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敢于说真话的人?
什么叫说真话?巴金曾说过:“说真话不应该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我说的真话并不是说真话,也不是说正确的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说什么。这就是说真话。” ”。是的,说真话就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如果社会上有更多说真话的人,那么社会就会被正能量包裹着。说真话的人会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
最有名的敢于说真话的人无疑是一个人。唐代,此人升至光禄大夫,被封为郑国公。其言论见《贞观政客》。最著名的就是传世的谏表——《太宗十谏》。 “思维”。谥号“文真”,灵烟阁二十四杰之一。唐太宗李世民赞叹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铜为镜,可以正衣。以古镜,可以知盛衰;以古镜,可以知盛衰;以古镜,可以知盛衰。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一直保留着这三面镜子,以防止自己犯错误。今日魏征去世。然后他就死在镜子里了!...
他就是魏征(现称“魏征”),又名宣城,隋唐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祖籍巨鹿县下曲阳县(今锦州市)。由于他直言不讳的建言,辅佐唐太宗共同开创了“贞观之府”的伟大事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图片来自网络)
魏征早年追随李密。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魏征跟随李密投降了李唐。后来又跟着太子李健混了。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杀害了李建成、李元吉等人。李世民听说魏征经常劝李建成将李世民安排到别处。李世民派人把魏征带走,问道:“你为什么要疏远我们兄弟呢?”魏征回答说:“如果王爷照我说的去做,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灾难了。”李世民见魏征直言不讳,没有隐瞒什么,就赦免了魏征,并任命魏征为詹事主管。
李世民即位,任命魏征为尚书左丞。李世民立志建立盛世,多次将魏征召至床前,询问利弊。魏征直言不讳,就200多件事情提出了建议,李世民完全接受。
(图片来自网络)
长乐公主李丽智是长孙皇后所生。李世民对她特别宠爱,想娶长孙无忌的儿子长孙冲为妻。开始准备嫁妆,李世民对大臣们说道:“长乐公主是皇后所生,我和皇后都很喜欢她,今天结婚,嫁妆要加倍。”大臣们都表示“陛下爱您,想少做点事”,于是要求双份嫁妆,李世民欣然答应。但魏征对此表示反对。据说这一举动超出了礼节。李世民回到宫中,将此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得知此事后,对他大加赞赏。他特意派人赏赐魏征四百匹帛、四百文钱,并传言说:“闻你为人正直,今见之,望你保持不改。”在李世民没有说话的时候,长孙皇后直接赏赐了魏征,并暗示她会提供支持,这可以说是为魏征打了一针强心剂。正是有了长孙皇后这样的靠山,魏征的义谏才如此顺利。不久,魏征被封为国公。
当陕西县丞皇甫德深写信向李世民汇报工作时,心情十分激动,声音洪亮。李世民认为这是诽谤。魏正进说:“昔日贾谊写信给汉文帝时曾说:‘有一件事可以为皇帝痛哭,有六件事可以让你叹息。 ’”自古以来,写信纪念事情时,言语往往十分热情。如果不咄咄逼人,就无法打动主人的心。如果你使用严厉的言语,那就类似于诽谤。陛下,您应该仔细考虑一下这是否正确。”李世民觉得魏征说的有道理,下令赏赐皇甫帛二十匹。
贞观十一年(637年),李世民东巡洛阳,住仙人宫。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因为州县官员的崇拜不力而受到谴责。魏征告诉李世民,隋炀帝曾要求附近百姓到这里进贡。贡品还没吃就被扔掉了,非常浪费。
礼部尚书王珪报告说:“现在三品以上的官员在路上遇见王子,都要下车行礼,违反了制度,这是违反礼法的。” ”李世民道:“你们都是身份尊贵的人,难道还瞧不起我的儿子吗?”魏征道:“自古以来,太子的地位都在三皇子之下,现在三皇子都是皇帝的战友和长辈,太子不能忍。”李世民道:“太子正在准备让他做王,太子的弟弟也是准太子,怎么能轻视我的儿子呢?”魏征说:“殷朝崇尚简朴,有兄死后弟即位的礼仪;自周以来,太子必须是长子,以消除私心。”兄弟的心思,堵住祸根,这是君王应该非常小心的事情。”于是李世民同意了王贵的奏疏。
李世民对臣子们说:“贞观之前,他跟随我平定天下,历经乱世,这是房玄龄的贡献。贞观之后,他为我倾尽全力,给我忠心耿耿的忠告,以保家卫国。”为民谋利,竟敢冒犯君主尊严,敢于发声。” “能纠正我过失的人只有魏征,古代任何名臣都无法超越他们。”于是他取下剑,递给了两人。
魏征趁李世民下旨召开五品以上会议的机会,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政事不如贞观之初的事实,写下了《十渐不能终》。 。列举了李世民的十大过失,如搜罗珍宝古玩、贪图女人、为民劳苦、亲近小人、疏远君子、崇尚奢靡、频繁狩猎、养兵无事、使民不立等。厌倦苦役等,批评李世民的傲慢自满。再次提醒他要小心。李世民读完奏章后,欣然收下,对他说:“吾今已闻,愿改之,以得善道。若违背此言,何能?”你露面见众,岂能如我上面所言,设下屏障,百姓日夜见之,亦录之,付史官,使之。君臣之义必为人知“然后他得到了十磅黄金和两匹马。
(图片来自网络)
当国共两党相爱相杀时,蒋介石总会要求宣传部写一些激动人心的报道,以鼓舞士气,比如《匪首贺龙被枪杀》。宣传部非常恼火。于是,有一次江泽民让他们写一份类似的报告时,他们就加了一句话:“土匪头子贺龙昨天又被枪杀了。”蒋见状,差点气死。
赵匡胤称帝后,想任命一位兄弟为大官,管理大片土地,权力很大。赵普不同意,老赵觉得保不住面子,就说:“你凭什么怀疑他谋反?他是我的老朋友了。”
” 赵普冷笑道:“周世宗不是你的旧相吗?
中国人普遍讲究中庸之道,尤其是在官场,他们把“明哲保身”视为为官的智慧。然而,结果却是朝廷只是统治者奴役百姓的工具。然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成千上万敢于讲真话、以客观态度对待国家和历史的人。比干、伍子胥、华佗、崔琰、田丰、荀彧、魏征、晁错、方孝孺、杨廉、左光斗、邹应龙、林润、周兴、司马迁、吕雄……
司马迁为李陵守狱写史记
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汉武帝派二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大军攻打匈奴。但最终战败,李广利逃走。他的孙子李陵率领步兵5000人,与匈奴奋勇作战。杀匈奴兵马五六千人。但面对匈奴的不断援军,他们却没有选择,最终击败李陵投降。消息传回法庭后,整个法庭都震惊了。武帝更加愤怒。他逮捕了李陵的所有家人,并召集大臣审判他。
许多大臣认为他贪生怕死。只有司马迁为他辩护,认为在这种敌多己少的环境下,他的投降或许是另有安排。武帝勃然大怒,因为他认为保护投降者就等于叛国。于是,他被抓了,关进了监狱。被定罪后,人们认为他应该受到酷刑。司马迁没有为自己的罪孽付出代价,所以他只能忍受惩罚,留在监狱里。他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耻辱的惩罚,所以他想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在狱中,司马迁写下了中国古代第一部传记通史《史记》。他所著的《史记》记载了从轩辕黄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的历史事件。
吕雄纠正朱元璋的发音错误
洪武年间,有一位学者,名叫吕雄,品学兼优。经吏部推荐,入朝为官。朱元璋批准任命为山东兖州知县。鲁雄上任。过去有“私官可以用官印”之说。到达兖州后,他首先要启动官印,发布公告。当他拿出皇帝赐予他的官印时,他傻眼了。原来,朱元璋所写的诏书,是要封吕雄为山东郓州知县。官印是根据皇帝的圣旨刻成的,兖州自然就成了鲲州。 。但山东历来只有兖州,没有鲲州。
如果当时吕雄犯了错误,那么鲲州就是鲲州。这是皇帝改变的,谁敢做事就没事。但鲁雄是一个学者,做事很认真。他以为兖州就是兖州,怎么能改成鲲州呢?于是,他给皇帝写了一份奏章,请求皇帝改正,重新刻制官印。
朱元璋看到奏折,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确实写错了。他是一个亲手打遍天下的人,对国家地理上的州县名称也相当熟悉。他应该知道兖州不是鲲州。 “枪”字读音是“gǔn”,不是“yǎn”。然而,皇帝承认错误却没有那么容易。朱元璋出身卑微,自尊心极强。脾气一上来,他就骂道:“鲁雄胆子真大,竟然在我头上说些话,我还不认识山东呢。”有兖州。我赐他恭州刺史,就是兖州。周之周,燕、鲧两个字是同一个,只是因为文人写法不同,鲁熊才敢将其读作“鲧”周。这不是混蛋吗?刑部尚书听令,斩吕雄。 “可怜的鲁雄一句话就死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