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中的“同音字”
从古至今,有些地名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形。有些地名的含义源自其发音;有些是谐音变形;有的地名发生了声音变化,形成了有趣的民间故事;有的地名经过“同音雅”的改造。
受声音启发
五朝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在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封一座宫殿为抱发殿。此因周公“沐浴三抱发”的典故而得名,含蓄地表现了皇帝追随贤人、勤政从政的志向。但当时京城的人们并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于是出于好奇,将这座宫殿称为“邪发宫”。 “邪发”是当时的口语词,意思是愤怒或愤怒。当地人将此理解为:“干王一怒,登此宫”。于是,“持法宫”就成了“面凶宫”。
汉代大儒董仲舒陵墓,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城墙和平门以西600米处,马路以北。唐明建城时,城内保留了这座陵墓。官兵民在此下马瞻仰,故名“夏马陵”。但后人却产生了兴趣,将这座陵墓称为“蛤蟆陵”。唐代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中有“她说本是京城女子,家住显大墓下”的诗句。
重庆市丰都县(现称“丰都”)北角有丰都山。相传汉代尹长生、王方平在此山修行成仙。后来,当地人在山上设立了“印王庙”来祭祀这两位仙人。庙名“印王”是二仙的统称,其结构应与“立都”、“元白”、“汉柳”等类似。庙宇中的“阴王”为“冥王”,即“冥王”。于是,这座“殷王庙”就成了“阴罗帝庙”,丰都城就成了“殷曹冥界”。故事中增添了误会,神话再次流传,一系列关于“丰都鬼城”的民间传说相继出现,并逐渐形成体系。
江苏某地有一座榆林将军庙。人们不理解“玉林”,就随意称呼它为“雨神庙”。因此,寺庙没有盖屋顶,任由雨水浸泡佛像。
山西有一个地名“丹朱岭”。相传丹朱是古代尧帝的儿子,并被封于此地“丹朱山”。当地百姓在丹朱岭建庙祭祀丹朱神。他们“削猪形,涂红”,就是把猪塑造成红色,放在神桌上供奉。 “丹朱”变成“红猪”。由声音启发的笑话数不胜数。
谐音失真
今天的一些地名是原始地名的谐音变形。
葛洲坝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北的长江中游岛屿上。据说,岛上最早有两位居民,一姓郭,一姓邹。该岛最初以两位居民的姓氏命名为“郭邹”岛,后来又改名为“葛洲”岛。后来,这里因大型葛洲坝水利工程的修建而闻名。
澳门古称“蚝镜”。因昔日澳门滩涂盛产牡蛎,故名“牡蛎”;因澳门曾有北湾、南湾、西湾三个海湾,故称“镜”。海湾——环绕着它,就像半面明镜。由于澳门位于珠江口,故又称“牡蛎河”。后来,当地文人觉得“蚝”字太俗,不够文雅,就把“蚝”改为“蚝”。因此,澳门被昵称为“濠景”或“濠江”。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村是著名侨领陈嘉庚先生的故里,是著名的海外度假胜地。这个地方风景优美,人美,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它把所有的“美”“集”于一身。其实,“集美”原来的地名是“集尾”,意思是“大陆的尽头”。这个名字凸显了这个沿海渔村的地理位置。早期的集美是厦门市北部的一个小渔村,通过高集海堤与厦门岛相连。由于集美位于天马山蜿蜒而下的七座山头的尽头,当地人称其为“尽头”。另外,它位于浔江尽头,清代又称“浔尾”。抗战时期,隶属“集美乡集美社”,1953年更名为“集美镇”。因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倡导兴办教育救国,创办了集美镇。家乡有一所学校,人们又叫它“集美村”。
原四川大学宿舍楼名为“桃林村”,意为“毗邻唐代女诗人薛涛”。后来人们可能是觉得“桃林”两个字写起来太复杂,或者是不想在解释名字时走这么大的弯路,就干脆把它称为“桃林村”。将“桃林”改为“桃林”,虽与初衷相悖,但也与学校培育桃李的宗旨相契合。
天津地名中这种谐音意义变化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虹桥区的历史地名是“梁家嘴”。早年,这里住着严、何两户人家,故称“二村”。后因地块靠近河湾,形状如口,故改名“梁家嘴”。 「梁家嘴」;因天津话发音较快,最终被命名为“梁家嘴”。此外,“西湖村”原名“徐湖泉”,“吴家窑”原名“吴家窑”等等。
朱千华先生在《今天的二十四桥在哪里? ”文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扬州二十四桥,最有可能是读音相近的‘阿是桥’。”他辩称:“沉先生所列桥名目录中,郭老师发现,二十四桥和灰桥的发音很相似。很有可能杜牧把灰桥改成了二十四桥,因为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满足诗词楹联的字数要求;二是可以满足诗词对联的字数要求。其次,用二十四座桥也能彰显扬州这座桥美水城的特色。”(《读书报》1999年8月25日)文中沈括所提到的桥名指的是《梦溪笔谈·不笔谈》中记载的扬州桥名朱先生长期居住扬州,对二十四桥名称的考证令人耳目一新,符合谐音的特点。可以准备地名的变体。
故事协会
地名的音变有时可以成为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的起因。
闽南沿海泉州南岸有一座古塔,名叫“关所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成为当地著名的航标。但民间却谐音称其为“姑姑塔”。受塔名启发的民间思维模式,引导人们围绕塔名创造了一段凄美的华侨故事,代代相传:泉州有两个嫂子,一致同意每天搬运一块石头爬上海岸的一座小山,俯瞰港口。海外归来的船,盼望着远在海外的亲人归来;然而,“万千帆都不相同,斜光在水面流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亲人不期盼归来,阿姨却天天背着一块石头,却越堆越多。进入山脉。后来,人们用这些石头建了一座高塔,取名“姑姑塔”。 “嫂子塔”的故事与民间广为流传的“王府石”传说属于同一类型。
江西省九江市鄱阳湖里有一座大孤山,附近的河里也有一座小孤山。两山遥遥相对。民间称她们为“阿姨”、“小阿姨”。小孤山对面的河岸上有蓬浪矶,这是河边的一座石质小岛。人们称这位“彭郎”为“彭郎”,形容“嫂子”和“彭郎”是一对恩爱夫妻。宋代苏轼在其名诗《李思训图长江诸岛》中写道:“娥娥娥烟婢,晓镜新妆;船上宾客”。你别疯了,我嫂子前年和彭浪结婚了。”它是利用地名的读音而形成的。全诗以一个民间故事作为结尾,使全诗充满幽默感,余音绕梁,令人读之回味无穷。
谐音与优雅
将粗俗地名的同音字变雅化,是规范地名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
首先我们来看台湾的三个地名:“基隆”、“玉石里”、“盘桃里”,寓意着古朴。谁能想到,它们原来的名字是“鸡窝”、“牛市旗”、“饭坡里”这样粗俗的地名?
同音雅的最典型例子就是将老北京胡同的粗俗地名转变为雅致的新地名。这种地名由俗到雅的转变,确实是一件创造性的杰作。例如,“狗尾胡同”和“杨尾胡同”,有识之士利用汉语的谐音特点,分别改为“高衣波胡同”和“杨尾胡同”。
这种地名的变换简单易行,因为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谐音词的创造。例如,将“抢劫胡同”改为“大吉胡同”,将“鸡脚胡同”改为“吉兆胡同”,将“鸡鸭胡同”改为“吉雅胡同”,将“市场胡同”改为“分场胡同” 。张胡同”,将“赣榆胡同”改为“赣榆胡同”,将“驴城胡同”改为“李氏胡同”,将“蝎子胡同”改为“协和胡同”,将“母猪胡同”改为“梅竹胡同” 》、“灌肠胡同”改为“关厂胡同”等。至于将“粪甲虫胡同、梦胡路胡同、东江米巷”分别更名为“石良胡同、梦福路胡同、东交民巷”,也是地名谐音雅化的成功范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