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 中央领导同志调查研究并发表《论十大关系》

2024-12-30 -

1956年 中央领导同志调查研究并发表《论十大关系》

听到真相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前,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这次调查研究,就是为了了解新中国成立七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八大提出的符合我国实际和纲领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路线,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党的八大的筹备过程也是一个调查研究的过程

1955年12月5日,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召开有党政军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上,对八大的筹备工作作出部署。他说:准备明年9月召开八大。迎接八大、办好八大,必须把八大工作同各部门、各地方工作结合起来。党的八大报告也必须与各部门的工作结合起来,所以我要单独跟各部门的同志谈一谈,请大家做好准备。如果您有材料,请发一些。 【刘少奇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座谈会上的讲话实录,1955年12月5日。】当天,刘少奇开始进行布置,座谈会在第三天正式开始。这拉开了1956年中央领导同志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序幕。

1955年12月7日至1956年3月9日,刘少奇先后邀请中共中央、国务院37个部门的主要领导,对工业、农业、商业、交通、金融等专题进行报告和讨论。 、金融、文化、体育、健康。以及国民经济规划等方面。 5月28日,他听取了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报道。在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少奇除了参加外事活动、出席中央有关会议外,大部分时间都在召开座谈会。座谈会一般从下午两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七八点,有时甚至持续到晚上一点多。座谈中,刘少奇详细询问了解各部门、各行业情况,记下数万字笔记,对各部门工作提出了一些指导意见。

1956年1月中旬,毛泽东从杭州回到北京。此前,毛泽东主要关注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此时,他把注意力转向工业问题,目的是为八大做准备。毛泽东回到北京后,得知刘少奇正在召开座谈会,听取各部门的汇报,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对薄一波说:“这个很好,我也想听。你能帮我整理一下部门报告吗?”在薄一波等人的组织安排下,从2月14日开始,毛泽东开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经济工作进行系统考察。

与刘少奇一样,毛泽东接受报告的部门主要是国务院部委。不同的是,仅限于经济领域,不包括文化、教育领域,并按重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农业、林业、水利、金融、贸易的顺序进行。和金融。到4月11日,毛泽东听取了34个经济部门的工作报告,历时37天。随后,他连续6天参观机械工业展。从4月18日开始,又用6天时间听取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毛泽东的调查研究历时两个月才结束。

毛泽东听取汇报时,周恩来几乎都来了。邓小平、陈云有时也来参加。刘少奇还参加了毛泽东主持的多次吹风会。这样,毛泽东召开的报告会实际上就成了中央主要领导成员参加的一次大型集体研究活动。他们一边听报告,一边不断插话、提问、发表意见、发表评论,现场气氛异常热烈。

在听取经济部门工作报告期间,发生了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秘密报告批评斯大林的重大事件。 3月12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问题。会后,中央领导同志虽然将部分精力转移到处理这个问题上,但并没有中断调查研究。 4月下旬至5月初,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近来,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你们还想走他们走过的弯路吗?”过去我们根据他们的经验教训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要引以为戒。”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在各部委汇报的同时,毛泽东还提出今后几个月要听取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经济工作报告。根据毛泽东的意见,3月30日,中共中央向上海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发出通知,列出了以下10条报告内容:(1 )当前各省、市、区主要经济状况。 (二)省、市、区第一个五年计划预计完成情况和经验教训。 (三)国家和省、市、区第二个五年规划、第三个五年规划以及省、市、区主要资源状况和主要发展方向的主要意见。 (四)在当前社会主义劳动者竞争加剧的形势下,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金融等方面的潜力在哪里,如何具体挖掘生产、基础设施、交通、流通方面的潜力。 (五)如何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发挥地方积极性,以及中央与地方事业、财政、规划等机构划分的意见。 (六)地方党委要统筹安排如何更好地加强领导,对各地方企业和中央企业进行统筹安排。 (七)《全国农业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的执行情况及出现的问题。 (八)私营工商业、私营交通和手工业合作化的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问题和意见。 (九)国有商业与供销合作社分工意见和工农产品价格政策意见。 (十)关于资金积累、减负政策、改善人民生活的意见。

通知要求,各地报告要结合本地区特点。 “报告应当包含生动的材料、批评、讨论和意见。它不应该是无聊或单调的。同时,应当以书面形式报送中央,字数最好在15000字左右。 。但要看内容,内容好,写得有血有肉,活泼,可以长一点,不然就短一点。如果无法一次性完成以上10项,可以分别写几份报告。如果你不能一次写很多问题,你可以先写两个、三个或三四个问题。是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手稿》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55-56页。】这句话是毛泽东加上去的,可见他对这次调查研究是认真、细致的。

34个部委汇报后不久,毛泽东也接受了李富春的建议,通知约200至300个重要工厂、建筑工地的工业、交通部门,向中共中央和国家机关写了书面报告。国务院。

5月3日起,毛泽东南下视察。在此期间,他不断与各地党委领导座谈。 5月14日,他亲自起草了中共中央给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的通知,对向中央报告工作的问题作出了进一步详细安排。对于报告的内容,毛泽东根据初步调查了解,概括为11项:一是工业;二是工业;三是工业。 2、交通运输; 3. 商业; 4、农业、林业、水利; 5、财务财务; 6、干部;七、统一战线安排问题;八、反革命的安排问题; 9、失业安排问题; 10、少数民族问题; 11、其他特殊问题。通知强调:“报告文件必须有材料、有讨论,突出批评中央和地方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揭露矛盾(包括中央与地方矛盾),提出解决办法。不成熟的意见也可以接受。” ”[《建国以来毛泽东手稿》第六卷,第116-117页。],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 4月25日、5月2日分别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最高国务院扩大会议,在听取34个经济部门和国家计委汇报的基础上,总结了两个月来的工作成果。通知中提出的一些问题显然与《关于十大关系》的一些内容密切相关,希望通过进一步调查研究予以充实和完善。

今年,分管经济工作的陈云还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2月8日至18日,他连续10天在北京分行业听取民营商业改革形式和方法汇报。 4月19日至5月13日,他离开北京,先在上海与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市投资改革小组负责人召开吹风会,又在武汉与湖北、湖南代表召开吹风会各省及武汉市。报告会,后在广州召开会议 分别在两广省和广州市召开情况通报会,分别与上海、武汉、广州省市工商联主席、副主任座谈。在上海,我们还与工商界知名人士荣毅仁、胡觉文等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了意见。他们的意见。 5月13日,陈云返回北京。 5月14日至29日,我们听取了南方15省市私营工商业转型情况汇报。 6月3日至9日,我们听取了北方14个省、市、自治区私营工商业转型情况汇报。 7月27日至8月7日,陈云连续10天主持召开价格问题座谈会。

年事已高的朱德也投入了调查研究工作。 5月16日至21日,在山西考察。 6月6日至13日,我司赴辽宁考察。两次考察的重点都是当地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后农村的新情况。

这些调查研究,为制定党的八大正确路线作出了重要准备。

2、这次调查研究的直接结果就是著名的“十大关系论”的形成

4月25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讨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问题。会上,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大大超出了会议原定的议程。

《论十大关系》以经济建设问题为中心,也包括国家政治生活中一些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毛泽东把这次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归纳为十大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后来为大家所熟知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指出:“这十个问题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动员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第23页。】

《论十大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以苏联为教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著作。这种探索虽然是初步的,但却是比较系统的。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救治马克

思想学说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体现了解放思想、独立思考、实事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精神。

《论十大关系》的创作和形成,是1956年调查研究的直接结果,许多重要思想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逐渐酝酿、产生和形成的。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十大关系是怎么来的?在北京一个半月后,我每天讲一个部门,和34个部门的同志谈,逐渐形成了十大关系。如果那些人不讲,十点怎么能形成呢?”【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2月18日。】

2月14日至29日的前16天里,毛泽东用了13天的时间重点听取重工业部门的汇报。汇报结束后,薄一波问他有什么指示。毛泽东说:我刚刚开始处理这个问题,对写作有些挑剔。我基本同意,没有意见。后来,随着举报单位的增多,毛泽东了解的情况越来越多,他开始对大家讨论的一些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比如,在轻工业部门的报告会上,毛泽东了解到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但问题是国家重工业,轻工业投资少。现有轻工企业设备陈旧,无法发挥潜力。毛泽东说:“轻工业对于国家建设积累资金非常重要,能做的就尽量做。” “多做轻工业,就多做重工业,只要有原料、有市场,就尽力而为。” 【毛泽东听取国务院报告《轻工四办、纺织工业部、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汇报谈话纪要》,3月1日至3日, 1956年。】

对于沿海工业与内陆工业的关系,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等部门的汇报时也引起了关注。新中国成立至1955年底,上海市实现的利润相当于“一五”国家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9%,天津市实现的利润相当于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20.9%。也非常可观。毛泽东听后说:沿海老工厂适当扩建,投资少,见效快。许多新产品都是在沿海工厂生产的。限制上海、天津等工业基地的发展是错误的。发展不能限制,而应该充分合理利用。这与在内地设立新工厂的基本方针并不矛盾。 70%的轻工业位于沿海地区。如果我们不积极利用它,又怎么能依赖它进行生产呢? 【毛泽东听取国务院四办(主管轻工业)、纺织工业部、地方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计委汇报时的谈话实录1956年3月1日至3日和4月18日。】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并始终高度重视。第一天听报告,毛泽东一开始就说了一句话:我去年出去跟当地的同志谈话。他们表达了不满。他们总觉得中央政府限制他们。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存在一些矛盾,某些事务不被允许。他们是块,而你是条。你有无数的条带,它们都有不同的规格。你没有批准他们的一些请求并限制了他们。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毛泽东的思想更加清晰。天津市委在报告中称:在商品价格管理方面,商务部还对300多种本应由地方政府管理的商品进行了监管,导致地方政府无法平衡产业和贸易。毛泽东听后说:苏联有一段时间非常集权,有它的好处,但坏处是降低了当地的积极性。我们现在应该关注这个问题。地方政府那么多,别让他们觉得无事可做。 【1956年3月2日,毛泽东听取地方工业部汇报时的谈话实录。】

关于党与非党的关系,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报告时指出:“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他们可以看看我们,这也是一种共产党有两个怕,一是老百姓,二是怕民主人士。”这一思想后来被进一步丰富和概括,成为十大关系中的“党外关系”。

对于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体生产者的关系,毛泽东在听取汇报时也逐步总结。毛泽东明确表示,现在的危险是基本建设投入太多,非生产性建设太多,农民承担不起,这必然会妨碍个人利益。 90%的党员个人收入逐年增加。如果不重视个人收入问题,可能会犯下大错误。搞命令主义、减少农村副业也是错误的。 【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委报告时的谈话实录,1956年4月18日至19日。】

报道过程中多次谈到中外关系问题。在制定“一五”计划时,由于缺乏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计划基本照搬苏联。因此,报道的话题往往集中在如何向苏联学习。毛泽东明确主张:要有两类。一种是以中国道理为基础的,一种是遵纪守法、诚实学习的。比如土地改革,我们不学习,不遵循。比如,陈云在金融方面的一些建议就没有听从。我们也没有学习资本家的政策。所有技术问题都将水平复制。那些更好的,或者那些我们根本不知道的,等以后学习了再讨论。刘少奇在他召集的吹风会上还表示:要采用最新技术,需要加强科学研究。科学研究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主要是向别人学习,掌握他们最新的科学技术,这样你自己就有基础了。向别人学习,不仅要向苏联和新民主主义国家学习,还要向其他国家学习。 【刘少奇听取邮电部报告时的谈话实录,1956年2月18日。】

在听取国务院各经济部门汇报的基础上,毛泽东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报告。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都来参加。此时,毛泽东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上。经过不断思考,4月19日,毛泽东首次总结了三种关系,即:沿海与内陆的关系、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他说,这三大关系“必须解决好”。这是他对中国经济建设问题经过认真考察、积极思考后形成的新思路。一天后,毛泽东在原有的三大关系上又增加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对于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薄一波回忆道:由于国防工业建设规模过大、要求过于迫切,导致整个工业建设整体紧张。这是34个部委报告中提出的最尖锐的问题。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和事件回顾》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94页。】计委也要求毛泽东在汇报时考虑这个问题。毛泽东接受了这个意见,把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作为重要问题提出来。至此,毛泽东提出了五种关系。这五种关系主要反映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也是《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四天后,即4月24日,毛泽东又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增加为六大关系,他称之为“六大矛盾”。毛泽东说:“这些矛盾调整得好,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在这些矛盾上也会犯错误。” 【毛泽东听取国家计委报告时的谈话记录,1956年4月24日。】25日,毛泽东在省、市出席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和自治区党委书记,他又增加了四种关系,即: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 、中外关系,最终形成十大关系。

4月25日,毛泽东发表首次讲话《论十大关系》。讲话发表后,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连续三天进行讨论。通过吸收大家的意见,毛泽东于5月2日在最高国务院上再次讨论了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一文就是根据这两次讲话的记录编写的。

《论十大关系》的产生来自于调查研究,也来自于独立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调查、研究、探索的精神,使毛泽东集思广益,逐步形成了这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著作。

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为党的八大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八大筹备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起草政治报告。政治报道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最初的指导思想是反对右倾保守主义,早日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56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了《1956年至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简称《农业四十条》)。 《农业四十条》出台后,引起了巨大的连锁反应。国务院各部委对1955年夏北戴河会议确定的各项计划目标进行了修订,粮食、棉花、钢铁、煤炭四大目标比原计划增加了一半以上,完成时间也大大缩短。 1956年基本建设投资原定为112.7亿元,后来增加到200亿元以上。这导致1956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形势全面紧张。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中央领导同志在调查研究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 2月17日,刘少奇在听取交通运输部汇报时指出:“现在有些人头脑发热,把价格抬得太高,目前还没有条件,要防止浮躁超前” ”。 【刘少奇听取交通运输部汇报。当时谈话记录,1956年2月17日。】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1956年基本建设计划安排和增加建设要求的补充报告一些投资。他突出指出,当前基建规模与物资实际供应不相符。一个平衡问题。在谈到生产与基础设施的关系时,陈云在会上表示:基础设施建设规模首先是由生产决定的,而不是由财力决定的。 “钱是用来买材料的,如果买不到材料,钱有什么用?” “以后做计划的时候,应该先平衡物资,再平衡财力。” 【《陈云文集》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决定增收节支,缓解供需矛盾。

今年5月,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在中央会议上进一步提出,针对国民经济本已紧张的形势,要反对和纠正急躁进取的倾向。 6月4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会议,讨论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的1956年国家预算报告初稿。这份报告根据五一中央会议精神,有这样一句话:“在反对保守主义的同时,也要反对急躁、冒进”。 6月10日,刘少奇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原则通过预算报告初稿,提出加大反对浮躁推进的力度。 6月15日,李木安妮(Li )代表国务院议会在第一国民大会的第三届会议上发表了“ 1955年国家最终帐户和1956年预算的报告”。该报告指出:“生产的发展和所有其他工作的发展必须以合理而可靠的基础进行。当反对保守主义时,我们还必须反对不耐烦和鲁ck的进步的趋势……不耐烦和鲁ck的进步的结果将无助于社会主义的事业。发展只能导致损失。” [“李武(1935-1988)的选定作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05-206页。】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采取的共识态度和决定性措施中国和国务院党已经遏制了今年上半年出现的积极势头,经济建设已经能够相对稳定地前进。

在1956年上半年,经过调查和研究,中央政府的主要同志构成了一项政策,既是反保守主义和反抗议,又是领先的经济工作,并在全面的平衡中取得了稳定的进步。这是第八届国民大会准备工作中的主要收益之一。这项政策符合现实,并得到了第八届国民大会的确认。第八届国民大会的政治报告清楚地说:“发展速度必须是积极的,以避免失去机会并陷入保守主义的错误;避免偏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使人民负担重或使社会的不同部门超负荷,必须稳定而可靠。如果部门彼此断开,则无法完成计划并造成浪费。这是冒险主义的错误。” [“刘的精选作品”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27页。

经过半年的系统调查和研究,第八届国民大会政治报告的指导意识形态从最初的“反对右倾的保守主义”变为“十个主要关系”中所述的基本观点。参加报告的起草的邓·利昆(Deng Liqun)回忆说:“大约在1956年4月或5月,刘·肖克(Liu )晚上大约十点钟就回来了。他打电话给我和陈博士(Chen Boda)等他。刘。 很高兴:主席进行了调查,并谈到了十个主要关系,这应该成为起草第八届国民大会的政治报告的大纲。” [“毛泽东的传记(1949-1976)”(第1部分),中央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11页。 】

从6月底开始,第八届国会政治报告进入了特定的起草阶段。根据中央委员会的决定,Liu 主持了第八届国民大会政治报告的起草委员会的工作。目前,毛泽东还将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政治报告的讨论,修订和终点上。在第八大国会大会的前夕,毛泽东主持了中央委员会政治局的19次会议,第八届国民大会的政治报告起草委员会的会议,并在少数相关人员参加会议上,讨论第八届国民大会的政治报告。

从9月15日到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大国会大会举行了盛大。 Liu 代表中央委员会作了政治报告。该报告总结了自第七届国会大会以来的基本经验,尤其是自成立新中国以来的七年。根据新情况,它提出了目前和将来的整个党派的基本任务以及新的原则和政策。整个报告贯穿了“十个主要关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政治报告正确地评估了社会主义转型基本完成后的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战略决策,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社会生产力上。 Liu 在他的报告中宣布:“我们党的当前任务是依靠被解放和组织的数亿名工人,团结所​​有可以在国内外团结的力量,充分利用所有条件这对我们有利,并尽快动员人民将我们的国家建立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liu 的精选作品”第2卷,第203页。在国民大会通过的政治报告的决议中, 一个在社会主义对我们国家生产资料的私有化之后,对主要国内矛盾的变化做出了重要的判断:“我们国家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建立建立的需求先进的工业国家。 [“ Liu 纪事(1898-1969)”第2卷,中央文学出版社,1996年。年度版,第375页。

9月16日,邓小平(Deng )关于修改党宪法的报告。该报告分析了该党在治理条件下面临的新测试,并强调了反对官僚主义,自豪感和自满的问题。邓小平的报告后,周·恩赖(Zhou Ellai)就第二个五年计划发展国民经济的计划提出了报告。在充分确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家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该报告总结了四种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基本经验。

在第八届国民大会的准备工作中,中央领先的同志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以探索在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转型后建立社会主义的方式,总结了我国自己的经验,并取得了成果。这些成就中最重要的部分反映在毛泽东的“十个主要关系”中,以及刘·沙基(Liu ),周·恩拉(Zhou Ellai)和邓小平(Deng )在第八届国会大会上发表的报告。此外,Zhu de,Chen Yun,Dong Biwu,Peng ,Chen Yi,Li ,Li ,Bo Yibo等发表的讲话也从某些方面提出了他们的观点和观点。

在这些演讲中,值得注意的是,9月20日,在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大会上的讲话中,Chen Yun系统地阐述了我国的经济体系,称为“三个主要尸体和三个补品”。概念。他指出:就工业和商业运营而言,州运营和集体运营是行业和商业的支柱,但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人运营。这种个人操作是国家运营和集体操作的补充。计划生产是工业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机构,根据市场变化,在国家规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中,国家市场是其主要机构,但它伴随着一个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这种自由市场在国家的领导下,是对国家市场的补充,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元的精选作品”的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这个概念实际上最初形成了一种经济观念,并以公有权为主体,多种经济组成部分的共存以及合并计划经济和市场法规。这是苏联计划的经济体系模型的突破。

1956年的这项调查和研究集中在经济问题上,并全面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七年的历史经验。目的是探索建立适合我们国家条件的社会主义的道路。这项调查和研究的方法主要基于批量持有报告研讨会,并通过阅读大量的书面报告材料来补充。一些中央领导同志也去了各个地方进行调查。通过广泛的研究工作,就某些主要问题达成了最高决策水平的共识。总结从实践到意识形态理论水平的经验总结反映了我们党探索进展的基本定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