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环游记:爱能跨越生死,让永诀不再上演

2025-07-19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及“死亡”被视为一大忌讳。“人死灯灭”的说法,暗示着生命的终结、黑暗与空寂。因此,人们创造出了诸如“驾崩”、“圆寂”、“羽化”等词汇,试图绕过“死亡”一词所引发的悲伤与凄凉。

国人往往对此事避而不谈,然而皮克斯的动画巨作《寻梦环游记》却以绚丽多彩的视觉呈现,以及充满活力的歌舞场面,构筑了一个温馨璀璨的幽灵之境。在这个世界里,幽灵界与人间得以通过爱的纽带紧密相连。死亡被视为爱与美好的传承,是一场盛大的庆典。即便已故的亲人,也能在此欢聚一堂,畅饮共话。

影片汲取了墨西哥亡灵节的灵感,描绘了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米格的故事。他生长在一个将音乐视为禁忌的大家庭中。米格怀揣着成为音乐家的梦想,却遭到了家人的坚决抵制。他们期望他能继承家族的制鞋生意,成为一名鞋匠。当一年一度的亡灵节到来之际,米格意外踏入了亡灵的世界,在那里他遇到了失意的乐手埃克托,并在那色彩缤纷的亡灵世界中展开了一段奇幻的冒险之旅。

冒险、成长、友情、爱情、勇气等,这些元素一直是皮克斯电影的核心主题。在《寻梦环游记》这部作品中,导演以充满奇幻的想象力,颠覆了我们对死亡的常规认知,描绘了一个如童话般的幽灵之境。影片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直面死亡,向观众传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

与我国的清明节相仿,亡灵节在西方世界也是一个为逝者祈祷的节日。尽管其文化根源各异,但二者都蕴含着对生命的敬意和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因此,在观看相关影片时,并不会感受到中西方文化的隔阂,反而,影片中展现的剪纸艺术、燃烧的蜡烛灵坛、铺满万寿菊的“奈何桥”等细节,让人感到格外温馨。

为了达到艺术上的逼真效果,皮克斯的创作者们不辞辛劳,多次深入墨西哥进行实地考察,对墨西哥的本土文化以及与之紧密相连的亡灵节进行了深入的专题研究。正是这种严谨的专业精神,使得电影中展现的文化融合显得格外细腻,让对墨西哥文化不太了解的观众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童趣的奇幻领域。

电影通过丰富的明亮色调、温馨的烛光以及感人的音乐,消解了死亡在传统观念中带来的寒冷印象,转而呈现出“灯火通明,人间烟火”的欢腾场景,令人耳目一新。《寻梦环游记》的主题曲《Me》以独特的风格贯穿整部影片,不仅串联起追梦环游的主线,还加深了电影与观众之间的情感联系。

在多数人的观念里,死亡被视为一种痛苦与哀伤的经历,因此,鲜少有人愿意主动涉足这一领域。然而,告别与面对死亡,实际上构成了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课。导演李·昂克里奇曾这样表达他的观点:“死亡是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人们常常对其视而不见,不愿接受。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必须直面并经历它。这种既残酷又充满力量的现实,让我感到自豪的是,我们从未对其有所避讳。”《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赋予了观众面对死亡的勇气,其中金字塔般的亡灵世界令人惊叹,那些随时可能令人目瞪口呆的骷髅头,以及扮演亡灵引路者的可爱宠物“爱波瑞吉”,都宛如孩童梦境中的画面,既温馨又纯真。

在中西方文化对直面死亡态度的对比中,西方文化倾向于以欢声笑语、美酒佳肴来庆祝生命终结,而东方文化则展现出一种释然的态度,如“死生命也,其有夜旦”所言。然而,《寻梦环游记》这部影片在这一点上略显不足,因为在亡灵世界中,人物的身份、名望和阶层与生前并无差异,似乎没有任何变化。反观我国传统故事,人死后需跨越奈何桥,饮下孟婆汤,方能忘却前尘往事。“死去元知万事空”,于是便开启了另一段崭新的来世。

回到现实,中国的清明节与墨西哥的亡灵节相较,蕴含着更为丰富的精神底蕴。这一意义,如同千百年间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我们缅怀先祖,寄托哀思,这种对祖先的尊崇,源于对历史与过往的深切珍视。对死亡的敬畏,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极致浪漫情怀。

在爱的记忆消散之先,务必将我铭记于心,影片所传达的主题与中国人心目中对先祖“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深切期盼相得益彰。我们常说“盖棺定论”,而电影中强调的则是“我们的故事,唯有生前相识之人得以讲述”。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遗忘才是。我在这世间曾来过、活过、奋斗过,有人记得,这或许正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走一遭的真正意义。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