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清明节(满族清明节简介)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1941年写的一篇散文。作者以西北黄土高原上“挺拔不屈,抗拒西北风”的白杨树来象征顽强勤劳的北方农民,歌颂他们在解放斗争中的朴实进取精神,同时也对那些“鄙视人民、顽固落后的人”进行了尖锐的讽刺。文章立意崇高,形象生动,结构严谨,语言简练。
《杨树礼赞》的结构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一段,陈述主题,表达对杨树的热情歌颂,概括全篇。
第二部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色,并介绍白杨树。文章在开头指出白杨树“非凡”之后,并没有描写白杨树如何“非凡”,而是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作者把自己置身其中,写出此时此地的感受,为白杨树的正式描写奠定了铺垫和氛围。在第三段,作者用“瞬间”和“猛然抬眼”将视线引向“那几棵像哨兵一样傲然挺立的树木”,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随后又用自己的惊讶感点出悬念。在第四段,作者指出“那就是白杨树”,并用过渡复合句热情洋溢地赞美白杨树,自然而然地引起读者的敬意。
第三部分是第五、六段,歌颂了杨树争先恐后、紧密团结、坚韧不拔的精神。作者在开头用“争先恐后”点出了杨树外形上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接着又用两个“直”突出了体现这种精神气质的杨树外形特征。接着,对杨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然后又进一步从“形”到“神”,高度赞扬了杨树“争先恐后”和“坚韧不拔”的坚强品格。在第六段,作者再次抒发真情实感,凸显了杨树的“非凡”。
第四部分由第七、八段组成,歌颂了杨树朴实的风貌和内在美,概括了杨树从树到人的象征意义。文章连续用四个疑问句,层层衔接,一气呵成,感情激昂,气势非凡。第八段概括了以上内容。杨树的象征意义在作者反复赞颂非凡的杨树“类似北方农民”中显露出来。
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痛斥那些鄙视人民、顽固落后的人,再次歌颂白杨树,结尾再次点出主题,呼应开头,简洁有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