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集
故事集
中秋节(Mid- ),又称“月节”、“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全国许多民族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因恰好在三秋中间而得名。相传此夜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民间有中秋夜设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此日要回到夫家,以象征圆满吉祥。源于古代,盛行于汉代,定型于唐初,宋代以后盛行。 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由古代秋夜拜月演变而来。
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有祭月、赏月、吃月饼、观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间习俗。中秋节一般在农历八月十五。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1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习俗
1.适宜活动:结婚、旅游、搬家、动土、安葬、建筑、拆迁、修墓、伐木、立碑、动土等。
2、不宜进行的活动有:乔迁、开张、祈福、安床、挂匾、挖井、开光等。
中秋节的文化内涵
据《礼记》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祭月”等活动;农历八月中旬,秋季作物收获之际,人们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典,感谢神灵的庇佑,称为“报秋”。中秋时节,气温凉而不寒,天高气爽,明月当空,正是赏月的最佳时节。因此,祭月的元素逐渐被赏月所取代,祭祀的色彩也逐渐淡化,但这一节日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北宋时,八月十五日被正式定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节开始与元旦齐名,成为继春节之后中国第二大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几经变迁,最终以“合家团圆”的精神成为当今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自宋代以来,中秋节逐渐演变为传统节日,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文人骚客都留下了有关中秋节的经典诗句,如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的《望月思远》等,反映了人们表达团圆思乡之情的情怀。
中秋节源于天象崇拜,原是古代在秋季傍晚祭拜月亮的习俗。中秋节最初定在干支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后定在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并受到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影响,成为当地华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过庆祝这个节日,传递亲情、文化传统和美好愿望,体现了对团结、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2024年的中秋节是公历9月15日至9月17日。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丰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赋诗,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祝愿。希望大家中秋节能与家人团聚,共享团圆之乐,祝大家幸福安康!
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
撰稿人:张宇轩
审稿人:吴桐、张浩文
图文排版:张天壮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