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的力度究竟在哪?答案是对生活的深刻洞见
近年来,喜剧竞技类综艺节目(简称“喜剧综艺”)深受年轻群体的喜爱。自2024年起,《轻轻松松喜剧节》、《喜人奇妙夜》、《喜剧之王单口季》、《喜剧大会》等节目备受瞩目,喜剧综艺的回暖趋势明显。尽管如此,除了那些令人难忘的“名场面”,观众普遍认为,部分作品在幽默度上有所下降。喜剧与幽默有何关联?究竟是什么使得喜剧独具不可替代的魅力和特点?此类问题常常激起人们的兴趣和热议。
脱离实际,缺少对当下生活的深刻洞察,使得喜剧的观赏价值大幅降低。部分创作者热衷于搜集网络上的流行段子、热门话题,未经筛选便直接融入作品,企图以此增添笑料。某些作品将“单纯喧哗、缺乏幽默”的闹剧与真正的喜剧混为一谈,远离了真实生动的生活场景,放弃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入挖掘。有些作品为了深入挖掘内涵,不惜“刻意赋予意义”,导致失去了幽默感,增添了尴尬气氛,观众对此并不认同。
喜剧作品不仅反映了大众的审美喜好,也展现了时代的风貌和公众的情感。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佳作,其灵感大多源自日常生活。在创作者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处理下,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场景,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去年的多部热门作品中,观众普遍体会到了一种强烈的“贴近感”,这正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和独到呈现。
喜剧作品的创作,需精准捕捉并生动展现现实生活中的真挚情感,同时,在诙谐幽默的氛围中,传递出深层的内涵和意义。在此之前,迅速走红的作品《电影消亡史》描绘了一个遥远的未来场景:电影学院的应试者从面试官那里了解到,电影已经退化成了一种仅由背景音乐、旁白和粗糙剪辑组合而成的“奇特之物”,其时长被限制在短暂而非长久,演员无需台词,角色更无需名字……这些情况让一个渴望拍摄长篇电影的年轻人感到迷茫无助。该作品以讽刺手法展现了短视频对电影艺术的冲击,其中充满笑料的同时,也传达了深刻的内涵——这种所谓的“未来电影”实际上缩小了艺术的范畴,促使观众对娱乐至上的观念和快餐文化进行深思。此类作品能够捕捉到生活的变迁,以幽默的形式表达思考,因而能够触动观众的共鸣。
喜剧不仅揭示了困境中的幽默之处,更在于其以风趣的态度直面生活、温暖人心。以年轻人热衷的脱口秀为例,观众对这一表演形式的固有认知,往往源于演员们全力以赴的讽刺与“挑衅”,然而,脱口秀所能够触及的广泛度和深度却常被忽视。而与生活达成和解的理念,早已深深植根于我国喜剧创作的悠久传统之中。这实际上为脱口秀注入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视角和创作空间,因为不管时代如何更迭,能够鼓舞人心的始终是乐观和勇气,而能够触动人心弦的必然是温情和善意。
在舞台上,我们目睹了众多生动形象的演员,同时也见证了社区工作者、律师、外卖小哥、教师和学生的生活故事。“大家好,我是……”这一声问候,既开启了他们的故事,也勾起了我们的共鸣。这些脱口秀界的新星,凭借各自独特的生活轨迹和个性特点,讲述着一个个故事,这些故事极大地颠覆了观众对脱口秀的传统认知,为观众带来了丰富的思想深度和深厚的情感体验。
笑过之后,喜剧的魅力不仅限于表面,它还能让人深入思考。陈道明与何冰主演的话剧《喜剧的忧伤》曾激起广泛的关注,并激发了一场关于喜剧的深入讨论。这使我们认识到,尽管发笑是喜剧的核心,但喜剧的内涵远不止于此。“若你在未真正站立面对生活之前就选择坐下写作,那岂不是徒劳无功?”梭罗所言揭示了创作的本质:投身于生活,深入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喜剧并非仅仅是靠段子与热门话题拼凑而成的快速成品,它要求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默默积累、提炼。(陈熙涵)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