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没有关闭的皮革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五环外,作者丨魏火,编辑丨张佳佳
提起温州,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土豪、炒房客、江南皮革厂失控的老版黄河。
因为一首歌,温州皮革厂被迫与“童童20元”、“嫂子”深深结下不解之缘。但事实上,温州还有一个更令他们自豪的称号:中国鞋都。
江南一家皮革厂倒闭,但温州数千家皮革厂仍在孜孜不倦地生产。双双做工精美的皮鞋通过发达的交通网络销往全球162个国家。
在温州市永嘉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有奥康和红蜻蜓两家鞋业上市公司。另一制鞋中心鹿城也拥有康奈、东亿等知名“民族品牌”。
截至2019年,温州制鞋业总产值已达1097亿元,每年生产鞋12亿双,占世界总产量的八分之一。
世界上每八双皮鞋,就有一双是温州生产的。双宇鞋业老厂的缝纫机晃动了两下,巴黎的货架上又多了三双皮鞋。
温州那些没有倒闭的皮革厂是八卦背后的主旋律。
01、“被火烧不坏”的温州皮鞋
1987年8月8日,杭州市中心武林广场发生火灾。火灾中燃烧的是温州鞋厂的5000双劣质皮鞋。
武林门大火烧毁温州鞋
据称,起火原因是原商务部部长胡平的女儿在武汉一家商场购买了一双鞋。穿了一天后,鞋底变得有橡胶味。商务部长的愤怒很快就蔓延到各地鞋厂。作为当时中国低成本皮鞋生产基地的温州自然也被这场大火“烧”了。
当时杭州人把温州生产的皮鞋称为“朝暮鞋”,嘲笑温州鞋早上穿,黄昏就破。
康奈集团董事长郑秀康对当时温州的制鞋业仍记忆犹新。 “很多鞋厂老板在鞋子里塞了硬纸板,这样的鞋子不能泡水,不能走长距离,至少能穿一天。”如果持续五六天,鞋子就会笑起来。”
火灾发生前,温州皮鞋厂的老板们刚刚尝到了好处。
和温州许多其他产业一样,温州皮鞋也走着“从贸易到工业”的道路。
20世纪70、80年代,街头的温州补鞋匠逐渐完成了从补鞋到卖鞋、从卖鞋到做鞋的华丽转型。这些“灵机一动”,把纸板塞进鞋里的老板,靠的就是低廉的价格。温州皮鞋销往全国各地,赚了很多钱。
火灾发生后,温州鞋和温州的“皮鞋佬”被烧成了耻辱柱。
全国几乎所有商场都不再允许销售温州鞋。郑秀康至今还记得,他穿着头层牛皮的顶级皮鞋在商场里屡屡遭遇阻碍。上海一家商场的负责人对他说:“不是你的鞋子不好,而是你的出身不好。”
大量门店排除温州鞋
大量鞋厂的倒闭并没有阻止温州“皮鞋佬”继续在这个行业奋战。有的老板逃跑了,有的老板决定一路走下去。为了摆脱质量低劣的名声,历经重重困难的皮鞋厂老板们开始谋划温州皮鞋的“二次亮相”。
就像《温州一家人》封面上写的那样:
他们经历过绝境,但并不绝望。
武林帮烧毁温州鞋时,王振涛正在武汉卖皮鞋。他出生于永嘉县,15岁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打工。火灾发生后,温州的鞋子发出难闻的气味。王振涛出售的皮鞋全部被当地工商部门没收,造成直接损失20万。
当别人不做鞋的时候,王振涛决定开始做鞋。第二年,王振涛与妻子的叔叔钱金波以及另一位朋友各出资一万元购买生产设备,正式创办“永嘉奥林鞋厂”。制鞋机只有一台,是钱金波生产的。王振涛销售,这就是奥康集团的前身。
钱金波叔叔是另一个知名品牌“红蜻蜓”的创始人。这又是一个家族企业分道扬镳的故事。
与王振涛一样,益尔康创始人单志敏也出生于永嘉县。火灾发生时,19岁的单志敏还在和两个兄弟一起卖纽扣。很快,年轻人发现卖皮鞋还不如卖纽扣赚钱。卖了一段时间皮鞋后,他发现卖皮鞋并不比做皮鞋赚钱。
一台手动压床、三台缝纫机、八把锤子,这就是24岁的单志敏的全部财富。加上借了5万元,他和18名工人一起注册了“青田益尔康鞋业”。工厂”。
温州话是中国最难的方言,也成为温州人社交网络中的神奇粘合剂。当人们听到你的口音时,他们会问你来自哪里。这使得温州的宗族文化和熟人社会极其发达。正因为如此,在温州向老乡借钱要容易得多。
康奈创始人郑秀康正筹划建设一条皮鞋机械化生产线,但苦于缺钱。亲戚朋友给了他家里的房产和地契,堆积了一尺厚。凭借这些地契,他向银行贷款了50万元,成为温州制鞋行业第一家成功实现机械化生产的企业。
熟人社会的另一个好处是,一旦一个人有了成功的模式,其他人就可以迅速模仿。这就是闻名全国的“温州模式”。温州人凭借着强大的模仿能力,迅速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垂直领域,皮鞋也不例外。
奥康CEO王振涛回忆,鼎盛时期,温州有4000多家像这样的家庭式皮鞋厂。
随着20世纪90年代经济的繁荣,温州的皮鞋产业开始从简陋的家庭工厂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20世纪90年代,温州皮鞋品牌开始腾飞并迅速发展。 1998年“中国十大真皮鞋王”评选中,温州有3家企业榜上有名。
1999年,温州商人在北京“浙江村”数钱
温州皮鞋可能诞生于“木”范畴,被“火”所战胜,之后又被两次烧毁。
1999年12月15日,同样是在武林广场,奥康集团创始人王振涛再次焚烧了2000双皮鞋。这次他焚烧的是“假货”。烧鞋炉上刻有“信用温州品牌强城”字样。这次火灾无疑是为了报仇雪恨。
1999年,2000双假冒奥康皮鞋在杭州武林门广场被烧毁。
2004年9月17日,400名西班牙人聚集在西班牙东部小镇埃尔切街头,烧毁了一辆载有温州鞋的集装箱的卡车和温州鞋商的仓库。他们示威的口号是:“埃尔切市民,让我们团结起来,把所有亚洲鞋赶出埃尔切,烧毁所有运输亚洲鞋的集装箱!”
西班牙烧鞋事件是因为温州鞋质优价廉,占据了当地80%以上的市场。当地鞋厂纷纷倒闭,自然引发了当地人的抗议。但这也证明温州正在从“中国鞋都”向“世界鞋都”转变。
还记得小时候,每年生日,妈妈都会带我去镇上唯一的皮鞋店。店长如宝贝般从仓库里拿出一个印有红蜻蜓的鞋盒,“这是名牌产品,红蜻蜓,真皮的。” ,质量好。”
我会买一双大一码的昂贵皮鞋,这样明年脚长大的时候我还能继续穿。红蜻蜓皮鞋打造了10岁女孩对于名牌皮鞋的全部幻想。
从“朝暮鞋”到“名牌货”,从国内商场挂着“我们不卖温州鞋”的牌子,到远销国外160多个国家,温州皮鞋终于完成了华丽转身。 10年。 。
02.温州皮鞋面临的新挑战
尽管摆脱了“质量低劣”的名声,温州皮鞋仍然要经受考验。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大量工厂倒闭。江南皮革厂熟悉的老板黄河当时就跑了。幸存的皮鞋厂现在面临着更严重的问题:品牌重塑。
现在已经不再是人们攒几个月的钱犒赏自己一双好皮鞋的日子了。年轻男孩向往的不再是一双经典耐穿的奥康皮鞋,而是一双黑白AJ。小镇女孩长大后梦想的高跟鞋也从“红蜻蜓”变成了“红底鞋”。
陛下,时代变了。
对于温州一家皮鞋厂的老板来说,如果能熬过武林门大火和金融危机,自然会想办法度过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陌生的新时代。
疫情期间,红蜻蜓4000家门店几乎全部关闭。红蜻蜓董事长钱金波,一位1960后的温州老板,也来到了淘宝直播间,开始尝试通过直播卖货。
与钱先生关系密切的奥康董事长王振涛也不甘落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淘宝直播生涯。正所谓父子上阵,邵东王辰也一起来到了讲台上。
王振涛在直播间
在大品牌考虑拓展销售渠道的同时,小厂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渡过难关。
刘建业是温州一家外贸出口鞋业公司的老板。他在温州开了一家鞋厂已有10年了。疫情期间,出口鞋积压卖不出去,内销也卖不出去。经过一夜失眠,他卖掉了杭州的房子,换来了400万多元现金。这笔钱可以维持他的工厂半年。
温州有句俗话:宁睡地板,不做老板。
未来温州肯定会有无数的制革厂倒闭,但也会有无数的制革厂重新繁荣起来。 “每一根头发都是天线”,温州老板不会放弃任何发财的机会。
03.结论
温州博物馆历史馆的主题是:温州人,一个生存发展的故事。
这也是温州皮鞋厂的故事。他们为了生存奋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从未绝望。
无论是曾经跑路的老板黄河,还是正在艰难转型的民族品牌奥康、红蜻蜓。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温州的创业奇迹。
温州老板可以逃跑,但他绝不会躺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