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中国顽童苏东坡》序

2024-08-06 -

很多人提到苏轼,无不赞叹他的才华和独特,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政文,他的文字往往清新、通俗。但古时才华横溢的诗人如天上的星星,随处可见,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勃、杜牧、陈子昂,每一个人都曾风光一时。苏轼的文笔也许不比他们更精湛,他的排比也许不比他们更工整,他的写意也许不比他们更通透。但苏轼身上有一点是别人难以比拟的,那就是他幽默风趣、豁达可爱。他就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顽童,人畜无害,男女皆宜。每当我们回顾历史,如果能在人群中发现一张温暖真实的面孔,那很可能就是苏轼,而不是乐于报仇的辛弃疾,也不是潇洒不羁的贺知章。

这个判断大致正确,在很多材料中,我们都能发现苏轼顽皮的一面。

我们先来看民间的传说,据说苏轼有一个妹妹叫苏小妹,经常和哥哥吵架,有一天,苏轼给妹妹写了一首诗:

出殿三五步,额首便到画堂前。

我几次擦去泪水,但泪水已深,只剩下两股泪水。

就是说苏小妹的额头很高,哪怕还在屋里的时候,额头就已经到了厅堂前,眼窝也有些深,就算伸出手去擦也擦不掉泪水。

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自然才华横溢,她对哥哥毫不客气,写了一首诗来反击他:

天平地阔,路长三千里,眉宇间望去银河。

去年,我还没有流过一滴思念你的泪水。

诗意很直白,讽刺苏轼额头宽,腮帮子长,去年流下的相思泪,今年还没流到脸颊。

这个笑话不能当真,因为苏轼没有妹妹。不过,这样的笑话也不少,都归于苏轼之口。《雅学》中也有一则故事,说苏轼看到和尚佛印的画像,便写道:“佛相啊佛相,倒挂起来,只可做酱。”意思是说他的好朋友佛印长着一张如槌般的脸。《古今小诗》中也有一则笑话,说两个穷书生在讨论自己的志向。一个说:“我平生所缺,唯有饮食和睡眠。等我日后功成名就,吃完饭就睡,睡完饭再吃。”另一个说:“我与此不同,一吃再吃,又何必再睡呢?”苏轼叹息道:“我到庐山,听说马道人善于睡眠,在睡梦中成就奇事。”但在我看来,他对吃的理解不如别人深刻。

这样的笑话虽然广为流传,但大多不可信。不过,背后的信息还是比较可靠的,体现了苏轼在民间的印象。人们绝不会把这些有趣的故事归结于严肃的王安。因为苏轼是个有趣的人,留下了许多有趣的传说。这种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一直延续到今天。每当你打开手机和朋友聊天,说一声“哈哈”,就在不经意间与苏轼进行着心灵的交流。

苏轼一生爱用“呵呵”二字,有人粗略统计过,苏轼文集中出现过四十多次,可见他对“呵呵”的偏爱,因为“呵呵”一词隐含着一种特殊的情趣,不是狂笑,也不是冷笑,而是意味深长,若没有默契,很难体会其中的意味。

其实,“呵呵”一词并非苏轼首创,早在唐代房玄龄等人所著的《晋书》中就出现了“呵呵”一词,用来形容胡人粗犷的笑声。这种用法在唐代十分常见。如寒山有“笑而乐,哭而苦”的诗句。韦庄也写过“睡醒一笑,能笑几时?”“遇酒一笑,能活几时。”

宋人继承了这一用法,欧阳修在信中也常用“呵呵”。苏轼尤其爱用“呵呵”。如他在《赠鲜于子君》中写道:“近来作诗颇多,虽无刘七郎之气,亦自有风骨,呵呵。”在《赠陈季昌》中则说:“我只要睡得好,便能轻易写出美诗,你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呵呵。”意思是说,只要我睡得好,一直睡到天亮,便能轻易写出美诗美句,你们也不能把我怎么样。

苏轼留下了大量书信,常常谈论军国大事,点明国事,思想超越古人,但大多无关紧要,只是文人精神的流露。他所记录的琐事反而更为人熟知。他会教人如何做饭、泡茶、用药、采花、作诗、作画、研墨、熬酒等,偶尔玩些恶作剧,再加上“呵呵”的笑容,顿时神采奕奕,一张活泼调皮的脸跃然纸上。比如他在《致钱穆父书》中,就写下了做汤的秘诀:“用姜、芦、本汁、酒三味,加少许盐,慢火淋下,熬过头即可食用。此方不敢独尝,请遵照指示,与嫂子共饮。呵呵。”

可以看出,苏轼的每一个“哈哈”背后,都有一抹狡黠的微笑,代表着他和朋友之间说不完的对话,以及别人无法理解的默契。如今,“哈哈”的含义已经变得十分复杂:有时它等于沉默,就是不知道说什么,只是礼貌性的回复;有时它表示不同意,但并不表示反对;或者是一种善意的假笑,甚至是无声的冷笑。但苏轼的“哈哈”始终是纯粹的,只为表达朋友之间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温暖与关怀。

但苏轼也很清楚,“呵呵”并非正统的表达方式,并不适合在正式场合使用,所以它只出现在一些私人信函中,作为与朋友交流的秘密武器,绝不会出现在正式文件中。苏轼对“呵呵”的喜爱,足见他是一个有气质的人。

苏轼很了解自己的性格,知道自己是个有趣的人,并乐在其中。他在笔记《东坡志林》中,记录了很多自己的故事,其中很多都是恶搞,充分展现了他顽皮的本性。比如其中有一段说:“近来贼多,前两夜闯入我房中,我近来守卫魏王墓,得钱几千贯,大半都散了,梁上君子大概不知道。”意思是说我近来做贼了,幸好守卫魏王墓得的工钱都花光了,看来梁上君子不知道这件事。

苏轼不仅嘲笑他的贫穷,也嘲笑他的贪婪。他患有眼疾,有人劝他忌食辛辣油腻的食物,尤其是肉类。苏轼说:“我想听,但嘴巴不肯。”可是嘴巴不同意。嘴巴是嘴巴,眼睛是眼睛,两者毫无关系。我为什么要因为眼疾而限制我的嘴巴呢?他借嘴巴说:“因他们的病而放弃我的饮食,是不对的。”

苏轼不仅自嘲,还敢于嘲笑孔子,这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他说:“孔子做了鲁国的刑部尚书七天,就杀了邵正茂。有人认为他太急了。这个老人知道自己脑袋方,寿命短,在相国之位上也做不了多久,所以急于杀了他,才杀了他。如果他再犹豫两三天,邵正茂就会图谋害他了。”这意思是说,大家说孔子杀邵正茂太急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个老人知道自己脑袋方,寿命短,在相国之位上也做不了多久,所以他先下手为强。如果他再犹豫两三天,他就会被别人杀了。

翻阅苏轼的散文集,你会发现,嘲讽古人一直是苏轼的拿手好戏,毕竟古人站不住脚和他争论。但他也没有放过同时代的人。在《记与欧阳公谈笑》中,苏轼回忆了一段关于欧阳修的有趣故事。有一次,欧阳修说:如果有人在船上,被风吹得病了,只要把船夫用的舵拿来,刮去汗珠,研成粉,和仙药一起吃,病就好了。

苏轼听后大笑道:如果真是这样,“把笔墨烧成灰,做文人喝下,就能治好愚昧懒惰的毛病了吗?”欧阳修听后哈哈大笑起来。

苏轼除了风趣幽默,有时也非常毒舌,因为聪明人容易毒舌,在他们眼里,别人的言行举止都显得愚蠢可笑。苏轼毒舌是高手,他不在乎对方是谁,一点面子问题都不考虑,只要自己高兴,哪怕面对美女,也会让人难堪。有一次苏轼赴宴,主人早就闻名于世,特意安排美丽的妃子媚儿献舞助兴。歌舞过后,他照例请苏轼作诗一首,以表纪念。苏轼随口吟道:

舞袖飘扬,光影摇曳,似龙蛇千尺。

歌声如此悠扬,声声震慑着寒冷的风雨久久。

原来苏轼嫌弃梅儿身材高大,声音洪亮,便故意引用了诗人施延年咏松的一句话:“影摇千尺如龙蛇,声震半日风雨。”当时,在场宾客哄堂大笑,而梅儿却又羞又气,含泪而去。

对于舞者如此,对于他的学生亦然。苏轼很少顾忌老师的尊严,从不摆出老师的架子,和学生开玩笑也是一样。因为苏轼胡子少,他的学生有时也以此为借口。《少史文简后录》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说秦观和苏轼聊天,苏轼先是讽刺秦观胡子太多,然后秦观就开始反击了。他引用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须臾数?”意思是君子胡子多,他讽刺苏轼胡子太少,不是君子。苏轼立即反击:“小人胡子多!”他还借用了《论语》原话,暗指胡子多的人是小人。 可见苏轼这个人有多随和,连他的学生都想占他便宜。但如果水平不够,想占老师便宜,那可就不容易了。

这就是苏轼,生性单纯,没有心机。这是顽童的典型特征,他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世界,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伤害了别人,也并非故意。苏轼偶尔为此而迷茫,他知道有些话不该说,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饭里有苍蝇,吐出来就好。”他一生在这方面吃尽了苦头,但本性还是难改。《宋人逸事集》记载,有一位朋友劝苏轼要节制些。苏轼说他有些顾虑,“担心朝廷杀了我。”然后又说:“如果朝廷真的杀了我,我的命也不值得珍惜。但有一点,杀了我,你会好过些。”然后他笑着对朋友说。

有时候,哪怕他真的有难堪,他也不会提起,就像一个孩子,害怕自己身上的伤疤,不想让别人知道。看看《定风波》里的他,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态度是那么的豁达:

3月7日,去沙湖的路上遇上雨,我的雨具先没了,同行的旅伴也乱作一团,我却没留意,后来天气放晴,就写下这篇。

不要听树叶被风吹动的声音。

为什么不唱歌、吹口哨、慢慢走呢?

一根竹竿和一双草鞋,比一匹马还轻。

谁害怕?

一件雨衣、一顶草雨帽,为你一生遮风挡雨。

凉凉的春风让我精神一振,感觉有些冷。

山顶斜斜的阳光照射下来。

回首望去,一片荒凉。

回去。

没有风雨,也没有晴空。

很多人从这首诗中学会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却不知道在这份无忧无虑的背后,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他在后来的一篇《访沙湖》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有沙湖,又名落石店。我在那里买地期间,到那里看地,得了病,听说马桥人庞安昌医术高明,但耳朵聋,便前去求医。”原来,大雨过后,他因天寒风吹,感冒了,不得不去找医生拿药。然而,他偏偏就这么度过了这段艰难岁月。即便是看病,他依然吟诗作对,无忧无虑之极。“那日喝了不少酒,便回家了。”

苏轼如果活在今天,毫无疑问会是网络红人,很难成为一名称职的官员,这是由他的顽劣性格决定的,与他的政治意志和道德品质无关。

顽劣的童心,是人类婴儿时期执着的表现,随着成长的过程,很快就会消失,变得心机重重、捉摸不透。但苏轼却保留了这份纯真,没有被纷乱的功名利禄世界所掩盖,也没有被繁复的官场文化所抹去,因此深受后世喜爱,甚至被视为文化的象征。他的文笔直率、真挚、流畅、亲切,没有严肃迂腐之气,也没有教师的古板说教,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也不像王安石那样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战斗在历史最前线,他只是顺其自然、随性抒发,用气势磅礴的文字、真实的情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虽然我们无缘见到苏轼的真面目,但从他的笔下,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灵通透的顽童。在他的笑声中,我们还能窥见那份精神的内心世界。虽然他还有很多缺点,有时热衷于世事,有时贪图名利,但他能坚持笑对泪水、苦中寻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挑战,不会以牺牲他人为代价来达到自己的目标。他是一个有缺点的可爱顽童。你只会继续把他当作知心朋友,虽然他不一定能帮你多少忙,但一定能让你会心一笑。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古今中外皆知的中国顽童的故事吧。

下面来详细介绍一下:

当当网正在搞促销活动,买东西不会亏,也不会上当受骗,快来看看吧。

|=0|=1#=

京东也有活动和赠品,大家可以自行选择需要的,点击下方原文链接。

我真的不会插链接,连喊话都不会学,好可怜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