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

2024-09-24 -

省、地、县、公社、队、队的同志们:

我想跟同志们讨论几个问题,都是关于农业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生产合同。南方在种稻,北方也在搞春耕,生产合同是要执行的。不要管上级定的那套指标,不要管这些,只管现实的可能性。比如,去年亩产实际只有三百斤,今年能增加一二百斤就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增加到八百斤、一千斤、一二百斤,甚至更多,那只是吹牛,根本做不到,有什么好处呢?再比如,去年亩产五百斤,今年能增加二三百斤就已经是很大的功业了,一般来说不可能再增加。

第二个问题是种植密度,不能太稀,也不能太密。很多年轻干部和一些上级缺乏经验,坚持密度,甚至有人说越密越好,这是不对的。老农民不相信,中年人也不相信。如果这三类人能开个会,搞出一个合适的密度就好了。既然要承包生产,密度问题就得由生产队、生产大队讨论决定。上面硬性的密度命令,不但没用,而且害处很大。所以,没必要下这种硬性的命令。省委可以规定一个密度范围,但不应该当命令下达,只供参考。另外,上级要认真研究什么密度最好,积累经验,根据不同气候、不同地点、不同土壤、肥料、水、种子情况、各种作物不同情况、不同田间管理水平等,做出比较科学的密度规定。如果能在几年内达到实用的标准就好了。

第三个问题,节约粮食问题,一定要抓紧抓好。要按人头数量定量,忙的时候多吃,闲的时候少吃。忙的时候吃干粮,闲的时候半干半流食。红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的,要拌匀。一定要抓紧抓好每年的收、储、吃三件事,一定要及时做。机会难得,一去不复返。一定要有储备粮,每年都储一点,一年一年增加一点。经过八年、十年的努力,粮食问题也许就解决了。十年以后,千万不要讲什么大事、高调的事,讲这个很危险。要知道,我们国家是一个大国,有六亿五千万人口,吃饭是最重要的。

第四个问题,要不要多种。少种多产多收是一个长期的计划,可以,但是十年内不可能全部实现,也不可能大部分实现。十年内,只能看情况逐步实现。三年内,大部分是行不通的。三年内,要争取多种。这几年的政策,是多种少收和多种(高产田)同时实现。

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机械化要十年。四年搞小,七年搞中,十年搞大。今年、明年、后年、后年四年,主要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各省、各地、各县要成立农具研究所,集合一批科技人员和农村里有经验的铁匠、木匠,从本省、本地、本县搜集各种比较先进的农具,进行比较、试验、改进,试制新农具。试制成功,产品经过田间检验,证明有效果,就可以大批量生产,推广。讲机械化,必须包括用机械制造化肥。逐年增加化肥施用量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六个问题,讲真话。谈产能,要讲能做到多少,不能谎称自己好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能做到,要讲自己收获了多少,不能说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谎话。任何增产措施、八字宪法的贯彻落实,都不能说谎话。敢讲真话的老实人,归根结底是造福人民事业,自己不会受到任何损失。爱说假话的人,害人害己,总是吃亏的。应该说,很多谎话都是上面逼出来的,上面的“表扬、压力、承诺”,让下面的人很难应付。所以我们要有底气,不能说假话。

以上六点,请同志们研究一下,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求真理。我们办农业、办工业的经验还不够。一年一年地积累经验,再过十年,也许我们逐渐认识到客观的必然性,到一定程度,就有自由了。什么叫自由?自由就是认识到必然性。

相对于现在流行的一些高调的话,我在这里唱的是低调的,目的是真正调动积极性,达到增产的目的。如果事实不像我说的那么低调,而是达到了更高的目标,我成了保守派,那真是谢天谢地,光荣极了。

毛泽东

1959 年 4 月 29 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