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朱华新:热点舆情发生时,人民日报舆情监控室做了什么?
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回法庭对原审被告人聂树斌故意杀人、强奸妇女案公开宣判,宣布撤销原判,宣告聂树斌无罪。
1995年聂树斌被执行死刑时,还不满21岁。在他的家人、律师、媒体、网民、体制内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云开月明的那一天终于到来了!多年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跟踪监测了一系列司法案件和重大事件舆情,见证了法治建设的坚实步伐。
舆情解读:
揭开聂树斌案之谜
2011年9月13日,作者在中国青年报《每周舆情综述》刊登《聂树斌案再审不能再拖》一文,提到9月11日数十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在石家庄召开的聂树斌案座谈会,通过比较河南省高院对赵作海杀人案和天价赔偿案的判决,提出实事求是、纠正错误的做法,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
9月15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组织“聂树斌案真相为何如此难查”舆情解读,连线聂树斌母亲张焕芝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他建议,聂树斌案的善后处理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最高法院复审,或者最高检提出上诉。聂树斌母亲告诉主持人:为了儿子的案子,她每个月至少要去法院一两次,到现在也没放弃。
2013年3月26日,我在中国青年报《每周舆情摘要》撰文《司法透明是照亮人心的烛光》:聂树斌案在强有力的反证出现后,不重新审理,难以平息民众的质疑与不满。网民们希望最高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能有所作为,推动地方依法加快案件侦查,给全国人民一个可以信赖的交代。
在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室编制的2014年11月份政法舆情热点案件排行中,“河北聂树斌案律师申请阅卷再次被驳回”位列第十。
舆情监测启动:
“黑砖窑”事件
2007年7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了国内第一份舆情分析报告《山西省洪洞县黑砖窑事件舆情监测报告》。报告认为,“黑砖窑”事件中,多家媒体同时发声,在舆情与中央、地方互动关系上,构成了舆情推动政府解决紧迫问题、化解公共危机的比较完整的经典案例。报告指出,基层政府对媒体和网络舆情反应迟缓,没有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和发布相关信息,损害了本地区形象。领导干部亟待提高媒介素养。
人民日报网络舆情监测室随后提出,要按照十六届六中全会的要求,建立“社会舆情收集分析机制”,成立“社会舆情收集分析机制”课题组,建立舆情评估模型,分析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和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把握舆情调控尺度。从这份报告中,一个新的职业岗位“舆情分析师”应运而生。
民意咨询室:
网民“跨省抓捕”
2009年初,在上海工作的王帅因在家乡河南灵宝市政府网上发帖举报违法征地,被灵宝警方跨省抓捕。4月8日,中国青年报报道“青年在家乡发帖举报违法征地,被跨省抓捕,判刑8天”。4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人民时评》文章《如何面对网络批评》。同日,人民日报举行网络访谈,邀请王帅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作为嘉宾,人民日报评论部编辑范正伟主持访谈。访谈分析:网络维权现象为何发生?因为合法渠道不畅通。至于网络维权的规模,大家要正视事实,实事求是。针对王帅案,人民日报连续组织了四次访谈,梳理网民关心的问题。
4月17日晚,灵宝市向人民日报舆情频道发函《灵宝市公安局关于王帅案办理有关人员的意见(节选)》,认定王帅发帖“诽谤”系错案,并追究相关办案人员和领导的责任。
把脉唐晖案例:
只有法治才能解决问题
唐慧未成年女儿在湖南永州被逼卖淫,唐慧独自解救女儿,并上访多年。在卖淫组织者等犯罪嫌疑人被判刑后,永州市警方以“扰乱社会秩序罪”判处唐慧“劳教一年六个月”。2012年8月5日深夜,@人民日报晚安贴,关注唐慧案中“人民的权利和尊严、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一天内被转发十余万次。
8月6日,中国青年报《每周舆情总结》刊登了我《永州案,谨防人心渐行渐远》一文。同日,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室邀请湖南省纪委干部陆群(绰号“御史在路上”)、唐辉辩护律师胡益华、湖南网友“砍柴十年”等对唐辉案的舆情进行分析。陆群建议,如果唐辉上访行为确实过激甚至违法,请“再做细活”,将其执行到监狱外;同时也要避免“唐辉今后的行为因大家的支持而变得更加过激”。《每周舆情总结》还引用了网友邓飞的帖子:要学会依靠事实、运用法律,而不是用舆论来解决问题。 “法律程序可能会比较慢,但它扎实、稳定、有力,可以成为保护更多唐晖的日常方式。”
8月8日,经湖南省劳教委员会审查,依法撤销对唐晖的劳教。人民网首页发表专题评论《唯有法治才能“治”本》,指出撤销唐晖劳教案彰显了湖南法治的成熟。审查没有推翻此前的证据和唐晖自身的责任,只是将劳教改为训诫教育,体现了法律的刚性和执法的灵活性。法治是一个过程,需要学习、教育、理解、认同、互动、实践等复杂而渐进的过程。
2014年,最高法院在唐慧女儿案中裁定不核准两名被告人死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舆情报道称赞司法机关坚守法律理性,拒绝以舆情评判,与舆情保持良性互动。
网络治理:
雾霾渐渐消散,天空晴朗
201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犯罪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加大网络治理力度,一些涉嫌传播谣言的网民被依法处罚或被注销自媒体账号。
如何看待互联网治理的新局面?2013年10月30日,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三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笔者作主旨演讲,用“阴霾渐散,天空渐晴”八个字概括新的舆论格局:“近段时间,政务微博发帖量超过网络‘意见领袖’发帖量,网络舆论力量对比发生改变;一些过去情绪化话语权较高的名人更换了关键词,负面发帖量下降了63%。”“未来网络舆论之争将进入专业化、精细化博弈的新阶段。”在这篇演讲中,还建议:警惕在自己不熟悉的专业领域越界的“大V”,同时也要宽容专业的“中V”;在遇到大是大非问题时,主流媒体应该站出来,发出正能量。
夏俊峰案:
倾听利益相关者的声音
2013年9月,沈阳市小贩夏俊峰刺死城管案宣告终结,夏俊峰被执行死刑。人民网舆情频道推荐王海在中国青年网的评论《同情是美德,但法律是底线》:“法院依据事实证据和法律规定做出的判决,也划分了几个人的责任,需要各自承担。尊重这个结果,就是尊重法律,尊重法治。”国家网信办通知全网转载。
当年中国青年报深度报道研讨会上,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夏俊峰案舆情进行了梳理,认为现实生活中,既有城管“暴力执法”的案例,也有摊贩“暴力抗法”的案例,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妖魔化一方或另一方,而需要反思和完善城管制度。新闻媒体不能成为网帖的印刷版,应该明辨网络信息的真假,端正网民的情绪,成为网络信息的过滤器、网民心态的压舱石。
政务公开:
撮合与见证历史
2016年8月,国办发6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中政府舆情应对工作的通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开展“舆情应对十日谈”。如,单学刚副秘书长提倡“建立规章制度,为政府舆情应对打好基础”;刘鹏飞副秘书长建议“抓住有利时机,掌握舆情主动权”;首席舆情分析师陈莉则解释说,舆情应对需要上级部门介入,本级政府的协调不能“缺位”,同级部门的协作不能“错位”,需要第三方调查“补缺口”。
《人民日报政务指数排行榜》于2014年11月18日首次发布,由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室提供技术支持,榜单从政务微博延伸至政务微信,为政务新媒体建设提供更加权威的第三方测评。
人民日报舆情监测室多次邀请政务新媒体、主流媒体“两微一端”、公职人员、网民等举办座谈会,相继倡导“成都共识”“成都主张”,呼吁政务新媒体与主流媒体“相互支持,提高议程设置能力”;关注民生,形成新的话语表达机制和传播方式,“坚持说真话,坚决不说假话,努力少说空话;多说有营养的话,说人民心里话;代表主流说权威的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2010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指出:人民日报舆情频道的开通,表明新闻网站的舆论监督已经超越一些传统媒体,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推动者和实践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