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为何要写父亲的背影?
中学语文课本上,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让我们知道了朱自清与父亲的父子关系。 没想到,在朱自清晦涩难懂的文笔中,如果没有写下这篇《背影》,他可能就差点和父亲决裂了。 没想到,对儿子重情重义的朱父,竟然因为自己的不小心,将整个朱家拖入了当铺的境地……
01
朱自清189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是不是很眼熟? 是的,他与文豪鲁迅同乡。 说来话长。 朱自清的母亲也姓周,与鲁迅同族。 在绍兴,周、朱两家都是当地的望族,时有联姻。 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也是朱家的远房亲戚。
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 1901年,赴扬州就任。 两年后,全家定居扬州。 那一年,朱自清3岁。 从此,他总喜欢称自己为“扬州人”。
朱家出身书香门第,作为长子的长孙,朱自清自然受到祖母的宠爱。 在父亲眼中,长子肩负着扛起朱家大旗的重要责任。 因此,朱父对朱自清寄予厚望。
朱父对新学派的教学方法始终抱有自己的成见,因此将朱自清送到私塾学习诗词歌赋、四书五经。 那一年,朱自清6岁。
每天晚饭后,父亲总会检查儿子当天的学习情况。 浓浓的爱,浓浓的责任。 有时,他会因为儿子作业不规范而生气,甚至把作业本扔进火盆里。 面对雷霆万钧、毫不妥协的朱父,朱自清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只能偷偷地哭泣。 幸亏奶奶的安慰,朱自清才没有在父亲的严厉下瘫倒在地。
1916年夏,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同年寒假,朱自清回到扬州,奉父母之命与吴仲谦结婚。
这位吴中前吴小姐,是扬州名医吴维三的独生女。 生长在富裕家庭的吴小姐自然是爱笑的。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总是一脸无辜,一笑置之。
有时家里的佣人犯了错,怕吴先生生气,就去找吴小姐求情。 一旦吴小姐小声撒娇,吴老爷子肯定不会再生气了,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
吴小姐和朱自清是同龄人。 他们非常喜欢对方并且有很多共同点。 朱自清性格沉闷,与吴小姐爱说爱笑的性格相得益彰。 他喜欢看着妻子灿烂的笑脸,感受岁月的平静与安宁。
02
1917年冬,朱自清的祖母因病去世,朱自清在徐州当水管工的父亲也失业了。 这实在是福祸相依。
说来话长。 我奶奶的死的主要原因其实是朱爸爸。 朱爸爸一直担任相当于烟草专卖局局长的职位,那可是不少钱。 再加上祖传的财产,朱家日渐兴旺。 饱暖、好色、好色之后,朱父当然就忍不住开始娶妾了。
朱自清的母亲周夫人虽然是嫡妻,但她也不敢对丈夫纳妾说不。 这时,潘贵妃进来了。时间久了,潘夫人在朱老爷子的纵容下,仗着自己的年轻貌美,对周夫人不理不睬了。 因为对母亲太过不仁,朱自清对父亲自然也有很多意见。
1917年,官场红火的朱爸爸到徐州上任。 天高皇帝远,朱爸爸就在那里娶妾。 这时,远在扬州的潘不干了,“你朱红军,没有我的同意,怎么敢跟别人结婚?你真是不把我放在眼里,最后我们都会死,你等着吧。”看看吧!”
于是,潘到了徐州,出兵调查,甚至到徐州政府控诉“朱鸿俊挪用公款娶妾”。 至此,朱父登上了当地报纸的头条,影响恶劣。 就这样,朱爸爸失去了官职,人到中年颜面尽失。 辞职前,朱爸爸不得不卖掉家产来弥补缺口。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朱自清的祖母得知消息后,经不起这样的打击,病逝。 从小在祖母身边长大的朱自清对父亲的批评就更加多了。 那一年,朱自清19岁,朱父48岁。
03
处理完祖母的后事,朱自清前往北大继续学业,而朱父也不得不振作起来,前往南京找工作。 于是,就有了朱父送儿子朱自清去南京浦口火车站的一幕。
朱自清是一个孝顺的孩子。 他深知自己的家人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准备祖母的葬礼,父亲还高利贷了一笔贷款。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朱自清提前从北京大学毕业,到杭州第一师范大学任教。
有了收入后,朱自清总会把一半的工资寄回扬州的老家。 他把剩下的一半留给自己的小家庭。 当时,他的大儿子麦贤已经两岁了。
1921年,朱自清回到扬州八中任教务主任。 但到了发工资的日子,朱父竟然凭着与校长的私人关系,将儿子的工资全部拿走了。
朱自清非常不满。 我已经有家庭和事业了。 为什么连招呼都不打就收了钱就走了? 在朱爸爸看来,我花儿子的钱是理所当然的事。 为什么有这么多? 多么浪费啊!
朱爸爸失去官职后,一直找不到理想的职位。 从此,朱家就靠典当为生。 与往日的五光十色相比,朱爸爸感觉更加平淡冷清,脾气也越来越暴躁。 每当他看到大儿媳吴忠谦笑的时候,他总是生气地说:“家里形势这么惨淡,你还笑,你真是没心没肺!”
朱母也不喜欢这个儿媳妇。 自从吴小姐嫁入朱家后,老爷子就丢了官,丢了家产。 他真的是一个失败者! 公公婆婆一整天心情都不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仲谦也渐渐不笑了。 当朱自清发现妻子的变化时,他伤心欲绝。
三尺冰不可一日,朱自清决定带着妻儿去宁波任教。 既然惹不起他,躲不起,所以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 在朱爸爸看来,这简直是无法无天,极其不孝! 这种情况下,无话可说,父子俩陷入了僵局。
04
冷静下来后,朱自清决定先向父亲行礼,然后带着妻儿回到了扬州的老家。 毕竟,儿子不孝顺父亲,也是有礼貌的! 但没想到,父亲根本不让家人进来。 经过朱母苦苦哀求,朱父才走开,朱自清一家才得以进屋。
自始至终,朱爸爸都没有给儿子笑过,就连儿媳妇也满脸苦涩。 他已经见惯了工作场所的血腥味,但回到家却依然寒冷刺骨。 朱自清不想让母亲被夹在中间,便带着妻儿转身离开。
两年后,朱自清工作稳定后,就把母亲带到了自己身边,让她过上平静、没有压力的生活。 朱父孤身一人在扬州,他从来没有想过对儿子有怜悯之心。 对于一个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来说,向儿子低头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
1925年,朱自清已是北京大学教授。 有一天,他收到了父亲的一封信。 主要信息是他身体不好,害怕死期来临,心里还惦记着自己的孙子。
朱自清收到信后,心情复杂。 这是因为他年迈的父亲想要一把梯子。 正当心潮澎湃之际,朱自清写下了《背影》一文。
当朱爸爸读到这篇文章时,已经是1928年了。三弟朱国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的双手不由得颤抖,昏暗的眼睛里似乎突然放出了光芒。
心结解开了,父子俩和解了。 最值得欣慰的是朱爸爸。 遇喜则兴,他一直活到1945年,享年76岁。
小时候读《回来》,读到的是浓浓的父子之爱; 人到中年再读,仍忘不了“朱爸爸肥背,绿布棉袍,黑布柑”。 没有时间回头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