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的代价:观看中国戏剧《李尔王》

2024-09-07 -

我看过很多版本的《李尔王》,以前看剧的时候,总在想李尔这个人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么残忍,为什么这么悲惨,他值得同情吗?

今天看了中央戏剧学院版的《李尔王》,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尔王的悲剧,是由“真实”造成的。

中央戏剧学院版的《李尔王》时长只有一个小时,删减了很多角色,突出了李尔王和三个女儿之间的戏份,主要讲的是说真话和撒谎之间的矛盾,这种权衡很可贵。

李尔王的小女儿考狄利娅说了真话,遭到父亲的斥责,父亲剥夺了她的遗产。李尔王不忍听到真话,就把所有的财产都给了奉承他的两个女儿。最后,他被两个女儿赶出家门,任由自己在风雨中流浪。这一版的《李尔王》紧凑地聚焦在说真话和不听真话的代价上,这是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深刻理解。

听真话说真话_听真话要勇气下一句是什么_我要听真话

作为一个国家的国王,李尔听惯了阿谀奉承和恭维的话。当他决定放弃王位,分割土地和财产时,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拼命向父亲表达爱意,她们的表情很俗气,但李尔却喜欢听。他把财产分给了两个女儿。三女儿考狄利娅却说:“父亲,我没什么好说的。”李尔以为最疼爱的小女儿会比两个姐姐说更甜言蜜语让他开心,可小女儿却什么也没说。他不高兴地问小女儿:“不?”小女儿:“不。”李尔:“不只能换来什么都没有。”小女儿说:“我爱你只是尽到我的本分,不多不少。”听惯了恭维话的李尔勃然大怒:“你说话要谨言慎行,否则你会毁了自己的运气。”考狄利娅坚持说:“有一天我结婚的时候,发誓对我忠诚的丈夫会得到我一半的爱,一半的照顾和义务;如果我只爱我的父亲,我绝不会像我的姐妹那样结婚。”应该说,小女儿说的是实话,她不想欺骗父亲,但听惯了恭维话的父亲李尔王却勃然大怒,他认为小女儿对他不忠,取消了她的继承权。

李尔将自己的财产分给了两个女儿,以为她们会永远供养他,可他没想到,两个女儿在得到自己的财产后,竟然反目成仇,对父亲冷漠无情,李尔受到了两个女儿的侮辱。

说实话的小女儿没有得到父亲的财产,还被父亲赶出了家门,只因为她不会撒谎,不会阿谀奉承,才有这样的结局。

我要听真话_听真话要勇气下一句是什么_听真话说真话

李尔放弃了财产,被两个女儿抛弃,在荒野中流浪,在风暴中哀嚎,只因为他不听真话,只喜欢听奉承话。

四百年前,莎士比亚就揭露了这一悲剧。伟大的莎士比亚通过《李尔王》告诉世人,说真话是有代价的,不听真话、只听奉承话,代价会更大。中国有句古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中外古训亦是如此。

可惜的是,人们总是忘记古圣先贤的忠告,总是喜欢听好话、假话,不喜欢听真话。说好话、假话、阿谀奉承话的人总是得到好处。这种风气在中国文革时期达到顶峰。文革结束后,赵朴初先生写了一首讽刺诗《反听歌》,把这类人的丑恶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的《反听歌》。其中一个版本中,有几句话是这样说的:“听听反话,这话也没错。‘高举红旗’其实是挂黑旗。‘四大’最后搞了好几起谋杀案。‘共产主义’原来是世世代代的家族帝国。你看!玩了多少花招:‘千年一遇’,烧香拜佛。‘字字珠玑’,念经算命。抬高自己是真的,拥护领袖是假的。反正马克思主义、马赫主义都是以马命名的。喊‘一起整治’、‘一起商量’的英雄们,本身就是大坏蛋,野心家。”

听真话要勇气下一句是什么_听真话说真话_我要听真话

莎士比亚四百年前的《李尔王》故事和赵朴初四十年前的诗所揭示的道理,怎么会如此相似呢?

这部戏编排得很用心,据说导演是留俄戏剧博士,在俄肯定知道苏联政权是如何在阿谀奉承中垮台的。

听说这个戏排练了半年,真的很棒。舞台设计也很好,看上去没什么,但形成了一个视觉冲击力很强的舞台空间。在我看来,两个黑色的盘子就是两个女儿的谎言,老李尔只能在两个巨大的盘子之间挣扎。没有服装,没有化妆,没有道具,观众只能看戏,听戏,了解故事。这是一部很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戏。

可惜的是,这部剧演员的台词烂透了。是的,烂透了,不只是烂透了一点。我坐在中央戏剧学院新建剧场的第九排,一半以上的台词都听不清楚。如果我不熟悉这部剧,我根本听不懂。中央戏剧学院新建剧场没有“建声”的问题。那是演员的问题。不只是某一位演员的台词不清,而是所有演员的台词都听不清楚。不是他们声音不够大,而是台词开头、中间、结尾都把持不住。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的学生不应该有这样的问题。稍微好一点的女演员被说成是导演系的学生,我都听不懂。

也许还有其他原因?希望能解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