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三代茶农齐心协力抓品质、树品牌、拓市场,创造北纬33°奇迹
第二届陕西省网上茶博览会来到商南县富水镇茶海公园。
张淑珍讲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华西新闻网(记者 石永波)“遇见陕茶遇见你 商南茶,北纬33°奇迹”。5月14日,“遇见陕茶遇见你 百家茶企同庆百年”第二届陕西线上茶博会商南茶叶品牌推介会在商南县富水茶海公园举行。84岁的商洛茶叶研究所名誉所长张淑珍通过直播讲述“南茶北移”的故事。
当天,由媒体记者、网红、网络专家组成的走访团深入商南茶叶生产一线,通过直播、短视频、媒体报道等形式向全国网友推介商南茶叶,全景展示商南茶叶优良环境和卓越品质,讲好商南鲁铭品牌故事,助力商南茶产业提质增效。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
“没有张淑珍,就没有商南茶。每次听,张奶奶的精神都激励着我们继续做好茶。”现场,商南县的茶友们齐聚一堂,认真听张淑珍奶奶讲述她与茶有关的故事。
这是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更是商南茶一代代茶人不懈努力、突破发展的源泉。
1961年,20多岁的张淑珍从西北农学院毕业,她放弃省里的工作,要求被派往“祖国最需要、最艰苦的地区”,来到地处深山老林的商南县林业站。初到,她深入农村调研,看到群众艰苦的生活,张淑珍泪流满面。
学林学的张淑珍开始尝试种植经济树种,她引进了桉树、油茶、桑树、蚕桑等,但效果并不理想。有一次,县领导、老红军梅光华来调研,问张淑珍:“我在安康打游击的时候,看见山坡上长满了茶树,老百姓每年都采茶卖,我们商南能不能种茶?”
在我国茶叶种植史上,最适合种植茶叶的地区在北纬30°以南。位于北纬33°06′—33°44′之间的商南县,从来没有种植过茶叶的先例。“茶叶种植临界线真的不可逾越吗?”张淑珍决定试一试。
1967年,在多次失败后,张淑珍开始种植茶树种子。三年后,她从苗圃里采摘茶叶,手工烘焙,收获3.8斤茶叶。此后,她在茶房村开辟了新的茶园,结束了“商南无茶”的历史。张淑珍和人民创造了北纬33°的奇迹,把茶区向北推进了数百公里!
1985年,商南县茶叶站站长张淑珍召集36名茶场经营者,提出成立产供销一体、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国营“茶叶联营公司”,开辟了商南茶叶发展的新局面。
退休后的张淑珍也没闲着,一直在茶山、茶场里埋头苦干,研究制茶新技术。“回想起来,从拖拉机开进秦岭的那一天起,我就决定,要在这里度过余生。”
时光荏苒,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商南茶业目前茶园面积已达25万亩,其中丰产茶园12万亩,采摘茶园19万亩,年产茶叶6500吨,产值10亿元,实现“人均一亩茶”,户均增收5000元。
当年那个整天骑着颠簸的拖拉机奔赴大山深处的“茶姑娘”,如今已经成为了“茶奶奶”。
张淑珍认为,商南茶叶能取得今天的发展成就,原因有三:一是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二是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三是创新拼搏的精神。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要直面挑战,奋力前进。
陕西省农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程晓东、张淑珍、刘宝珠、王超等就商南茶叶产业发展进行探讨。
接班人刘宝柱科技支撑品牌推动产业发展
她的接班人、商南县茶叶联营公司总经理刘宝珠接过了张淑珍的大旗,注册了双山牌商标,走出了一条科技化、品牌化、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刘宝珠说,茶叶不仅是普通的农产品,更是高科技产品,无论是茶树新品种的选育、栽培管理,还是茶叶加工,技术都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重视科技支撑,通过签订“技术承包”合同等方式,引导茶农采用公司推广的新茶树品种和种植模式,生产公司研发的新产品,一方面保证了公司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茶农的收入。
刘宝珠认为,随着土地、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限制,劳动力资源的日益短缺,以及人们对茶产品卫生安全功能的日益关注,企业效益的提升必然越来越多地依赖科技。
说起商南茶叶的品质特点,刘宝珠都熟记于心。
“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是衡量茶叶品质的关键指标,国家标准是36,陕西平均是39,商南平均在45左右,最高能达到50。”刘宝珠说,商南茶叶最大的优势是内在品质好,富含锌、硒等微量元素。商南还是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没有工业污染,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商南茶叶安全、有机的品质。
刘宝珠坦言,商南县地处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茶叶产业发展也面临不少问题。低温、干旱、缺水、新品种培育等是商南茶叶近年来着力破解的难题。目前,商南县新建茶园全部高标准建设,采用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确保茶园优质高效发展。
“我们现在所在的富水茶海公园,是高标准打造的茶旅融合示范点。公园总规划面积2万亩,茶园绵延22公里,大部分为无性系茶园,引进了龙井43号、安吉白茶、中黄2号等优良茶树品种。”刘宝柱说,公园建设时,政府提供配套路网、水利灌溉建设,公司负责基地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公园,把这里打造成集茶叶、花果、森林于一体的茶海公园度假区。
“作为一名茶叶爱好者,我也呼吁各茶叶企业积极行动起来,共同维护商南茶叶品质,做大做强商南茶叶品牌,促进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刘宝珠说。
商南茶叶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茶园进行直播。
新任领军人物王超并行发力“四个素质”:品质、品种、品牌、特色
陕西省茶叶促进会会长、商南县沁园春茶叶公司总经理王超是近十年商南县茶叶企业新一代领军人物。
王超从2001年开始对茶产生兴趣,但发展并不顺利,几次想要放弃,是张淑珍鼓励他不要放弃。
2010年,王超在石马现代农业园区建立茶叶基地,2011年注册成立沁园春茶叶公司,大力推广利用无性系品种建设茶园,在绿茶、红茶基础上发展白茶、黄茶等新品类,带领当地茶农实现稳定增收。
石马现代农业园区茶叶基地建设前期,当地村民担心风险,为了让村民放心,他专门到村委会去协商,土地流转时,村委会、公司、村民三方到场签订流转合同,群众对他公司的态度才有所好转。
在王超看来,做茶也是做人,要先做人,再做茶。首先要从心底里想做好人,再以做人的方式做茶,用心做茶。因此,他也提出了“四品”并行的发展理念:品质、品种、品牌、品格。
在王超的带领下,村民们获得了土地租金、工资、茶叶销售、分红、管理奖励,成为了“五金”农民。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加入园区建设,茶园规模越来越大。
“茶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育苗、种植、加工、销售整个产业链都需要大量劳动力,因此在帮助农民增收方面前景非常广阔。”王超说,接下来,他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品牌,打造白茶小镇,打造美丽4A级茶园,通过茶旅融合,带动全产业链发展,让茶产业为商南县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张淑珍在直播间里讲述上南茶的故事。
多方携手助力尚南茶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商南茶是有灵魂的,是一代代人不断传承,是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执着,是张淑珍、刘宝珠、王超等人不懈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平凡变成不平凡。”陕西省农业信息宣传中心主任程小东说,正是一代代茶人不屈的奋斗、艰苦奋斗、拼搏,才有了商南茶产业今天的蓬勃发展。
程小东认为,品牌发展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品牌推广尤为重要。推广有两个层次,一个是区域公共品牌,一个是企业品牌,相互叠加,相辅相成。
“这就需要商南茶人进一步讲好故事、挖掘文化、做好营销。”程小东说,品牌靠营销壮大、发展,商南茶人要树立服务意识,不断宣传推荐,同时积极借助新媒体、电商的力量,提升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共同走出一条商南茶的品牌发展之路。
程小东希望以本次线上茶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商南茶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打响商南茶品牌,讲好茶故事,发展茶产业,展示商南茶品质。在优秀企业的带领下,商南茶能够走得更远、做得更好,让产业繁荣、乡村振兴。
拥有近百万粉丝的网红“胡萝贝”说,来到商南听张奶奶讲述南茶北迁的故事,深受感动,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她对商南茶有了全新的认识。她将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向粉丝推介商南茶,让更多人喜欢上商南茶。
承办此次活动的陕西农业品牌网负责人向丹也在现场表示,他们将依托直播联盟、农业创新联盟、电商中心、短视频运营中心、供应链选品中心等业务体系,为商南茶企提供全方位的品牌营销服务,助力商南茶叶蓬勃发展,让茶企、茶农通过品牌推广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朱希民介绍了商南茶产业发展规划。
商南县茶产业发展中心主任朱希民介绍,下一步,商南县将以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继续紧紧围绕引进新品种、提升茶叶品质、提升茶叶品牌“三品”攻坚战,继续扎实实施“质量安全、基地提升、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四大工程,努力为乡村振兴作出新贡献。
活动当天还举办了专题直播,商南茶叶企业负责人走进主持人直播间,推介各自品牌的茶叶,介绍茶产品特色,给网友讲述商南茶叶的故事。
据悉,第二届陕西网上茶博览会由陕西省农业农村厅、陕西省商务厅、共青团陕西省委指导,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陕西省园艺技术工作站、陕西省农业宣传信息中心主办,陕西农业品牌网、西部网茶叶频道承办。活动将通过采购商对接、网上展厅建设、线上线下促销等活动,提升陕西茶叶品牌知名度,促进茶叶产品销售,让更多消费者了解、喜爱陕西茶叶,扩大陕西茶叶市场份额,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