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六成居民认为养老应靠政府,背后原因引人深思?
人们普遍渴望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这不仅是人生最基本的愿望,而且也是传统文化中推崇的社会发展关键目标之一。
尽管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显得颇为现实:“十一连涨”之后的养老金并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即便是保障水平最高的北京,每月3000多元的企业职工养老金在使用时也必须精打细算;更别提那1.4亿仅能领取基础养老金的城乡老年居民了。
此外,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表现同样令人失望:2013年,我国有19个省份的养老保险基金出现入不敷出,总缺口高达1702亿元,众多省份不得不依赖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勉强保持基金的基本运作。在全国范围内,企业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连续三年收入增长速度慢于支出,养老保障能力持续提升的空间正在逐渐缩小。
更让人忧虑的是,人们对退休养老的认知存在偏差。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的东南亚养老与退休调查报告揭示,我国有高达63%的民众坚信退休养老的重担应由政府承担,而仅有区区9%的人士认为退休养老应自己负责。
实际上,一个健全的养老保险系统应当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商业保险三个部分,其中,社会保险负责提供最基础的保障,而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则构成了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的关键支撑。由于运行目标、风险管控等多种因素的限制,作为一项基础的社会保障措施,其在运作效率、服务质量等方面与商业保险相比存在显著不足。因此,我们不应过分期待社会保险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确保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为此,企业和个人需提前做好准备,积极完成社会保险之外的相关工作。
关注养老改革
我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庞大的老龄国情调研活动将于8月1日至8月31日展开,此次调研覆盖了22万个样本,首次达到了全国范围内的调查目标。调研内容广泛,涵盖了老年人的健康医疗状况、照料护理服务情况、经济状况以及居住环境状况等多个维度。
我国老龄化现象愈发显著,根据2010年进行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19亿,与此同时,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为9.98亿。换句话说,目前每8.4名劳动年龄人口中就有一位65岁及以上的老人。展望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变为每3名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位65岁及以上的老人,这一比例与当前全球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日本相仿。
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同时社会保险的不足也在逐年加剧。根据人社部于6月30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在扣除财政补贴的情况下,全国养老金的赤字正逐年增加。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到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缺口将达到1.21万亿元。
确保老年人能够安心度过晚年,这既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议题,也关乎我国未来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必须综合考虑人口结构及国家实际情况,进行长远的规划和协调。因此,面对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养老保险缴费越多反觉损失等问题不时引发争议,有必要对我国的老年国情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搜集一手的基础资料,准确把握实际情况和养老需求,从而制定出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和制度,消除争议,达成共识,以应对我国未富先老这一严峻挑战。
我国与众多国家相似,采纳了现收现付的养老体系,通俗来讲,即把青壮年缴纳的养老保险金转交给那些享受社保的老年人,而等到这些青壮年步入老年,他们自身的养老需求则将由他们的后代来承担。在老年人与青壮年的比例保持相对均衡时,养老保险的收支能够保持稳定。然而,随着年轻人数量减少,老年人口增多,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资金日渐减少,仅依赖养老保险来保障晚年生活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专家指出,在国际上,多数国家更重视的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在我国却长期受到冷遇。为此,他们建议,国家应通过政策导向,增强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以促进我国养老模式从“政府主导”向“社会参与”的转变。
逐步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比例,无疑是为老年人退休生活增添品质的明智之举。然而,我们亦需认识到,分散投资的原则人皆共知,我国企业年金及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相对冷清,这背后既有现实因素,亦与我国国情密切相关,并不能简单地推断出大众均寄望于政府养老。实际上,我国的储蓄率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房地产市场投资持续升温,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众多人将此纳入了自家养老规划的范畴。
谈及养老体系,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与国际做法和经验进行对比,却往往忽略我国的实际情况。实际上,不论选择何种养老方式,其根本问题仍旧是资金问题。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往往不足以覆盖支出,因此政府只能负责保障养老的基本需求;而提升型养老需求,则需要依靠个人力量来实现。为了推动企业年金及养老保险真正成为养老保障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重要支柱,我们可以在公共政策层面采取更多措施,促使更多资金流入养老保障体系。例如,考虑到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承受的负担较重,除了大型国有企业及垄断企业外,企业年金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面临困难。若能在税收政策上提供更多优惠和减免,有望扭转年金制度名存实亡的现状。个人可以通过享受商业养老保险减税的优惠政策,从而促使储蓄资金从银行转移到保险公司。
当然,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应对老龄化挑战,除了资金问题,养老机构和护理人员的短缺亦是长期面临的问题。在此领域,公共政策亦能发挥其作用。以新加坡为例,该国实施了一项政策,即年轻夫妇若在父母住宅附近购房,政府将提供5%的按揭成本补贴,子女若将住房安置在父母附近,便能随时照料长辈。此外,通过改革户籍政策,能够有效解决父母与子女共同居住时面临的异地医疗、社保转移等复杂问题,从而为家庭养老带来更多便利。此举不仅切合我国实际情况,而且成功解决了养老方面的诸多难题。
从市老龄办传来消息,2014年年末,烟台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145.4万,这一数字相较于2010年年末增长了25.5万,老龄化比例上升至22.2%。据预测,到2020年,烟台的老龄化比例将攀升至27.7%。面对这一严峻的老龄化挑战,烟台市正积极推动养老体系的全面布局。
至2015年上半年,全市的养老服务机构数量已增至228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了4.8万张,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可分配到33张床位。在五年内,我们力争确保每千名老年人能够享受到40张养老床位,同时努力建设20个农村区域性的养老服务中心。我们还将积极促进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农村幸福院等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致力于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农村社区20分钟的“社区养老服务圈”。
医养结合养老床达2.9万张
老年人得以安享晚年,烟台市的养老机构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那些设施一流的城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它们持续加强内部管理,积极推动医疗与养老的结合服务模式,入住率始终维持在100%。全市共投资20亿元建设的12个县级福利中心中,已有10个投入使用,凭借其高标准的设施、高水平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服务,展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社会投资养老服务业日益受到关注。在烟台,养老机构数量已增至113家,提供床位2.9万张。其中,民办养老机构数量达到100家,床位数为2.3万张,分别占全市养老机构总数的88%和床位总数的79%。此外,全市共有5家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机构,86家养老机构配备了卫生室等医疗服务设施,还有28家被纳入医疗定点服务范围。烟台乐天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建设,该中心已与省立医院达成合作,计划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立一所三甲医院;同时,滨州医学院正凭借其独特优势,打造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此举显著增强了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能力。
居家养老“数字化”正覆盖
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上升,迫切需要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借助通讯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正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而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也正逐渐成为一种潮流。
烟台已设立10个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其中3个正在施工中。已吸引7500多家加盟企业和商户,为8.8万名老人提供网络服务。此外,与市政府紧密合作,积极推进“89000”民生服务平台的建设,持续增加服务种类,拓展服务范围。到目前为止,全市总计投入超过900万元,向老人免费发放了4.4万部呼叫手机,并且每年购买超过10万小时的居家养老服务。
城市社区中老年人日间照料设施与农村幸福院的构建工作正在全速推进,致力于构建“十五分钟”便捷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根据数据,全市已建成城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4个,其中29个正处于建设阶段;农村幸福院的建设数量达到313个,另有165个正在建设中。
银发潮至养老需人才支持
2014年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达到了145.4万人,这一数字相较于2010年年底增长了25.5万人。老龄化比率已上升至22.2%。据预测,到2020年,烟台市的老龄化比率将增至27.7%,老龄化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银发潮来临之际,除了增设养老床位,烟台市还着力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护理人员。为此,烟台市依托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设立了市养老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致力于对高级、中级和初级护理员以及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以此加速养老服务业专业化和职业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据最新数据显示,烟台全市已有2500多名养老护理员,其持证上岗率已达到51%。市民政局携手人社局联合举办了“烟台市首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此举在社会上培育了尊重劳动、关心养老护理工作者群体的积极风尚。此外,众多院校和培训机构纷纷增设养老服务相关课程与专业,致力于加速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治疗、护理保健、营养学、心理咨询以及社会工作等领域的人才。据了解,烟台市的护士学校、莱阳的卫生机构以及滨州医学院的老年医学院均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的专业,共计招收了1900余名学生,这一举措为烟台地区养老服务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