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如何评价2020年11月上映的国产动画《中华日记第二季》?
这个答案将成为我2021年在知乎上的第五篇长答案,进度将在5/30完成。
1、脱离后现代网络自制剧的叙事节奏
《中国日记》两部作品继承了卢恒宇和李书杰的一贯风格。 这种风格来源于2011年左右的10万个冷笑话。
所以所有的故事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网络自制剧
那一年,2014年,被称为网络自制剧元年。
从那时起,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该系列作品前后几年的风格。
这些风格都非常相似——拼贴、拼接、叙事节奏。 引用、模仿、滥用版权。
乍一看就知道它是后现代的。 当年比较火的作品有《万万没想到》、《给老板汇报》、《屌丝男人》、《十万个冷笑话》和《网瘾大战》。 我的硕士论文就是关于这个内容的。
连兽人易小信都表示:这部剧的转场形式是bref的,叙事节奏是日和的,吐槽方式是银魂的,笑声模式是洋葱的,剧本内容原创,导演风格堪称属于野兽,所以出来的就是我的。
这部电影是投诉行业的鼻祖,连王大锤都不得不尊敬他。
可以说,网络自制剧诞生两年来,走的是一条后现代的道路。 如果我们回忆一下当年那些老牌级别的自制网剧,我们会发现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叙事手法叫做抱怨。
抱怨的本质是什么?
它是对不合理叙事逻辑的攻击,以一种戏谑(热内特)的形式完成了对原著的破坏。 抱怨的行为一旦开始,就会动摇整个叙事线索。 让观众很难沉浸在作品中并获得情感共鸣,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叙事方式上。
对于完全不熟悉吐槽技巧的观众来说,吐槽作品必须依托文学作品宝库中的经典结构,戏仿经典文本然后呈现给观众,让观众发现自己还能保留经典文本。 在具有结构和设定的同时,却破坏了经典作品原有的叙事节奏。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早期的后现代网络自制剧或者投诉类作品必须依靠熟悉的故事来展开(这和周星驰的无厘头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但无厘头仍然可以归为投诉剧的一个子类)。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系列版本,它大量再现了四大名著中的场景以及一些已经成为叙事流派的套路。 《十万个坏笑话》也遵循类似的路径。
这就为侵犯版权埋下了伏笔,《十万个冷笑话》很快就被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起诉侵犯了葫芦的版权。
当然,调用故事设定是这类作品的共同特征,调用故事结构也是如此。
后现代作品看似是对现代作品的一种反叛,但它们更大程度地采用了好莱坞的最后一刻救援方式,不仅表现在语言的表达上,还通过抱怨来创造指涉。 这种逆转也将通过最后一刻的救援覆盖整个叙事作品来创造结构性逆转。
逆转的逆转
通过叙事的反转和反转,通过相似的结构重复和重复,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萝拉快跑》?
你没想到这个吗?
这就是你向老板汇报的方式吗?
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例子,火影忍者第101话“我很想看看卡卡西老师的真面目”,就是这样完成的。
这个故事只能发生在佐助的追击篇之前。
@众多小兵器 你如何评价《火影忍者》中的“佐助追”?
虽然岸本正史在剧情安排上有种种弱点,但好在这部分故事结构简洁,并没有产生太多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岸本正史现阶段精湛的画面表现力让漫画更加丰富多彩。 话不多说,那佐的最后一战才是整部作品的亮点。
那么这种不断反转、重复、类似结构的方式叫什么呢?
东浩吉说,这叫游戏的现实。
确实,当我们在打怪升级的时候,或者在玩美少女游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的保存、加载文件,反复的打怪来获得自己的等级,然后才能进入下一个新的地图。 。
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万万没想到的基本叙事逻辑:作为一个数据库消耗或者根本就没有设定,扁平的主角不断地抱怨设定的不合理,然后不断地反转故事。
十万个冷笑话想走一条不同的路。 它没有固定的投诉特征。 它将评论的叙事功能分配给不同的人物,然后仍然想继续展开叙事。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每一集中的故事之间都有意想不到的情节推进。 不能说完全一样,可以说完全不相关。
另一方面,《十万个冷笑话》试图将不同的中长故事分解成不同的片段,并将它们相互插入,形成主题并置。
那么这个主题是什么?
玩转一切。
可以说,这个主题不是通过叙事而展开的,而是通过叙事的破坏而展开的。 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自我指涉或戏中戏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当然,现在已经很少听到抱怨了。 作为一种技法,它在作品中得到了分析,它更多地成为沙雕体系的一个子类别。
2、主线对主线的破坏
就像狗子在《一种分裂的儿童动画高中网球部VS银魂》一文中提到的那样,日常作品不会破坏主线。 真正能够摧毁主线的,是主线本身。
日常生活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不需要明确的完成时间点。 我之前也提到过,校园里经常出现日常生活作品。 当讲述一个故事时,它们的完成并没有结束。 它因一段时间的结束而结束。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认为日常工作在任何时间点都可以完成,而剧情还没有展开。 少看一两集,并不影响你对整部作品的判断。
永无休止的欺骗
因此,在日常作品中附加的抱怨属性,或者说,通过抱怨的手法,将互文性的可能性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在热内特的隐藏手稿中,并没有想到这一点。这样,互文性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但当日常生活作品开始,他们必须想办法进入叙事主线时,这就是他们终结的开始。 如果它的主要叙事线已经完成了,没有完成,就会形成甄狗子所说的:支离破碎,永无休止的欺诈。
他的文章中已经说得很清楚,当这部作品的主要情节开始推进时,他们就会回到严肃的主题或者宏大的叙事框架。 如果这部作品的严肃主题到了某个阶段结束了,他想回归日常生活。 这变得不可能了。 如果强行回到日常生活,角色的人格就会分裂、崩溃。
一种分裂的儿童动画:《高中网球部》VS《银魂》
“宏大的叙事就像偏执狂,越往前推进,就越沉重。这种沉重让后面很难衔接,也很难进入日常章节。”
然而,在日常作品的过程中,人物是以扁平而非循环的方式发展的,这意味着这些人物目前无法承载严肃的主题,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日常故事之前回顾过去以及这些人物的过去。 。
那么我们就必须面对一个问题。 通过数据库消耗构建的角色设定将不再只是设定本身,而是成为角色的一部分,有足够详细的理由来发展。
例如,如果我有双马尾,那么双马尾就不再是一个设定,而是需要通过问我为什么有双马尾来发展故事。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在同一个文本作品中,一旦因为某种特定的原因而展开这种设定,就失去了其他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设定下,可探索的部分就会减少。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除非制作组想继续做日常动画而不是推进主线剧情。 一旦主线剧情推进,角色就必须成长,他就会失去日常生活的部分,无论是抱怨、扁平化的人物,还是设定。
那么如果我们想回归日常生活该怎么办呢?
借用怀旧之情
更合理的做法是通过怀旧。
让我举一个例子。 《火影忍者疾风传》里有一集。 第414集讲述了鸣人和佐助在喷泉下接吻的故事。
我们很难想象,逃离木叶村的佐助还会继续亲吻鸣人。 即使是在博人族,他们也从未再有过这样的行为。 所以在那个故事中,显然是一个嵌套的叙事,通过两个人(鸣人和小樱)聊天和回忆过去的方式展开。
但这种回忆过去的方式,并不能无限地使用。 要么是每日剧情的补充,要么是契合过去时间线的空白。
所以日常类的作品比较好。 角色的设定和个性可以在下一集中彻底改变。 《皮皮子和婆婆梅》就是这样。
返回主线剧情后,无法再展开主角们之间的日常生活。
打开新地图
这一轮来自日常生活的召唤需要打开新地图或者抹去这段过去的经历。
我最喜欢的国产动画系列之一《喜羊羊与灰太狼》近年来就做到了这一点。 《奇怪的外来客人》是一系列新角色加入青青草原的叙事剧。 异国救援意味着这些人去了另一个全新的国家。 跨时救援终于重置了之前的所有叙述。
体育节目也是如此,但重点不是运动本身,而是通过体育参与比赛。 通过一场又一场相似却又不同的比赛,角色能够成长,而这种成长虽然依赖于比赛的晋级规则,但却能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戏剧性或投诉性属性。
所以我们打败一个敌人之后,再去挑战更大的敌人,子孙无穷无尽,最终让龙珠和闪电十一人结成一生。
3. 让我看看是什么数据库?
说到数据库消费、故事消费,我们都说这是一种随机重组元素,形成新角色的方式。 但是数据库本身的元素积累是什么样子的呢?
互文性理论中提到的危险就是抄袭的危险。 无论是致敬、笑话,还是时事的后续,故事内部都会存在冲突危机。
角色宇宙
除非我自己有一个更大、更宽松的人物世界。
例如《异人道》、《万圣节街》和《野兽》。
我们会发现,这样的数据库本身就有足够多的独特图像可供人们采用,但只需将其纳入动画漫画中并进行可爱处理即可解决问题。
当这个数据库可以采用的图像足够丰富的时候,它的日常剧情将会因为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而以一种几乎没有时间流动的方式继续展开。
因此,中国日记采用了与十万个笑话完全不同的数据库方式。 《十万个冷笑话》这一集基本沿袭了重写原著经典文本所营造的过度反差的趋势。
很久以前,我们把这种做法称为恶作剧。
至于中文日记,则是和非人哉类似的方式进行的。
飞人哉背靠的是整个山海经体系和仙道体系。 讲述了古代神仙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故事。 观众成为一种观察者,观察对比并引起兴趣。
《中国日记》采用了物体可变形为(男性)人形形态的基本设定,大大扩展了互动角色的数量,避免了神话系统过度开发而产生碰撞的可能性。
绘画日记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介绍了各种非人类物体与现代人类生活的对应关系。
第 2 部分开始通过添加现代生活中的人物来扩展故事。
神明:笑天狗、造化神、天宿星、财神、火锅神
东西: 体重秤 键盘 耳机 兄弟空调
人物:苏哥、王小宝、张哥最好的朋友
恶魔/动物:油哥凯斯米德、野兽、蚊子、苍蝇、老鼠、小乌龟、毛利星官(??)
幽灵:可怜的幽灵
通过指出上面的清单,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完全遵循它。 背景仍在继续,但所有角色都是男性。
中国日记比非人哉更进一步。 费人哉所用的《山海经》是以现存的神怪为基础的,而中国的日记则是通过概念或物体的拟人化来探索神怪的创造机制。 用宗教术语来说,称为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
打通角色宇宙也被证明是一个好方法,比如《妖精的尾巴》。
@海边的塞内卡 你如何评价《妖精的尾巴》?
公会设定的运用极大地帮助了真岛解决了这个问题:公会需要成员,这样很多角色才能顺利出现,甚至为故事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妖精的尾巴》前期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角色本身的背景故事的展开。
回到人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设定,这些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基本上不会再进一步了。
比如剧中的九月和烈烈,观众就会等得不耐烦了。 他们为什么不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什么不在一起呢? 因为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无法在一起,也无法进行大的设定改变。 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尼尔和莉莉——或者反过来也可以。 两人已经确定了关系,然后在不断的攻防中以更加尴尬的方式说我爱你。
数据库中数据不足
然而,当数据库的图像还不够丰富,无法与其他元素重组时,所谓的刀,即严肃题材的叙事逐渐展开。
失忆设定的功效会越来越弱。
当然,不仅仅是剧中的人物对自己过去的巨大经历失忆,观众也需要保持失忆的状态,就好像他们从未见过这个角色的成长——或者说他一直在成长。
这就是《野兽出没》的处理方式。 整个游手宴漫画充满了非常沉重的悲剧色彩。 背后的故事越宏大、越复杂,表面呈现的生动日常欢乐就越让人痛苦。
这也又回到了我之前提到的。 如果从日常工作进入主线,那么从主线回到日常工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中国日记第一季》也处理了这个问题。
在《中国日记》第一季的结尾,我们可以看到苏墨霆以失忆为切入点,完成了主线剧情,回归日常生活。
这让这部作品有了再次开启第二季的可能。 当然,这并不是剧情中埋下伏笔的可能性,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可能性。
最大的日报
其实,最大的日常生活是什么? 是校园吗? 不,最大的日常生活就是现代生活。
这是一种日复一日996的卷入生活,一种在箱子之间的流水线上的生活。
我们看到,第一季的《中国日记》暂时只是在生活的表面展开——比如第3集的工作,第4集的手机APP,第6集的减肥,第7集的乘地铁,还有……我熬夜打游戏。
这些只是表面现象,观众没有必要明显被冒犯。 因此,第一季的收视率相当高。 不是跌宕起伏的高,而是自始至终的高。
第二季中,陆恒宇和李书杰开始触及他们想要更深入讨论的事情。
谁告诉我们互文只能是其他文本,比如小说、电影、游戏? 互文性的另一个文本会是世界吗?
是的,但是当我们开始对日常现实进行更深入的互文比较时,危机就会出现。
这场危机来自于观众的强烈冒犯。
在《小松》第三部中,喵酱从完美妻子偶像变成了单亲妈妈。 这种设定的改变符合角色自身的成长轨迹,却深深触动了很多观众的心,导致人们弃剧。 观众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冒犯了
《中国日记》第二季也是如此,这导致《中国日记》第二季有更多观众弃剧。 在我写这个答案的时候,《中国日记》第一季的浏览量是5669.8万,而《中国日记》第二季的浏览量是3389.9万。 考虑到第一季先出第二季后出,即便如此,2300万播放量的差距也能反映出观众在感到被冒犯后的放弃。
除了第一集以楔子的形式出现外,在随后的每一集中,他的重点不是推进剧情,也不是扩大更大的人物数据库,而是不断描绘现代生活中现实生活的尴尬。
第2章讲的是反复修改。 第三集讲相亲,第四集讲双十一打折,第五集讲贫富差距拉大,第六集讲家庭卫生问题,第七集讲拖延症,第八集讲失眠,第9集讲卫星发布会,第10集讲追星,第11集和第12集讲日常生活核心问题,时间循环相似。 。
承认吧,现实生活比小说更没有逻辑,更难以接受,也更琐碎和重复。 相似性让人失去兴趣,变得无趣。
《中国日记》第二季试图通过取笑现实生活中的尴尬,并利用其他语境来达到讽刺的目的,以减少对观众造成的伤害(比如第六集、第七集的四害和房价上涨(仙女)故事与拖延、第九集火锅与发布会、第十集追星与武林江湖)前集回顾以及片尾曲改编转移观众注意力。
第8集的片尾曲是意大利语,第10集的片尾曲是塑料粤语。
随着《汉化日记》整个工作的进行,我们可以看到那些过去熟悉的互文方法又被综合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主要类型:
它改编自时事和生活,疯狂的笑话,不同文字的拼贴,以及已经说过千遍的日常。
最终我们会发现,为了解决日常系列与主线剧情之间撕裂的关系,中国日记提供了一种可能:
按照一季的连续剧出现,将日常生活和主线剧情分开。 在每个季节结束时,都会讨论更多的元叙事方面。
其实,我们在电影《十万个笑话》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设定。
大电影第一部分的结尾是抱怨和弹幕; 第二部分的结尾是想象和二维创作; 《中国日记》第一部分的结尾是关于时间和失忆的; 第二部分的结尾是关于循环和平行世界。
总之,国产日漫动画已经开始走出校园(已播的《阿煞》),走出其他世界(《喜羊羊与灰太狼》、《我的师兄脑子有毛病》) ,进入现实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也是二次元融入主流的一种可能。
@乐周川对《光明日报》《引导二次元文化支流融入主流文化大河》的文学评论有何看法?
希望我国的“二次元”文化能够植根于我国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智慧。 我希望我们国家的“二次元”文化能够做大做强,就像我国20世纪的武侠文学、我国21世纪的网络文学一样。 它不仅在国内流行,还走出国门,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人们。 热爱并扩大我们国家的文化影响力。
我们将拭目以待,看看第三季将如何展开。
还有两个问题还没有得到解答,所以我会寻找其他答案来继续。
一是为什么元设计或者后现代风格大多出现在日本,《漫画日和》和《银魂》对国内同类作品的影响有多大。
还有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国内的日常/后现代作品中会有偷窥者或监视者的存在? 比如《非人道》中的白泽、《有野兽》中的青鸟、《汉化日记》中的傅正深、《万圣节街》中的林恩、电影《十万个冷笑话》中的一英里时间鸡…… ...
我会等我想清楚后再回答。
这个答案将成为我2021年在知乎上的第五篇长答案。预计字数5000字。 时间表是完成后5/30。 预计于2021年2月5日竣工。
本回答将根据《汉化日记》第1-2季的内容、日常系统与循环理论、外部互文性“拼贴理论”、元语境理论等(以写作为准)。
暂时简单回顾一下(思路比较混乱,这个声明会在重大更新后放在最后):
①我的个人评分是9.2分(满分10分)(不能给太高,满了就尴尬了)。 我认为《中国日记》不能算是一部“搞笑”动画,而是一部“日常”动画。
②当日常工作地点从校园转到社会,青春的情感(萌芽、中学、激情)不再发挥作用时,如何才能准确地描述“打工”永不停歇的循环而不被太无聊而引起反感? ? 《中国日记2》提供了一个样本,名为“异世界观察”。 在这个样本中,爱情(CP、后宫、好感)并不是主线。 热点话题包中看似黑幕的情节和挥之不去的“中年生存危机”核心,让读者因过度共鸣而感到冒犯。
③疫情之下,正常的“社畜”生活显得尤为珍贵。 苏墨霆的“穷”和阿松的“啃老族”,看上去就像是上个世纪的“正常”生活。 于是,鲑鱼、干莓(饭团机器人)、天机、帝奎(神魔)就成了观察者,观察着“上个世纪的正常生活”。 虽然这样的日子再也不会来了,但依然传承着“失落却不沮丧”的自嘲精神。 但这种精神能持续多久呢? 你知道奈特别无选择,还是承认自己是一个“神力与魔力”完美抵消的普通人?
④系里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他们(我们)要面对很多困难。 而这些困境无法通过打怪(冒险型)、谈恋爱(世界型)、聊天(空气型)来解决。 宏大叙事崩溃后,必须进入社会的千禧一代该何去何从? 这不仅是《中国日记2》直接面对的主题,日本的《小松3》也流露出强烈的物哀感。
⑤ 无论如何,中国日记创造了自己的IP宇宙,不再依赖其他神话或文本,在流动的神话和现代生活中获得了更灵活的数据库消费。
⑥看完整个第二季,我想我们可以结合这个结局来分析《原来是关于你的》第二季和第三季的结局。 结合董浩基的循环理论,我们可以得到国内日常作品反思时空的审美深度。
⑦苏墨霆的房子是社会的房子,不是家庭的房子,但房子本身就意味着无尽的日常生活。 讽刺和笑话不是重点,而是日常生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