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中国历史上一段复杂而独特的时期?

2025-07-29 -

简介

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时期,即907年至979年,在我国历史上构成了一个显著的分裂阶段。这一时期的名称源于《新五代史》的记载,它将五代(907年至960年)和十国(902年至979年)这两个时期合二为一。

五代时期,始于907年唐朝覆灭,相继在中原地区建立都城的五个朝代依次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以及后周。

907年,唐朝宣告覆灭,朱温遂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带创建了后梁政权,将都城设在东京开封府(现今的河南省开封市),从而拉开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序幕。

960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了一场兵变,他身披黄袍,篡夺了后周的皇位,从而建立了北宋王朝,标志着五代十国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在唐末、五代以及宋初时期,除了中原地区,还存在着众多分立的政权,诸如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以及北汉等,这些政权共计十余个,被《新五代史》以及后世的史学家统称为“十国”。随着北宋的建立,它陆续统一了当时尚存的南平、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平海军、吴越、北汉等地的地方割据政权,从而与契丹(辽)形成了对峙的格局。

称呼

五代十国时期,即从907年至960年,涵盖了五代(907年-960年)以及十国(902年-979年)等多个分裂的政权,这一时期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阶段。它始于唐朝的覆灭,终于宋朝的建立,或者更确切地说,直至宋朝完成了对十国剩余政权的统一。

张国刚在其著作《唐代藩镇研究》中提到,在唐朝后半期的大部分时间里,大约有40至50个藩镇并未实行割据,仅有河朔等少数藩镇出现割据现象。即便如此,这些割据藩镇也多少实施了唐朝的政策和法令,他们需要借助朝廷的官爵和权威来稳定军心。此外,这些割据藩镇也曾主动放弃割据状态。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爆发,自此藩镇割据现象广泛蔓延,一些势力强大的藩镇相继被封为王,他们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经具有高度自治的王国性质。唐朝覆灭之后,各地藩镇纷纷宣布独立,尤其是位于华北、军事实力强大的政权掌握了中原地区,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其中不乏由沙陀族建立的政权。这五个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权虽然力量雄厚,却无法统治整个国家,实际上只是具有藩镇性质的朝廷。而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有的自立为帝,有的尊奉五代为正统,称王或称霸(不包括后梁时期的晋、岐、吴),其中十个存在时间较长、称王或称帝的政权,被《新五代史》以及后世的史学家统称为十国。在这个时期,地方势力常常发生叛乱,争夺皇位,导致战乱频仍,统治者普遍重视武力而轻视文化。中国的内乱,同时也为契丹提供了南侵的机会,使得辽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个时期,定难军(即后来的西夏)逐步走向独立,与此同时,静海军(即后来的越南)也从此摆脱了中央政府的管辖。

疆域

唐朝在907年灭亡,而张议潮在861年重新夺回了凉州(现今的甘肃武威),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五代,在漠北地区称霸。大约在840年,他们开始统治黄河流域的广大区域。而在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广大地带,先后被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荆南、马楚、南汉等势力分割占据,吐蕃的力量也退出了陇右地区。随后,吐蕃国力逐渐衰落,而北汉则在太原地区形成了割据。这些分裂的势力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十国”。

五代时期,各国的领土面积中,后梁所占最小,而后唐则最为广阔。至于十国时期,疆域面积最小的国家是南平,而疆域面积最大的国家则是南唐。

民族

五代十国

自8世纪中叶起,位于漠北的回纥汗国崛起,为唐朝平息安史之乱以及收复长安、洛阳及河北东部至敦煌等地做出了显著贡献。至五代后唐时期,该汗国已掌控营州、平州(现今大凌河流域与滦河下游一带)。公元788年,回纥改称回鹘。

在9世纪初期,回鹘民族在鄂尔浑河流域遭受了黠戛斯的侵袭,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分为三路,向西迁徙至西域地区。南迁至以甘州(张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的军队大败吐蕃,这一事件在史书上被称为河西回鹘或甘州回鹘,他们收复了北庭,实现了除青藏高原以外的统一。850年,沙州人张义潮将瓜、沙等十一州归顺唐朝,而到了11世纪初,这些地区又被西夏所并吞。另一支军队则西迁至新疆东部,以高昌(吐鲁番)为中心,被称作西川回鹘;还有一支迁往新疆西部和中亚,从10世纪中叶至12世纪建立了黑汗王朝。

东北战局出现新动向。自从契丹与奚族摆脱了唐朝的统治,势力日渐增强。进入10世纪,契丹领袖阿保机成功统一各部落,创立了一个强大的契丹帝国。在五代后晋时期,后晋国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并占领了唐代的姚州都督府区域,大致范围相当于现今的北京市、河北省以及晋北地区。到了五代末期,中原王朝与契丹以河北的白沟河和山西的内长城为界划分了势力范围。

西面见证了吐蕃的兴盛。该地区位于现今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是其主要居住地。在6世纪末期,吐蕃与吐谷浑、苏毗一同构成了青藏高原上的三大强权。进入7世纪下半叶,吐蕃实现了对青藏高原的统一,并在北方漠地称霸。大约在840年前后,吐蕃多次与唐朝展开争夺,针对安西四镇的控权。到了8世纪下半叶,吐蕃达到了其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西南地区有南诏的建立。在隋唐时期,云南洱海周边地区以乌蛮族为主体,与白蛮等族群长期融合,形成了六个部落,这一时期正值唐玄宗开元年间。到了天宝年间,南诏背叛唐朝,归附吐蕃,这一历史事件被称为“六诏”,其中“诏”意为王。蒙舍位于六诏的最南端,曾大败吐蕃,稳固了统治,因此又被称为“南诏”。在唐高宗时期,设立了姚州都督府(治所在姚安),该府对南诏统一六诏给予了支持。到了7世纪80年代,吐蕃的势力已经扩展到了洱海地区。为了制约吐蕃的势力,唐朝选择扶持南诏实现对六诏的统一。然而,到了902年,南诏被郑氏篡位,随后建立了长和国,南诏因此覆灭。之后,赵氏天兴国(存在于928年至929年)和杨氏义宁国(存在于929年至937年)相继建立,最终在大理国成立。到了937年,政权被段氏(属于白族)掌握,大理国正式建立。

从汉到五代,长达千余年的岁月里,越南北方地区始终隶属于中原王朝的直接版图。然而,在10世纪中叶,该地区毅然摆脱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开始了自主发展。直至明朝初期,曾短暂在该地设立交趾布政司,但这一时期不过短短20年。

外交

在唐朝时期,胡汉民族实现了交融,众多外族也相继迁入我国周边地区。随着唐朝的覆灭,五代十国的时代来临,涌现出一些由外族建立的国家,如沙陀族建立的五代后唐、后晋以及后汉等。与此同时,契丹族率先建立了辽朝。此外,还有党项族等。这些外族国家的出现,对宋朝的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社会形态

在五代十国那个时代,关中地区呈现出的是自耕农主导的政治经济模式,而中原地带则主要实行的是庶族地主的政治体制和佃农制的经济形态,至于南方,则是以士族地主的政治形态和农奴制的经济形态为主,整体来看,我国的社会形态主要是以庶族地主的政治体制和佃农制的经济形态为特征。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