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临沂方言俗语集解(六),快来了解这些独特表达

2025-07-17 -

家乡临沂方言俗语集解(六)

沂蒙风光

前言

方言俗语构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它鲜明地展现了各地域、各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并充当着这些文化差异的显著标志和丰富多样的载体。我国幅员辽阔,人口繁衍,各地的方言俗语各有特色。正如俗语所说:“三里地风物各异,五里地习俗不同,十里的地方规矩就有所改变。”

方言和俗语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以及人文地理、民风习俗等各个方面,它们几乎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形态各异;民众的口头表达和文字交流同样包罗万象,信手拈来,其中口语的特色和特点尤为鲜明,比如在临沂方言中,“儿”音的使用就十分普遍;同时,其中也不乏粗俗、不雅的言辞和脏话等。

方言俗语承载着特定地域的历史记忆。这些由历代先辈所创造和积累的方言俗语,历经岁月依然流传不息。临沂,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深厚的人文积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辉,独树一帜;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瑰宝或许不可避免地会逐渐黯淡。亲身经历了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交替时期,能够搜集、挖掘和整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实属荣幸!但也还需要特别说明:

由于搜集整理者的能力有限,许多原始词汇及其解释的文字表述确实难以做到清晰明了、精确无差,因此只能采取以讹传讹的方式。

由于涉及地域差异、语音特点、传统习俗以及理解能力等多种因素的不同,众多字词句难以实现精确匹配,故而人们往往只能根据字面意思进行解读,并借助同音、近义或形声、形意字来寻求替代。

分类的问题实际上颇为棘手,原因在于其种类繁多且错综复杂,彼此之间相互交织,很容易导致在某一方面过于关注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甚至可能出现遗漏,因此想要做到完美无缺相当困难。

为确保内容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原文中确实包含了一些粗俗、低俗、缺乏文雅的表述,这些内容虽然不甚雅观,但为了保持原文的风貌,不得不予以保留。若读者感到不适,恳请予以谅解与宽容。然而,对于那些明显带有诅咒、侮辱性质的污言秽语,则坚决不予收录。

5、其中条目繁杂必定多有重复,审校未免疏漏。

恳请有意愿的同事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务必进行深入讨论,以期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

敬请谅解,如此而已。

6、格式:“原字词句”——释义。

搜集整理:林海雪原 希望 我家在临沂

2024年8月

家乡临沂方言俗语集解(六)

“一丁点儿”——很小的一点儿。

“气不忿儿”——好生气,不知因为什么就生气。

“以崴就崴”“维护着”——将就不讲究,得过且过。

“终(宗)须”——最终,最后。

“段”——追,追赶。

“岗咕”——私下嘀咕、传递信息。

“突人”——热水烫人。

“热锅台”——形容来往关系亲密、热烈。

“踢蹬”——浪费糟蹋损坏东西。

“捣蹬”“捣鼓”“倒换”——通过手段折腾、调换、搬运东西。

“轮顿”——因某种原因,造成事情拖延、被耽搁。

故意模仿疯狂与邪恶,“装傻充愣”——通过这种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让人误信并实现个人目标。

“吉利子”,学名为“鹡鸰”,这种鸟类在麦收时节常在麦田中筑巢并抚养幼鸟。然而,如今这样的景象已极为罕见。

“溜逗”——装扮、行动简洁敏捷。

“因风起火”——借某种时机发作。

“斜南吊垮”——穿衣起坐无规矩、不周正。

面部表情略显怪异,给人一种不悦之感,仿佛是故意为之,让人感到不适,难以接受。

“施伟”——看病、治病。

“卫敏”——指小孩或女孩羞涩,言行扭捏。

“假斯文”——讽刺他人故意装作有涵养懂礼貌的优雅文明人士。

“以马之勇驯之,以牛之柔养之”——在驯马时需展现出严厉,而在养牛时则需保持温和。此语寓意在教育子女时,应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化魂儿”——对某种事情、情况想法、看法有变化。

“扯断肠子甘了心”——彻底灰心或完全放心,毫无牵挂了。

“狗连蛋的亲戚”——指相互间亲戚血缘关系稍远、不亲近。

贫寒之身难以承担盛大的香火重任——命途多舛,原本应受贫瘠,难以承受巨大的好运和财富。

“不担财”——命中注定没有财运。

借助他人的腿部搓麻绳技艺,以实现自身的成就或达成某种愿望。

“粘目头续目尾”——说话、做事儿拖沓黏糊不干脆直接。

“打趔咕调”——跟别人不配合,计划行动另有算计。

“找斜歪”——不协调,有意找茬。

“发邪”——多指小孩不听话,厮闹发脾气。

“斜另”“吊斜”——不周正不对称。

“斜另眼”——一种眼病,不能正视前方。

“撑大绠”——对方不甘心配合,抬高条件一味坚持不愿低就。

追求过高的目标,却因脱离实际而导致失败与损失,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成果。

“架棒”——觉得自己有后台有依靠。

“窝儿崴”这一说法,指的是过去一些丧偶的妇女,在守寡期间并未选择外出再嫁他人,而是选择了将婚事转嫁给自己的小叔子或大伯哥。

小姐之身却承受着丫鬟之命,贫苦的命运却孕育了富贵的体质——遭遇不幸,原本期待享受生活却反遭苦难。

“苍蝇踢不一爪子”——体质差,稍有小病就受不了。

“轮顿着”——因某种原因事情被拖延耽搁了。

“折本儿”——没有收益反而本金受到亏损、损失。

“舍种”——下大血本儿投入或不计成本亏损、后果去干。

千般优点万般优点,只要有一点不妥,便全然不妙——平日里一切顺利,但若在关键时刻出现差错,之前的成就便会化为乌有。人际间的相处亦然,因此必须掌握好分寸:君子间的交往应淡泊如水,而小人间的交往则甘甜如蜜。一旦情况有变,关系便会遭受重创,变得面目全非。

“毁了”“嗨了”——坏了,不好办了。

家雀子的脑袋有多大,就别幻想能驾驭多么宏大的事业——意指一个人的智慧与能力有限,若强行追求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大事,往往会导致得不偿失的后果。

“门子”,指的是那些安置在古老房屋正堂屋外门处的小型短门。在双扇门外,通常会安装两个这样的门子;而在单扇门外,则仅安装一个。

“弄骚乔”——旧指男女调情。

妇女言辞急促且繁杂,如同倾倒的核头车辆,其话语杂乱无序,令人感到厌烦。

狼面狗颜,变换无常,一日之内九次更迭——形容一个人性情不定,变化莫测;亦比喻孩童情绪波动,喜怒无常。

“突热”“突手”——觉得很热烫手。

“三变呼”原本指的是一种手工艺制作的纸制花朵,这种花朵能够通过翻转展现出不同的形态;同时,它也象征着人的性情和态度多变,让人难以捉摸。

“基块”,即土墼,曾广泛用于农村建筑。其制作方法是将泥土与麦穰、稻草等具有弹性的材料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搅拌成泥,随后用特制的模具塑形成土坯,待其晾干后用于砌墙或盖房。这种土坯与砖坯在材料、尺寸上有所区别,但用途却颇为相似。砖坯需要经过窑炉煅烧,而土墼则无需煅烧。

独自策马前行,无需他人相随照应。

“七猛”——潜水扎猛子。

练习游泳时发出“打砰砰”的声音,那是腹部和背部在用力,双手奋力划水,双脚不断击打水面,水花溅起,声音清脆悦耳,宛如“砰砰”作响。

“凫水”——游水。

“虚乎”——夸张,夸大事实,虚张声势。

“一肚子憋气没处出”——心情不爽,生气憋在心里发泄不出来。

“指风打叶”——假借一种东西指代另外的意图。

“骚儿撅腚”——多指女子形态风骚轻浮,举止不端庄欠稳重。

“黄鼠狼专挑病鸭子吃”——此语用来形容一个人体质较弱,易感疾病;而烦恼之事则是接连不断,一件接着一件。

“干钓鳖”——比喻没有好办法,只好这样靠着等。

猪肉未曾品尝,猪的奔跑未曾目睹——这难道不是常理吗?缺乏经验,面对一项任务,担心难以胜任——那就勇敢尝试,运用基础技巧,大胆付诸行动吧!

“花不楞登”——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十分美艳。

“无拉嘎” ——说话做事无计划、无打算、不靠谱。

“笑乎子”——小伙子,年轻人。

家财微薄,难以支撑起大型的香火供奉——这通常意味着个人能力有限,修行尚浅,无法胜任重大的责任。

“够够的”——够了,厌烦透了!

那些孔子儒家教化未曾触及的——无论是某个地域还是某个个体,他们缺乏教养,未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猫儿盖屎儿”——做事不顾头尾,只糊弄当时。

“倒座子”——受到惊吓,差点摔倒。

“总是颠倒是非,不论怎么变都只认自己为是”——这是对某人蛮横无理、胡搅蛮缠,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讽刺。

“吹呜哇”——吹喇叭、唢呐。

“一脸囚疙瘩”——比喻一个人长相恶俗,面带凶相。

“曲流拐弯儿”——弯曲不顺直。

“心挂两肠”——心里纠结惦记着很多事儿。

“上害”——特指男性骚扰、侵犯女性。

“掐不齐”——上衣做得短,穿着不好看。

“心(新)兴”——图新鲜。

“哼哈二将的”——态度生硬,说话不客气,让人接受不了!

“黑虎倒酱的”——因为生气面色狰狞可怕。

“海海”——上衣口袋。

“问题”——制服裤左右口袋。

“生就的骨头长就的肉”——生成的与生俱来的性格,不好改变。

天生注定要成为小妾——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成为次妻——这是从出生起就注定的命运,无法更改。

出身贫寒,却怀揣着致富梦想,渴望过上富贵荣华的生活。---她有着小姐的娇躯,却注定要承受丫鬟的命运。---生来命苦,却拥有富裕的体质。

行善却未得善报,终究会迎来应有的结果——善行终将得到善报,那些积德行善之人,终将获得美好的回报。

眼皮跳动,预示着不幸将至。古时人们相信,只需在眼皮上贴上一片草叶,便能驱邪避凶,化解灾厄。

“左眼跳动预示着好运(福气),而右眼跳动则可能带来不幸”——这种说法源自于古代民间,普遍流传着关于吉凶预兆的预测,但它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

天空泛着金黄,地面上也映照着同样的颜色,我家有一个夜晚哭泣的孩子。路过的行人(行人)如果念诵(吟咏)三遍,这个孩子就能安安稳稳地睡到天亮(日出时分)。

天空泛黄,大地染绿,孩童夜间啼哭。有德之人对此(现象)心生忧虑,直至日出方才安睡。——此乃民间关于小孩夜哭的俗语。往昔广为流传,各地版本虽略有差异,但基本一致。每当哪家孩子夜间哭闹不休,家长便会将这些咒语书写于小片红纸之上,将其张贴于道路旁、树木间或电线杆上,期盼路过的行人能够吟诵,以期让夜哭的孩子得以平静,安然入梦。然而,这一习俗在现当代已经消失。

“臭蛋”——卫生球旧称。

衣饰映衬人身,鞍具点缀马背,“人靠衣装,马靠鞍”——这句话揭示了服饰搭配对于塑造人的外在风貌和气质具有显著提升效果。

言语如同拦路的猛虎,衣饰则似令人畏惧的皮毛——言辞过于夸张得体便会令人心生畏惧,仿佛一头拦路的猛兽阻挡了对方可能遭遇的困境;服饰穿戴在身,既可增添人的优雅与美丽,又能提升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此言突显了外表和视觉感受的重要性。

儿孙满堂,母亲难免要承受诸多辛劳——“儿女众多,老母亦苦”这句话直截了当,揭示了生育子女的过程中,母亲所面临的艰辛与磨难。

男孩增多,父母难免烦恼增多;而女儿增多,则需处理嫁娶等繁杂事宜。

儿子多了自然会有一些既省心又孝顺的,而女儿多了也必定会有几个心灵手巧的。

“灵泛”——灵活巧妙。

秦人出行,“同行是冤家”这一说法,“文人相轻”的观点,实则含义相近。它们都揭示了这样一个现象:在同一职业领域内,从业者之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轻视、鄙视、敌视的态度,彼此间难以达成共识,矛盾频发。

“三个女人一台戏”——她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场面热闹非凡;同时,这也意味着她们之间容易出现争执和矛盾,相互间容易发生冲突。

女儿日渐成长不宜久留家中,若是久留,难免心生烦恼与怨恨——“女儿年龄渐长,心思愈发复杂,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棘手的问题。为了不使年龄增长带来更多困扰,她必须尽早寻得良缘。”

“挤眼打泡儿”——互相递眼色,出坏主意。

世间父母皆宠爱优秀之子,亦疼惜年幼之幼童——“通常而言,父母对优秀的儿子以及年幼的小儿子尤为疼爱。”

十个孩子再多也不嫌多,然而若是家中仅有两位长辈,却常面临无处安置的困境——这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受“养儿防老”的古老观念影响,即便子女众多,人们也不介意,但若子女不孝顺,即便家中只有两位老人,也常常遭遇无人照料、无家可归的境地。

那人的活跃程度简直如同钻帽一般——如此形容某人异常活跃,行为出格,独树一帜,颇具风采。所谓钻帽,乃是指昔日木匠所用之钻具,一种手工技艺。一人需按住钻帽,带动竖立的钻身与钻头,另一人则用牛皮筋缠绕于钻身之上,双手用力拉扯,使得钻身旋转,向下钻凿孔洞。整个过程极为费力且辛苦。

难以驾驭,鞭策反致退步——陷入两难境地。面对问题,不愿积极解决,却总是被动地承受。

拃之距离不足四指之宽——血缘或姻亲关系相隔不远,彼此间极为亲近。拃,意指手指伸展开来,拇指与食指之间的最大间距。四指,则是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并拢时的宽度。

抬举他人,可提升自身地位;贬低他人,则可能降低自己声望。人的声誉与信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的评价与态度。事情的发展,往往取决于人的努力。

八十八岁高龄,尚且不敢对跛脚或失明者进行嘲笑——无论年龄多大,我们都应避免取笑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这种行为体现了良好的品德。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