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琴书、大鼓、轻喜剧山东曲艺浮现冰山一角
济南素有“音乐之山、艺术之海”之称,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平阴渔鼓、上河鼓子秧歌、长庆龙舞、辛子、皮影戏等民间艺术都脍炙人口。然而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这些民间音乐艺术的很多门类已经失传或面临断流,“音乐之山、艺术之海”这个概念也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被人们淡忘。为了将这些传统的艺术表演形式从人们的记忆中拉出来重新呈现,济南曲艺界的人们纷纷站出来,开始了各种变革和尝试。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济南曲艺团,通过该团近期的几场精品剧目,也发现了泉城曲艺的一些新气象。
山东快书传统优势的新尝试
看过山东快书的人都知道,山东快书最初叫“武老儿”、“说武老儿”或“说大佬”,是一个人站在台上,手摇铜钱,学着唱腔,调侃武松打虎等历史故事。但在五一前夕,济南曲艺团呈现的快书小品《谁之过》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个快书小品不仅在表演形式上由一人变为多人,还编曲、加音乐,不仅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山东快书的惯性认识,在表演形式上也给人留下了耳目一新的感觉。
5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济南市曲艺团,见到了这部快话小品的作者赵福海。
快话小品《谁之过》不同于传统的山东快话,这次没有遵循简单讲述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的习惯,而是着眼于当代,关注当下青少年教育问题。“未成年人教育是当下的一大问题,家长的过度溺爱、社会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让一些孩子误入歧途。小品《谁之过》不仅反映了对孩子教育不当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提出了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和教育孩子的问题。”这是赵福海创作这部小品的初衷。
“传统山东快书表演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人分饰多角,不仅对演员的要求很高,也容易让观众感到厌烦。但快书小品则不同,多个角色穿插在表演中,而且都是杜撰的,加上音乐的加入,故事性、真实性、情节性都很强,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赵福海说。
对于山东快书目前的发展状况,赵福海也十分忧心。山东快书在山东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其兴盛发展时期,因风格不同,曾分为高派(高元俊)、杨派(杨立德)。赵福海是著名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派孙振业的大弟子。但如今,山东快书正在迅速淡出人们的视线。至于未来的出路,在赵福海看来,唯有创新。快书小品《谁之过》是山东快书的一次新鲜尝试。
山东秦蜀继续成为其招牌菜
在山东民间艺术严重衰落的今天,山东琴书应该算是济南市民间艺术团的“招牌菜”。
从赵福海的讲述中,记者了解到,山东琴书又叫坐唱,就是坐着演唱,一般是二、三人一组,表演者也兼任伴奏。它以优美动听的唱腔深受观众的喜爱。它曾风靡全国,但目前,山东省除菏泽、济宁、青岛等地外,还能表演这种形式的山东琴书的省市剧团已经不多了。济南曲艺团可能是其中实力最强的。
谈及刚刚上映的山东琴书《拳奶奶》时,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慈建国强烈推荐记者一定要看一下,因为这部山东琴书实在太有看头了,不仅保持了山东琴书原有的优美唱腔,还配备了现代化的专业乐队,演员们也打破了原来只是坐着唱的表演形式,可以根据表演的需要自由走动。
据赵福海介绍,《奶奶拳》的创作其实很偶然。山东琴书是曲艺团的“招牌菜”,所以经常创作一些新曲子。有一次,曲艺团请赵福海写一首山东琴书。在济南涌泉的启发下,赵福海创作了《奶奶拳》。
赵福海还告诉记者,《拳奶奶》并不是山东琴书第一次打破传统表演形式,因为在这之前,琴书表演形式的探索就已经开始。20世纪80年代初,济南曲艺界就组织过曲艺改革创作班,时任济南曲艺团团长的李慎武创作了现代琴书《秦上琴》。当时,该剧打破先例,加入了站唱,并由大型乐队伴奏。结果,该剧大获成功,获得了曲艺界最高奖项——牡丹奖。
时隔30年,山东大鼓再度奏响
如果不是泉城路上修建了黑牛、白牛唱鼓雕像,很多人大概都不知道济南曾经有一种音乐叫“山东大鼓”,更不会想到《老残游记》中关于在明湖居听音乐盛况的描述与山东大鼓有直接关系。
其实,记者对山东大鼓的认识,也是偶然。今年春天,记者在大观名曲亭观看演出,突然看到台上曲艺团的刘娟和赵倩,两人面前各放一面长架鼓,右手各握着鼓槌,左手拿着金属响板,一边敲打一边唱歌。虽然唱的是地道的山东话,但感觉特别熟悉,别有一番韵味。打听后才知道,这就是山东大鼓。据说,山东大鼓停了30多年,他们又重新拾了起来。
谈及恢复鲁鼓的初衷,济南市曲艺团刘娟感慨万千:2002年,曲艺团受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参加庆祝香港回归五周年“中国戏曲曲艺节”系列演出。当时港方要求他们带来具有山东地方特色的传统名曲,于是他们想到了最具山东地方特色但已失传30多年的鲁鼓。
“我们刚开始学山东大鼓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该学什么,毕竟山东大鼓已经失传多年了。我们找到了唱过山东大鼓的王玉华老师,从她那里找到了著名大鼓词人谢大禹的录音带,然后就跟着录音带学唱。”刘娟回忆道,“唱腔学了一点,但伴奏就没把握了。幸好剧团演员王振华的哥哥王振波曾给谢大禹吹过三弦,在他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打马超》等几首曲子。”
”
如今,失传30多年的山东大鼓终于被重新发现,刘娟、赵倩二人虽然只传承了几小块山东大鼓,但也总算让人们对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山东特色有了感性的认识。
全新民间喜剧形式将于7月上线
早听说济南市曲艺团年初推出了一部名为《泉边人家》的民间小剧目,但一直没看过,直到日前,记者才在曲艺团见到了该剧的真面目。
据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慈建国介绍,《春光一家人》是该团推出的第一部反映泉城百姓生活的民间喜剧。之所以进行这样的创新,是因为该团过去有创作相声剧的传统,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创作的《太平间里的笑声》《阿匈新传》等,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春光一家人》虽然不同于相声剧,但相似之处在于搞笑。
慈建国告诉记者,《春光一家人》其实在今年初就正式上演,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荣获“第二届济南市新戏剧展演”银奖。《春光一家人》原本的故事是,由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泉边大院里原本生活在一起的郑大妈、马大爷等多位老邻居面临搬迁。几十年的爱情、无尽的恩怨、美好的憧憬、现实的困境,让大院里的每个人又一次经受了考验。孟子打伤人、羊子损失巨款、妞子和老婆离婚,一个接一个……后来,为了进一步把这部戏打造成一部更有看头的艺术佳作,曲艺团最近又把这部戏重新排演了一遍,并打算邀请国内知名剧作家牵头修改剧本,暂定于7月下旬首演。
民间轻喜剧可以视为曲艺团在表演形式的又一次创新,但在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曲艺团所做的这些创新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让传统曲艺形式得到更好的发展,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济南市曲艺团
济南市曲艺团成立于1959年,先后诞生了评书大师傅泰臣,著名鼓词人谢大愚,鲁北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山东快书创始人杨立德,相声大师孙少林、袁佩楼,河南坠子表演艺术家郭文秋,全国八大评书大师之一刘延光等著名评书大师。
近五年来,该团在省级以上大赛中荣获30余个奖项,其中山东琴书《桃花源魂》、河南坠子《小黑驴》、评书《巧媒婆》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艺术节牡丹奖,山东琴书《众生叹》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创作、表演双金奖。
本报记者 秦娟 王红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