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平:超越“德先生”“赛先生”的关怀
【当今人们谈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无不谈“德先生”、“赛先生”。然而,五四末期提出的欢迎“道德”的口号却鲜为人知。 “穆姑娘”这个口号是如何提出的,又是如何淡化、疏离当时人们的记忆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下面本文通过对《穆姑娘》的梳理,呈现五四时期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观察者网经作者授权,摘录转载,以飨读者。 】
1993年1月,《文艺理论研究》发表题为《深化五四精神》的文章,是当年五四运动亲历者徐杰的一篇短文。本文主张今天的文艺运动要弘扬五四精神,首先是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鉴于改革开放需要强调“法纪德育”,徐杰先生“想起了五四运动期间提出的另一个精神:五四运动后期,不仅仅是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
目前尚未发现当时直接使用“默雷尔小姐”一词的人,但对“默雷尔小姐”的提及确实属实。在1923年关于科学和人生观的辩论中,吴稚晖提出:“我们中国迎来了两位先生——赛先生和戴先生(德国)——欢迎他们是正确的。但现在很明显,尚少受私德之迎”,吴认为“赛先生”是智慧,“德先生”。虽然是道德,但也只是公德,所以我们希望欢迎“道德”姑娘“主中而食政内”,用个人“私德”的提升来挽救颓势。的社会公德。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论证以“个人”为基础的“新道德”时说:“社会是个人的综合体,没有个人就没有社会,所以要尊重个人的意志和幸福” ”; “个体生存时,应该努力创造幸福、享受幸福。”
然而,在一些人看来,主张个人解放的伦理道德革命只是手段而非目的。个人解放的最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解放和改革。尤其是“五四”学生运动之后,这种在社会基础上谈论个人解放的倾向就变得相当明显。
1919年5月4日,因日本在巴黎和会上租借德国山东势力范围,中国爆发爱国学生运动。此后,学生逐渐形成政治力量,开始引领时代步伐,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界的激进化思潮。今天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新青年》及其作者影响了那一代人,但读者也影响了作者,许多教师一代也追随了他们的学生。
当前的外交危机,让很多人感到焦虑。救国的紧迫感,使得原本潜在的政治革命取代了伦理革命,成为陈独秀后续努力的中心。曾表示自己二十年不谈政治的胡适也有类似的转变。后来他把《新青年》中同事们从“不谈政治”到“政治兴趣爆炸”的转变,寄托在1918年“欧洲战争结束”上。值得注意的是,他们谈论的“政治”往往侧重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侧重于集体和“群体”的力量。
金崇吉先生指出,一战让很多到西方旅行的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黑暗和混乱。此时,苏维埃俄国出现,社会主义成为现实。相比之下,很多中国人转向了俄罗斯风格。路。在这种情况下,群体主义逐渐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国家至上和个人逐渐淡出民众心中。伦理道德革命作为文化运动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发展的影响而走向衰落。
《党的建设伟大事业》剧照
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电影就是《新青年》。从其发表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道德革命发展的轨迹。 《新青年》早期的稿件基本围绕人性的觉醒展开。 《新青年》第一卷第1期(1915年9月)至第六卷第4期(1919年4月)收录了大量批判封建旧道德、儒家思想、崇尚自由精神的文章。比如陈独秀的《我们最后的觉醒》、《复辟尊孔》、《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李大钊的《青春》、《今天》、《新? 《旧》、高一涵的《自主与自由》、易白沙的《我》、陶鲁工的《新青年的新道德》、胡适的《易卜生主义》和《不朽》、鲁迅的《狂人日记》、《我的》 《解列观》、常乃德《孔道观》等。
从1919年第6卷开始,《新青年》开始发表越来越多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章。第六卷第五号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刊,共8篇文章介绍马克思及其理论。
第七卷中关于道德革命的文章明显较少,以《起源宣言》、《什么是新文化运动》、《和解论与旧道德》为代表。这三篇文章反映了伦理革命的趋势。陈独秀在《起源宣言》中提出“要创造新的政治、道德、经济观念,树立新时代精神,适应新社会环境”。他在《和解论与旧道德》中说:“我们所倡导的新道德,是要发展人本能的光明面,彻底消除本能的阴暗面,从而缓解整个社会的悲惨不安的状态。”可见其强调的焦点已经转向社会,道德革命已经开始偏离了本来的意义。 。
在《新青年》第八、九卷(1920年9月—1921年7月)中,早期热烈的个体解放话题已经消失,讨论道德革命的文章也寥寥无几。这两卷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7篇,讨论社会主义的文章27篇,俄罗斯研究的文章40篇。其余大部分反映各地劳工状况以及与时局相关的政治评论。至于1923年出版的季刊《新青年》,当时已是中国共产党的官方刊物。它注重群体革命意识的宣传,道德伦理革命的痕迹很难找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