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非遗课渗透孩子心灵、感悟生活、传承文化

2024-10-27 -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红星学校李苗培训馆,12岁的张晨(化名)席地而坐,左手提经线,右手熟练地用木板摘花。手。彩色纬线每经过一压,鱼形图案就增多。 2毫米…

张晨已经连续三年参加这样的黎锦课程了。得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这项以前只有女生才能学会的手艺,也成为不少男学生的“最爱”。

元旦趣事优秀作文500字_五年级元旦趣事作文_元旦趣事五年级作文500字

黎族纺染织技艺传承人正在指导学生织锦。新华社每日电讯记者 赵业平 摄

针线之内,万物皆有。张晨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学习织锦不仅是学习手艺,更是练习耐心和专注力。 “缝的时候一定要稳、准,一经错了,花样就会不对。”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编织错误和返工的情况。这让他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事,都要踏实、认真、精益求精。

和张晨一样,红星学校的老师和孩子们发现,“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的不仅仅是技能和兴趣,而是对人生哲学的更深理解和文化自信的重燃。

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农村孩子也能发光发热

红星学校位于海南岛中部少数民族聚居地五指山市。是一所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学校现有学生1000余人,其中86%为黎族、苗族。

七八年前,学校管理层意识到,随着时代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数量不断减少,诞生于农耕文明的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风险。迷失和消失。很多孩子不仅不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还有自卑感。

2018年3月,红星学校与五指山市旅游文化局、市教育局、市文化中心合作,以第三课堂的形式在学校开设两门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黎族传统纺织》 、染织刺绣技艺》和《黎族山歌》课程。

“一开始我还担心孩子们坐不住,因为我们可以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织锦。但课程开始后,孩子们的表现让我大吃一惊。”红星学院副校长王红霞说学校。

她还记得,有一个黎锦班,18个男生织得比女生都好。一个经常被“埋怨”的高个子男孩,在接触黎锦后似乎“脾气变了”,成为了学习上的积极分子。小学毕业考试中,原本年级最弱的一个问题班,语文平均分竟然在全市乡镇学校中名列第一。

慢慢地,非遗课程得到了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开设的课程越来越多,从2门到9门。王红霞说,大家都一致认为,非遗文化有着不同于书本教育的魔力。学生身上发生的变化,有的可以直接看到,有的则体现在精神上的变化。

在孩子们眼里,“秀”是吸引他们爱上非遗的主要原因。很多孩子都有过他们的闪光时刻。

每年6月1日、元旦,学校举办两场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汇报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为师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

元旦前,学校还会举办“校园跳蚤市场”,孩子们采摘自家种的蔬菜、自制五色米、鱼茶等进行展示和销售。 “有的学生做的鱼茶很受欢迎,家长每次都买很多。”王红霞说道。

舞台上,动感欢快的竹竿舞、色彩缤纷的黎锦苗绣表演、神秘庄重的盘黄舞等,点亮了孩子们各具特色的童年。

初一学生唐梦茹已经六次登上舞台。她师从黎族鼻笛传承人黄海林。她不仅每年都能登上学校的演出舞台,还在省美育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近两年,她多次在黎族“三三”节期间登台表演。

一次次在舞台上的闪耀,让这个小女孩充满了自信。谈及未来,她说:“我想去北京上大学,到时候我会给室友们吹笛子,向他们介绍黎族的民族特色和风土人情。”

钢管舞给了初二女生王怡然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王怡然是一名年轻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在学校寄宿。周末回家时他很少出去。他对黎族文化和家乡的风景知之甚少。

钢管舞给了她不一样的体验。 “与书本上学习不同,竹竿舞强调肢体动作,这让我体验到了不一样的乐趣。而且,竹竿舞是团体项目,强调团队合作和队友默契,我结交了很多朋友。”

焦佳佳,汉族姑娘,辽宁大连人。她上小学时,全家搬到了五指山。在嘉嘉心里,五指山既熟悉又陌生。幸运的是,学校开设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班,让她有机会深入、近距离地了解新家乡。

“我现在能绣一条20厘米见方的头巾了,我带回去给父母看了,他们都很喜欢,也支持我学苗绣。”佳佳说,她现在的梦想是成为苗绣的传承人。

孩子们表现出的自信也增强了老师的职业幸福感。语文老师王茉莉带领孩子们到外面表演的时候是最开心的。 “有几个女孩吹笛子,成为市舞台上的主角,看到她们台上的自信,台下的自律,我似乎都在发光。”

传授非遗:用心播种,再辛苦也值得

说起七年来的小学生传承活动,苗族山歌传承人彭丽香不禁高兴起来。无论风雨无阻,她每周上三次课,因为“无论多么辛苦,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她告诉记者,歌唱是苗族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苗族民歌却面临失传的危险。 “村里40岁以下的青壮年几乎都不会唱歌。有些年轻人有点反感,认为自己学的没什么用。孩子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很难与他们取得联系。”

苗族民歌源于生产生活,是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彭丽香看来,民歌一旦失传、失传,就会逐渐消失。 “从此以后,人们只能从书本上了解苗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成为传承的好机会。

2017年,五指山市文化中心从全市2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评选出9个项目、60名代表性传承人。经过强化培训,他们带领他们来到了全市14所公立中小学。

这些学历较低、在农村长大的传承人,在被赋予进入校园的使命后,既紧张又兴奋。

“我从来没有站过讲台,也从来没有教过这么多孩子。” “没有教材、没有乐谱、没有伴奏,我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教。” “村里人都觉得古朴,孩子们会喜欢吗?” “我不会说普通话吗?好吧,如果不符合学校的要求怎么办?”……

输出迫使输入,被迫寻找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在市文化中心和学校音乐老师的帮助下,盆里香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收集、整理、作曲,编写了一本带有乐谱和音乐的民歌小册子。

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彭丽香已经熟悉了课堂教学。 “有很多困难,但我很享受,因为教与学的互动就像流水一样。”彭丽香真诚地说。

经过最困难的适应期,这些传承人都爱上了学校的班级。黎锦传承人王学兵高兴地说:“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悟性很高,学得很快,我教他们很有动力。”

和王学兵一样,苗族盘黄舞传承人陈秀清说起自己的宝贝学生,也是笑得合不拢嘴。他和弟弟陈修安、儿子陈高贤每周给100多名孩子上5个班,他们的课在学校很受欢迎。

“我特别珍惜在校园里教舞蹈的机会,村里的专业队都是50多岁、60多岁的人,很难动员年轻村民学习。”陈秀清说,为了教好,他反复研究思考,分解动作、节拍、创新编排。

2022年6月,陈秀清带领的红星学校17名学生登上海口广播电视台“小小非遗滋养童心”栏目。能够在省城演出,他和孩子们一样兴奋和自豪。

每周五节课,成了这三个人的责任和使命。陈秀清、陈秀安的父母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两兄弟心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艺,更是人生哲学和智慧的结晶。

接受采访的传承人都表示,他们现在所做的就是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小小的种子,不管它将来是否会开花。

从“入校”到“在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扎实推进

近年来,红星学校的不少教师逐渐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教者的角色转变为另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首先,老师们主动帮助传承人打破教学步骤,让教学更加生动。 “记得有一位传承人来学校讲授五色米,一节课就讲完,后面就没什么可讲的了。助教教她添加起源故事、采摘过程中的趣闻轶事。”配料等,增加课程的厚度和吸引力。”王红霞说道。

随后,学校形成了校本课程研发热潮,以黎族图腾绘画、苗盘黄舞蹈、黎族竹木器乐等为重点,不断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的课程理念,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实效,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了我的教学。”美术老师戴亚高兴地带来了一堆学生的艺术作品,向记者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创作”——黎族图腾符号画、黎族服装服饰等,还有穿着服饰的卡通女孩等。 .,其中多项在省内相关比赛中获奖。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与国家课程创新融合的结果。”戴娅说,她的大学老师曾指导她们如何提取家乡的艺术元素进行创作。在接触五指山的非遗文化后,他们发现海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丰富而独特,于是我们着手启发孩子们从艺术的角度看自己的家乡。 “这很好地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态度,也让他们觉得艺术并不是遥不可及,可以用自己的笔来创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课程创新成为可能。”王红霞也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她发现,国家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可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教授。

例如,在教授《中国美食》时,黎族、苗族的五色米、鱼茶、米酒等可以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讲授“民俗风情”单元时,可以在课堂上介绍黎族、苗族的民俗风情。 “这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国家课程变得平易近人。”

随着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年限的增加,红星学校的老师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可以利用和结合的领域。

2023年,红星学校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留住黎苗族记忆”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实践研究项目。旨在结合国家课程,探索一种与现代文化融合、更适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少儿本土文化课程,项目计划完成五个方面的成果,系统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届时,红星学校的孩子们不仅能从传承人身上学到原汁原味的非遗技艺和文化,还能从学科老师身上更好地感受到文化延伸和创新的力量。

五指山市文化中心主任刘丽亭表示,在五指山,非遗进校园工作已开展11年,政府与社会、学校与传承人、教师与群众形成了广泛共识。学生。教育的价值在于每一个细节,而不是成功。就我而言,随着“非遗进校园”的不断渗透,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创造一定会由孩子们来实现。 (记者赵业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