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掌附和者,究竟笑纳了多少贿赂?

2025-07-12 -

在2002年至2009年2月期间,四川省眉山市的市委常委兼副市长余治平,借助其职务之便,对郭某、陈某等21人给予了援助,并接受了338.5万元的贿赂,以及一部价值3.7万元的手机和1.1万元的住房花园绿化费用。到了2010年8月14日,四川省雅安市中级法院对余治平做出了判决,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三年。在检察机关正式立案之际,他于悔过书中坦言:“若不收取任何费用,恐遭他人嘲讽,认为其精神状态异常”。(据《检察日报》1月31日报道)

官场之中,由于个人品德与尊严、法律与廉洁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些人宁可选择成为“傻瓜”而非“智者”,在被视为“异类”或“非主流”的群体中,坚持恪守法律、勤奋工作。然而,这些“傻瓜”中的大多数最终仍未能摆脱“傻瓜”的宿命,至少有一部分“傻瓜官员”既无法晋升为贪腐副市长,更别提成为腐败的副县长或贪污的副科长。

古语有云,“水过于清澈便无鱼可存”,但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水若过于浑浊同样难以养鱼”。当一池清澈之水被污染成贪污腐败的污浊之水时,所有鱼类因水质的严重恶化而无法呼吸,最终悉数丧命。如此惨痛的教训,为何未能唤起官员们的警觉之心呢?他们或许在想:“憋死的不会是我这‘腐鱼’,而是那些同类的‘腐鱼’。”这恐怕正是那些贪污腐化的官员们共有的机会主义心态吧。

在官场之中,官员若能独立自主,坚决回绝他人的所谓“好意”,甚至敢于上交贿赂,此举不仅会得罪他人,更可能使他们在众人眼中显得与众不同,被视为精神不健全、思维有缺陷。身处江湖,人们担忧被指责为不配为男子汉;而置身官场,最令人忌惮的莫过于被贴上“神经病”、“不合群”、“装清高”的标签。这三种疾病,足以彻底摧毁一位官员的职业生涯,然而,它们实际上却象征着一种“清醒的病症”和“健康的姿态”。那么,为何它们却遭到了众人的指责呢?

首先,这揭示了官员从高层到基层普遍存在的腐败共识;其次,无论官员职位高低,都深受周围上下级的影响,甚至在晋升过程中充斥着贿赂和受贿行为。这或许正是贪官污吏共有的腐败“理论”。副市长曾直言不讳:这不利于工作,更别提树立业绩和追求前程了。不腐败则无业绩无前程,而腐败却能官运亨通,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理念呢?然而,这种“理论”却赢得了众多与会者的热烈掌声,其中“不少”一词实则是一种谦逊的表达,而这些掌声或许正是来自大多数人的认可。

余治平借助职权之便,向郭某、陈某等21人伸出援手,收取贿赂共计338.5万元,以及一部价值3.7万元的手机,还有1.1万元的住房花园绿化费用。与那些动辄受贿千万甚至上亿的官员相比,这位副市长的受贿数额并不显眼,而那部受贿的3.7万元手机,也谈不上奢侈。然而,副市长那句“不收钱就是神经病”堪称一大“亮点”,而他提出的理论更是赢得了“与会者热烈的掌声”,成为最大的“亮点”。在此背景下,似乎有必要调查一下那些鼓掌和附和的人,他们是否也“笑纳”了贿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