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首次发布!这些地方风险极高
气温攀升!目前,我国中东部地区正遭受今年最为剧烈的高温侵袭。接下来的一周,高温将逐步蔓延至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直至江南、华南广大区域,并且强度还将进一步增强。不少地方将出现连续高温天气,炎热可能持续整个白天。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与中国气象局于7月2日18时共同发布了高温健康风险预警。
南北方多地桑拿天持续
江苏河南等地高温健康风险极高
未来一周,副热带高压将主导天气格局,以江南地区为核心,高温范围将广泛扩散。华北南部、黄淮地区直至江南,以及华南大部分区域都将感受酷热,如同蒸桑拿。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省份,气温可能攀升至40℃以上,极端酷热。白天气温高,夜间最低气温也接近30℃,全天候的炎热仿佛昼夜不停地蒸煮。
预计在7月2日的晚上8点到3日的晚上8点,华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江南北部以及东北地区北部和内蒙古、新疆等区域将面临较高的高温健康风险,需发布黄色预警;而江苏、山东、河南、安徽、黑龙江等省份的部分地区高温健康风险将较高,应发布橙色预警;特别是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和黑龙江东北部等地的局部区域,高温健康风险将达到极高水平,需发布红色预警。公众需密切关注预警信息的更新,确保室内温度适宜,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外出,降低户外活动量,并确保有足够的饮水。特别是老年人、孕妇、儿童以及慢性疾病患者,应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就医。从事户外工作的人员需注意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关于高温健康风险分级健康提示
一起了解
↓↓↓
持续的极端高温和潮湿环境,对人的健康构成潜在风险,可能会引发中暑以及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江苏北部、山东中东部、河南东部、安徽北部以及黑龙江东北部等地的局部区域,高温健康风险极高。因此,当地居民在高温时段应尽量避免外出。一旦感到头晕、乏力、出汗过多、心跳加速或皮肤灼热等不适,应立即使用解暑药物。若症状严重,应立即就医。同时,要警惕热射病的可能发生。
高温不仅让人感到不适,还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身体健康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据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风评室的王情等专家指出,在高温环境中,人体的排汗功能可能会失效,从而引发一系列与热相关的疾病。这些疾病从轻微的热疹、热水肿、热晕厥,到严重的重症中暑,如果不及时得到救治,都可能对生命构成威胁。高温不仅会加速多种慢性疾病的发展,如循环、呼吸、泌尿以及精神心理疾病,还充当了这些疾病的“加速器”。鉴于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预报预警信息,并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以确保将高温对健康的潜在危害降到最低。
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产品首次发布
与高温预警有何不同?
我国首次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和中国气象局共同推出的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产品,与大家熟知的常规高温预警有何区别?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的副首席李怡指出,相较于气象部门发布的常规高温预警,这一预警产品更侧重于揭示高温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将高温与疾病风险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气温上升可能引发的疾病风险上升的趋势。
根据预警分级标准,高温健康风险预警并非仅依据气温这一单一因素,而是通过分析高温与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之间的超额死亡率暴露反应关系,综合得出的结论。其风险等级依据每日平均气温及最高气温两项关键指标进行界定,具体划分为五个等级:低风险、中等风险、相对较高风险、高风险以及极高风险。在这五个等级中,低风险与中等风险仅涉及健康风险监测与预警,并不对公众进行信息公布。
李怡指出,该产品具备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特性,有效扩大了高温健康风险预警提示的覆盖面。该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产品通过运用各地相对阈值计算方法,确定各区域的风险阈值,摒弃了全国统一阈值衡量各地风险级别的做法。这样做既凸显了区域特色,又更精准地识别了东北、西北等非典型高温高影响区域高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
自2024年5月起,该产品便投入研发阶段。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依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提供的全国夏季高温热浪健康风险预测预警技术,结合全国近十年2400个气象站点的详实历史数据,成功将高温健康风险相对阈值从334个城市站点扩展至2400余个县级站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覆盖全国2400个站点且具有5公里分辨率的格点化高温健康风险分级阈值。之后,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负责牵头,成功构建了针对高温健康风险的预警模型及影响预报的算法,进而研发并形成了覆盖全国范围的、精细化的高温健康风险预警的客观化产品。
随着首期产品的发布,全国高温健康风险预警业务将正式启动。在未来的4月至9月期间,各行业部门将依据各自的预警接收策略,通过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12379手机短信、手机客户端等渠道,将预警信息发送给国家级各部门的应急责任人。同时,这些信息也会通过网站、微博、微信、抖音等众多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至社会公众,以此推动多部门的联合防控工作,并加大力度进行高温天气下公众健康防护知识的科普宣传活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