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来袭!十万个冷笑话,带你开启欢乐无极限之旅
冯飞雪
截至1月14日,2014年12月31日上映的我国动画电影《十万个冷笑话》票房达到了约1.1亿元。在“熊出没”和“喜羊羊”之后,我国动画电影界终于迎来了票房突破亿元的作品。这一喜讯无疑让人感到振奋,然而在喜悦之余,我们也需要深入思考:《十万个冷笑话》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有哪些经验是其他动画电影可以借鉴的,又有哪些建议是难以模仿的?
《十万个冷笑话》所展现的青春气息、欢乐氛围以及恶搞特色,与今年票房表现不俗的真人实拍电影作品有着诸多共通之处,同时也顺应了近年来真人电影领域“网生代”的兴起趋势。继在《小时代》、《秦时明月》等作品的弹幕场尝试之后,该片首次将网络弹幕融入影像内容,搬上大银幕,这充分显示出网络文化对电影内容形态的深远影响。
该片的主创团队,由两位“80后”导演卢恒宇和李姝洁组成,他们对目标观众所热衷的“互联网青年亚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一优势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创作出深受目标观众群体喜爱的作品。《魁拔》系列在票房上遭遇连串挫折,这曾让人误以为那些习惯于在线观看动画的观众不会踏入影院,他们似乎更偏爱免费内容。然而,《十万个冷笑话》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成见——它表明,只要作品能够迎合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获得相应的回报是完全有可能的。
有人或许会感到困惑,究竟何为青年亚文化?这种文化所体现的是边缘青少年群体的权益,他们通常对成年人的社会秩序持有一种挑战的立场。因此,青年亚文化最为显著的特征便是其边缘性、挑战性和批判精神,而在当今社会,这种特征尤为明显地体现在他们通过狂欢式的文化消费来对抗成年人的文化。
《十万个冷笑话》对诸如白雪公主、继母、匹诺曹等童话角色,以及哪吒、李靖等神话人物的戏谑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青年亚文化群体对颠覆传统审美的追求。在数据浪潮席卷的今天,《十万个冷笑话》的创新之处,并非源于对数据的精确操控。依据数据进行的调查有助于打造出迎合大众流行审美的产品,然而,过分依赖数据分析往往会导致作品缺乏创意,难以孕育出《十万个冷笑话》这类独具特色的动画电影新形态。
若要激发某品牌IP的潜力,要么该IP本身具备独特的文化底蕴(如同粉丝电影,在共享相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中颇受欢迎,然而在对此文化缺乏了解的群体中却可能引发较大争议),要么它需具备极高的、被广泛认可的艺术价值和支撑这一价值的经济实力。
作者认为,《十万个冷笑话》这部作品的质量尚可,然而在微博、豆瓣等网络平台以及身边朋友的讨论中,仍存在不少争议。就影片的视觉效果来说,的确显得有些简陋,所以其票房的佳绩或许更多是因为迎合了青年亚文化的审美偏好,而作品本身的质量并未达到“广受认可、令人赞叹”的水准。
《十万个冷笑话》展示了网络IP改编成电影而非电视动画也能实现票房佳绩的另类路径,关于其成功秘诀的解读文章接连问世,然而,在这些论述中,哪些是真实情况,哪些还需进一步探究和审视。
在众多成功的案例中,人们往往倾向于过分归功于某一因素,无论是作品的具体内容还是其营销手段,都被当作成功的关键。然而,在这些看似完美的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些未被注意到的失误,这一点往往被忽视。此外,在归因分析中,若忽视了《十万个冷笑话》所独有的品牌特色,可能会造成误解。例如,某些文章提出,《十万个冷笑话》的成就揭示了“互联网营销已开始发挥关键作用,单纯的硬广宣传模式难以继续维持其地位”。然而,若将《十万个冷笑话》这类网络原生IP的推广手段直接应用于以电视为主要传播渠道的国产动画品牌,其效果可能并不理想。此外,互联网IP制作的门槛相对较低,市场竞争尤为激烈,而在这其中脱颖而出的“十冷”系列,其背后隐藏的是众多未能成功的作品。
去年,我国电影票房实现了36.15%的增幅,而电影市场连续多年保持着超过30%的增长势头,那么《十万个冷笑话》的票房收益,又有多少是得益于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呢?该影片的票房成功突破亿元大关,确实令人鼓舞,然而我们也不应忽视同期上映的其他动画电影表现不尽如人意:截至1月13日,同期上映的《龙骑侠》票房仅为924万元,《闯堂兔2》的票房也只有1947万元。由此看来,《十万个冷笑话》的票房佳绩更多是得益于该作品自身的成功,并不能说明整个动画电影领域的普遍崛起。
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路径究竟在何方?《十万个冷笑话》为我们呈现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向前迈进了一小步,然而,若后续作品盲目追随这一成功模式,不仅难以走出自己的步伐,甚至可能迷失前行的道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