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陕西快板传承人刘文龙,竹板声里道春秋
刘文龙向记者展示快板《古城西安》。
5月9日,提及与快板之间的深厚情谊,85岁的陕西快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文龙眼中闪烁着孩童般的光芒:“我初次登台表演的是谢茂恭先生创作的倡导新式婚姻的快板《秀女结婚》。那一年我年仅11岁,手持锯齿状的快板,跟随长辈穿梭于街头巷尾,讲述快板故事。”
刘文龙在二十余岁那年,拜陕西快书的开创者刘志鹏为师。进入三十岁后,他与合作伙伴一同登上了全国曲艺的舞台,致力于推广陕西快板。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刘文龙将满腔热情与精力,全部投入到陕西快板的发展和传播事业之中。
如今,刘文龙已步入耄耋之年,却依然坚持笔耕不辍。他表示:“我心中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希望为陕西快板的发展留下详尽的记录。”
板声流芳焕异彩
身为非科班出身的曲艺表演者,刘文龙时常以自身的过往来激励学子们:“若想创作,务必广泛涉猎,多阅读、多观察、多实践,深入理解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与事件,并向其他艺术领域取经,吸收其中的精华。”
刘文龙自幼便跟随自乐班学习拉胡琴,他对戏曲与音乐天生就拥有一种敏锐的感知。1958年,高中毕业后,他踏入西安人民搪瓷厂,开始了自己的工人生涯。厂内设有秦腔眉户团、魔术团以及铜管乐队等众多团体,而他迅速崭露头角,成为了剧团乐队的首席。刘文龙表示,为了拓宽知识面,他选择了报考大学的中文函授班,同时热衷于参加文化馆和工人俱乐部举办的各类学习班,这些经历为他未来的艺术追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在一次演出的舞台上,我有幸邂逅了那时已享有盛名的刘志鹏,并尊他为师。刘文龙这样讲述。自此,他踏上了追求艺术的道路,将相声的笑料、山东快书的生动语言、陕西方言中的幽默段子,巧妙地融合,赋予了陕西快板新的生命力。
1976年,刘文龙携手搭档杨宽心,首次踏上京城舞台,献演了陕西快板《画乡赞》。到了1980年,在全国职工曲艺会演中,刘文龙不仅创作了快板《买脸盆》,还与搭档朱志杰共同演绎,再度将陕西快板的风采带到了全国。多年来,刘文龙创作了300余篇快板及其他曲艺作品,并在舞台上献艺数千场。
《古城西安》荣获“群星奖”,《逛夜市》则摘得曲艺界最高荣誉牡丹奖;在住院期间,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为陕南水灾募捐的义演,而在煤矿采风时,他又即兴为工人们表演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经过日积月累的努力,陕西快板在曲艺界众多形式中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刘文龙也因此荣获了“职工艺术家”的称号。
退休之际,刘文龙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推广陕西快板艺术。他主动策划陕西快板汇演活动,致力于培养新一代陕西快板传承者,并推动陕西快板申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我对各类艺术形式的热爱,最终汇聚成对快板的深情。”刘文龙如此表达。
百年声腔孕新竹
民国年间,民间艺人王老九、谢茂恭借助快板艺术描绘民众生活,倾诉民众心声;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陕西快板迎来了其发展的黄金时期;改革开放后,陕西快板又涌现出一批新生力量。谈及陕西快板的发展历史,刘文龙如数家珍地介绍道:陕西快板源自陕西关中地区,它是由民间的顺口溜逐渐演变而成的。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一块石碑上详细描绘了光绪年间快板在民间广泛流行的情景。
多年来,刘文龙教授致力于陕西快板的传承与发展,不仅精湛地表演这一艺术形式,还广泛搜集并整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如今,陕西快板的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已肩负重任,他们接过了前人的接力棒,在曲艺界崭露头角,成为支撑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
2011年,陕西快板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让所有快板艺人倍感振奋。随后,我们便着手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刘文龙表示,他们努力搜集百年以上的历史文献、积极举办各类活动以提升知名度、精心收集整理老艺人的音视频资料……经过连续两次申报,最终成功获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刘文龙激动得泪流满面。
刘文龙表示,他怀揣着三个愿望:首先,他致力于将陕西快板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次,他协助老搭档卢向阳出版其长篇快板著作;再者,他计划撰写一本关于陕西快板的专著。目前,前两个愿望已圆满实现,而第三个愿望正在稳步推进中。他渴望详实记录陕西快板的发展轨迹,确保这一非遗项目能够追溯渊源、探寻根基、延续血脉。
记者 柏桦文/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