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鼓楼社区电影,竟以冷幽默深刻观照人生
梅生
《东四十条》剧照
覃牧秋与詹涵淇共同执导并编剧的《东四十条》低成本电影,近期在全国艺联影院与观众见面。该片荣获2023年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的“费穆荣誉·评审荣誉”以及“青年评审荣誉·特别表扬”,实至名归,理应受到更多观众的关注。
难以归类却又自成风格
本片以轻松愉快的基调呈现,采用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充满趣味的分段叙事方式,描绘了一群与生活脱节的不寻常北漂人群,生动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面貌。影片中并未刻意安排戏剧化的情节,而是以散文式的自然笔触描绘,颠覆了观众对京味儿和北漂题材影视作品的固有认知,其中融入了日本无厘头电影和塞缪尔·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元素。
该电影融合了写实主义、轻松喜剧、荒诞派和后现代拼贴等多种元素,虽然难以归类其具体类型,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表达充满了地域性、局域性、即时性和日常性,虽然主要描绘了两位外地年轻人在鼓楼地区的日常生活片段,但他们所经历的四季人生既关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能够引起不同年龄段北漂族乃至身处异乡的游子们的共鸣。
影片中展现了北京胡同的独特韵味以及鼓楼、后海等著名景点的风采,然而却难以找到北京方言的踪迹;描绘了抽象的生活压力,却缺少了具体情绪的消耗。杨凯航和钱赓分别扮演了“东四”和“十条”这两个角色——前者是来自广东的游戏开发者,因研发的俄罗斯方块游戏未能成功而被公司解雇;后者则是东北的情绪书法家,与吹萨克斯的搭档组成的“李白醉酒”乐队却始终未能登台演出。
在鼓楼周边的胡同中居住的两位失业青年,在艾略特的诗作中描绘的四月时节,因穿着款式相同但颜色各异的裤子而结缘,又因一则悬赏十万元人民币寻找珍贵赛鸽的广告,他们成为了寻找鸽子的伙伴。在随后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他们在鼓楼周边地区进行城市漫步,却并未真正着手寻找那些鸽子。
这部影片让人联想到三木聪执导的《转转》以及大森立嗣执导的《濑户内海》等日本脱力系作品。这些电影采用非传统的叙事技巧,描绘了一群性格古怪、行为滑稽、言谈幽默的角色。在故事的尾声,它们以触动人心的方式,为生活赋予了新的意义。
《转转》中,那对中年追债者和青年欠债者,在东京街头漫步,边摩擦边偶遇,边回顾各自的人生轨迹,他们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亲密。《濑户内海》里,两个名叫濑户和内海的高中生,在不同的时光里,依托相同的水域和路过的行人,缓解了他们的成长烦恼,最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叙事松散却暗藏北漂深意
《东四十条》亦呈现相似景象。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东四"与"十条"在胡同巷弄、街道两旁、马路边缘、冰封的湖面上随意漫步,亦或在公园的绿茵草坪、河畔、泡澡的池边、公厕旁的长椅上无所事事地静坐。他们边走边停的闲聊显得随意而富有创意,宛如即兴表演,又似偶遇不快时的无厘头对话,谈话内容充满了偶然与趣味。
夏日垂钓之际,周边的游泳者、桥上眺望的行人,彼此间保持着距离,直至一位驾驭着简陋皮艇经过,他驻足与他们交谈,询问是否愿意品尝塑料袋中的熟食肘子。他们所捕获的并非鱼儿,而是优惠的理发优惠券、某啤酒品牌的空罐、眼镜以及大型的书法笔。正当观众满怀期待,猜测他们接下来会钓起何种古怪物品之际,真正的钓鱼人登场了,原来,他们竟然是鸠占鹊巢之辈。
例如在秋日里沐浴之际,他们浸泡的时间过长,心中涌现出外面世界已被僵尸统治的末日景象,作为仅存的两位战士,他们迫切地需要离开地球。两人步出浴室,夜幕低垂,与因中秋佳节如何度过而争执的小情侣、在胡同中或聚或独饮的年轻人相遇,他们的步伐暂时被打乱,但并未从遐想中抽身,仍旧讨论着若要离开地球,应携带哪些人一同登上宇宙飞船。
这些表达内心感受的语言和行为,使观众逐步意识到:影片所聚焦的并非单纯的事件描述,而是泛鼓楼地区北漂人群的自我调和状态。与张律执导的《白塔之光》中在泛鼓楼地区生活的北漂少年相比,他们虽然面临着相似的生存压力,却并未如那个少年般默默流泪,而是以轻松甚至戏谑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变迁和境遇的困境。
心境悠然化解处境不佳
两位主角在河边悠闲垂钓之际,其中一位对着钓起的那些形形色色的奇特物品,不禁感叹这些全都是外地之物,“东四”则紧接着调侃道:“北漂一族啊。”这番风趣的回答,在异常的语境中显得格外一本正经,其所指涉的正是众多北漂人士的境遇。
在现实生活里,众多北漂者的梦想往往被现实的浪潮所淹没。他们为了生计而做出的选择,导致许多人如同无法抵御北方严寒的鸟儿一般,选择离开北京返回家乡;而对于那些选择留下的人,他们必须首先妥善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才能考虑其他方面的事宜。“十条”与伙伴的搭档关系已经维持了七个春秋,尽管他们有机会在柏林登台表演,但遗憾的是,伙伴未能度过那令人难以忍受的七年,选择返回故乡享受平静的生活,这使得他们“突破鼓楼,迈向世界”的愿望化为乌有。渴望继续创作的“十条”,起初拒绝了那些足以糊口的职业,随后又意识到在投身创作之前,还是得先积累一些经济基础,最终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鼓楼周边的北漂族,尽管如电影所述,他们的青春似乎比别人多了一些年岁,但终将迎来结束的时刻。然而,现实中的鼓楼依旧保持着民谣歌手赵雷在《鼓楼》中所描绘的景象:“那些执着而迷茫的文艺青年还有很多。”本片对包括文艺青年在内的北漂族,在鼓楼乃至整个北京的生活价值给予了肯定——尽管他们可能与老北京人和游客存在一定的隔阂,但他们共同塑造了一个属于他们的理想世界。
东四选择迁至鼓楼居住,听说是此地居民多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与“十条”一同漫步时,他们也确实遭遇了不少对生活缺乏敏感度、不切实际的人。不务实又如何呢?在冬季雪后,他们俩在鼓楼附近的户外健身场所闲聊,与那些独立电影工作者、独立音乐人,或者更通俗地说,那些身患疾病的人,虽因香烟与打火机与他们有过短暂的互动,但他们都在鼓楼中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生活。
本片的全体创作者均为北漂一族,且均与鼓楼地区有着深厚的渊源。这部由覃牧秋、詹涵淇及其鼓楼邻居共同拍摄的“鼓楼社区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们自身生活的一种观察与记录。影片的灵感源于两位导演在胡同漫步时,偶然发现的一则寻找已饲养两年却突然失踪鹦鹉的启事,这启事逐渐激发出了他们全片的创作构想。他们最终认定这部作品是一幅比例4比3的连环画,并如此评价:“这部连环画意在弘扬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吸气即是强身健体,漫步即是不断奋进。”
观察鸟类活动,恰似期盼着戈多的到来,带有荒诞和空洞的意味。然而,影片中的鸽群却似乎在暗示着未实现的梦想。在追求梦想的征途中,我们或许会遭遇停滞,如同被卡在树梢的风筝,但这样的困境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陷入消极和沉沦,我们还可以学习“东四”和“十条”那样,以幽默的态度来缓解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在鼓楼漫步的时光里,他们见证了京城春夏秋冬的各异景致——春日的柳絮飘飞、夏夜的槐花盛开、秋天的枫叶如火、冬雪皑皑,鼓楼作为心灵之锚,为他们提供了坚实的依靠。不论大小,我们都需要这样的精神支柱。(出自艺评人之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