个小孩争论太阳》里的原理。
本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古代两个小孩的故事,一个认为早上太阳离人近,另一个认为中午太阳离人近,他们为此争论不休,连博学的孔子都无法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要认识自然,探索客观真理,必须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是无限的,知识是无穷的,即使最博学的人也不会无所不知。学无止境。
故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首先,描写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争吵,并点出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个小孩在不同时间对太阳与地球距离的问题提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然后描写两个小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直觉(视觉和触觉)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后,描写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争吵,一时之间无从下手,导致两个小孩“哈哈大笑”。全文只有100字左右,却能给人很多启发。其语言表达的特点是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情节,展现了两个小孩的天真可爱和孔子谦虚谨慎务实的科学态度。
选取此篇文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古汉语的语言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体会到知识是无穷的,学习是无止境的。
本篇文章的学习难点在于词语在古代和现代的意义不同,例如“我到近处的人那里去用太阳升起的时候”中的“去”是“距离”,与现代的常用意义不同。另外,“谁”和“你”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所以学生需要理解这样的词语。
以下翻译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读书,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孔子就问他们为什么争吵。
一个小孩说:“我觉得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比较近,中午的时候离人就很远了。”另一个小孩觉得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人很远,快到中午的时候离人就很远了。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汽车篷那么大,可是到了中午,它就跟碗口那么大了。是不是远的就小,近的就大呢?”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很凉爽,可是到了中午,就跟把手放在热水里一样热。是不是近了就热,远了就凉呢?”
孔子听了也分不清谁对谁错,两个孩子都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多了?”
2.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的三个生词,并能根据课后笔记理解课文的意思。
2、富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用脑筋、大胆质疑以认识自然、探求真理的精神和孔子虚心、慎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并让学生收集“一天中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否有变化?为什么太阳在早上显得大一点,中午显得小一点?为什么早上感觉比较凉快,中午感觉比较热”等问题。
2. 课文虽然简练,但古今词语意义的差异,仍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例如,现代课文中很少出现的语气词“乎”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建议分三步解决这个难点。(1)学生读完课文后,结合笔记初步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不理解的学生,老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了解上下文。(2)反复阅读故事,了解故事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读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想。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各个角度获得感悟。例如,两个孩子喜欢探索,这是值得称赞的;两个孩子理解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结果也不同;孔子能正确处理孩子提出的问题,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实事求是。
文章最后,孔子说:“吾无可决”。同学们应该知道,很多自然现象对我们来说都是常识性的科学知识,但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很难解决。所以孔子的“无可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那么大,知识那么广博,即使是智者也不可能无所不知。孔子没有“不知而不知”,而是务实求真。所以,教学时,不要以两个孩子嘲笑孔子为主旋律。
4、学习文言文,反复朗诵是最重要的方法。学习本文时,仍要注重引导朗读。朗读本文时,可以按照以下提示,读出句子中的停顿。
孔子在东游的时候,看见两个小孩在争吵,就问他们为什么。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我们很近,但是当它处于最高点时,它离我们很远。”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离我们很远,但是当它处于最高点时,它离我们很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但是当它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却像盘子、碗那么大,是不是因为远的就小,近的就大呢?”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升起的时候,凉凉的,但当太阳升到最高点的时候,就像泡在热水里一样。是不是因为离得近的人热,离得远的人冷呢?”
孔子不知道该说什么,两个孩子笑着说:“谁比你知道得多呢?”
对两个小朋友语言、对话的描写是老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段中,两个孩子在不同时期对太阳离地球的距离表达了截然不同的看法,要引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两个孩子各自持自己观点、不肯互相让步的态度。
第三、四段中,两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提出理由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的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结尾。要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像探汤”要重读,“如盘”、“冷冷清清”要轻读,这样就形成对比的语气,形成两座山峰对峙、争论不休、等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段,两个小朋友见孔子拿不定主意,就笑着说:“谁比你懂得多呢?”这里也用了反问句。这里要明确,两个小朋友的笑声不是讽刺。要引导学生用活泼轻松的语气朗读,展现小朋友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模读、引导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带着感情读完整篇文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朗读,力争做到课内背诵。
5.课后延伸。建议安排一次汉语练习活动,表演《新版两个小孩争论太阳》。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概念:现代青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两个小孩要求青少年做出决定。活动时,先让学生分组创作表演,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四、参考文献
1. 本文选自《列子·汤文》。《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郑国人列峪口(约公元前450-375年)所作,收录了先秦时期许多优秀的寓言和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字丘,又名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其一生言行被其弟子整理成《论语》流传于世。
3.关于“两个孩子争论太阳”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太阳离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大呢?这是一种视觉错误,是一种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一组比它大的物体中就显得小,放在一组比它小的物体中就显得大。同样,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背景是树木、房屋、远山和天空的一小角。在这种对比下,此时的太阳显得大。中午时分,太阳高高升起,映衬着广阔的天空,此时的太阳显得小。其次,同一个物体,白色时比黑色时显得大。这种物理现象叫“光穿透”。太阳刚升起时,背景是漆黑的天空,太阳特别明亮;中午时分,背景是蔚蓝的天空,太阳与太阳的反差不大,所以显得小一些。
中午的温度比早晨高,是不是说明太阳比早晨离我们近呢?不是的。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是斜射地球,而中午是直射地球。同样的时间,同样的面积,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同时,太阳照射到地面的热量在晚上就散失了,所以早晨感觉比较凉快;中午,太阳的热量照射到地面,所以感觉比较热。温度的凉快或热快,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有多远或多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