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写下28字骂人诗,后两句家喻户晓,如今竟常被用来夸人?

2025-08-12 -

锦城音乐声日夜不绝,一半飘入江风,一半飘向云霄。这般乐曲只适合天宫演奏,凡间有幸聆听的机会能有几回呢?

杜甫所作的《赠花卿》并非广为人知的作品,然而该诗的最后两句,实为流传久远的佳句。

不论是否了解这首诗,都应当听过“这曲子唯有天宫才配拥有,凡间能够欣赏到多少回呢?”

从表面上看,杜甫似乎是被一首动听的乐曲所感,因而创作此诗,其本意是表达赞美之情,然而实际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杜甫实际上是在进行指责。

蜀中生活

公元759年,杜甫带着家人,历经波折,四处迁徙,最终在蜀地安顿下来。

但是此时的蜀中并不是什么好地方,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来这里。

李白创作过《蜀道难》一诗,赞美了蜀地风光,同时揭示了蜀地险恶,这种容易防守却难以攻克的地理特征,往往容易成为叛乱的温床。

只要叛军占据要害位置,朝廷军队就无法突破,这就是李白诗中所言“一人守隘,万人难入”。

杜甫本不乐意前往此地,却不得不去,因为当时他若想谋求仕途,必须走门路,托人情,而他所能联系的人,皆在四川任职,故此他无法推脱。

没过多久,杜甫领着家人前往四川成都,他的两位老友当时都在那里任职,还有一个表弟也住在那里。

得益于友人的帮助,杜甫建造了一处茅屋,如今的四川成都仍然有那座茅屋,只是并非当年杜甫所建的那一处。

草堂落成之后,杜甫终于觅得栖身之地,这段时日他心情颇为舒畅,所吟诗作也变得明快起来,其中多是答谢友朋之什。

然而杜甫当下也并非无忧无虑,他目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是难以获得职位,无法赚取收入来维持家庭生计。

他虽然和家人一起开发了荒地,不过收获的仅限于蔬菜和草药,粮食完全无法种植,要想维持温饱,只能依赖友人的帮助。

杜甫认定身旁的友人皆品行端正,然而身世坎坷者明白,栖身他人门下的生活实属难堪。

杜甫为了谋求生计,前往探望友人,却未获回应。他的境况日益艰难,家境也愈发贫寒。

但是清贫的日子有清贫的过法,杜甫依然心怀大义。

曾经在学校念过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首诗便是在那段日子所作的。

诗中的茅屋指的就是当初他盖的这座草堂。

实际上这两个名词差别不大,杜甫心情愉悦时,便称居所为“草堂”,一旦情绪低落,“茅草”便去掉了“草”字,“草堂”也就变成了“茅屋”。

尽管如此,杜甫还是希望能“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段子璋之乱

在成都滞留这么久,却始终未能获得一个官职,这让他感到十分忧虑。

他原本是奔着官位才到四川的,可如今当地情形如此危急,自己又无法获得官职,那么继续待在这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公元七六二年,杜甫辞别成都,前往梓州探望友人,同时希望朋友能再资助一些前往外地的路费。

其实梓州这个地方刚刚经历了一场战乱。

去年梓州刺史段子璋发动叛乱,攻打东川节度使李奂,并且夺取了李奂的绵州,自己称王,胡作非为。

东川节度使可以看作是省级官员,他和剑阁节度使共同分管四川,双方各负责一半地区。

段子璋并非出类拔萃之辈,之所以能够拿下绵州,纯粹是趁着对方不备,采取突袭手段,李奂对此毫无防备。紧接着,朝廷调遣成都地方官员,组织兵力,目标是攻克绵州,务必将段子璋擒获归案。

执行这项指令,成都方面派遣了麾下重要将领花敬定,率领部队向绵州发起攻势。

花敬定确实是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率领成都的部队,迅速夺取了绵州,段子璋从此杳无音信。

这件事初看是平定叛乱的善举,然而核心问题在于花敬定这个人,他凭借一些微不足道的功绩,就在众人面前毫无顾忌地强夺粮食,他们不仅掠夺粮食,还抢夺各种财物。

为了得到那妇人佩戴的簪子,花敬定径直斩断了她的手臂。

这种野蛮的举动让杜甫十分鄙视,从杜甫的诗作里可以明白,他其实非常厌恶这些人,可是杜甫当时力量不足,只能任由这些人胡来。

杜甫不想招惹这些人,这些人还总是喜欢招惹杜甫。

花敬定身为武将,却爱好文人雅趣,他设宴在家,特意邀请杜甫前来参加。

杜甫对那个人颇有微词,不过若能不花分文便享用到他家的丰盛菜肴,倒也算得上是一种难得的机遇。

席上作诗

杜甫到访花敬定府邸时,碰到了不少旧识,他跟这些人打过招呼后,却不去拜见花敬定,因为他实在瞧不起那个人。

而且杜甫内心清楚,即便极力取悦花敬定,也毫无意义,因为他本人时日无多,杜甫偶然得知,那个叛乱的段子璋,竟然还活着。

段子璋尚在人间,花敬定便迫不及待举办起胜利酒会,这预示着战局即将逆转。酒席进行中,杜甫专注于杯盘食物,对花敬定的一举一动置若罔闻

杜甫只恨当时没有发明塑料袋,要不然他就可以带点菜回去吃了。

当杜甫正想着该怎么打包时,一阵乐曲声飘进了他的耳中。

杜甫十分震惊,脸色都变了,但这并非由于乐曲多么动听,而是因为这种曲调实在太过罕见。

他反复聆听了一阵,才敢断定,这首乐曲是帝王举行祭奠典礼时才用的,它怎么会在此处响起?

杜甫起身,朝乐声方向看去,看见花敬定正和几个人讨论着事情。

杜甫明白皇上不在那里,却不敢相信,花敬定作为低阶军官,竟敢演奏皇族专属的乐曲,这实在太过放肆。

杜甫即便心中愤怒,也仅能暗自咒骂,他断无可能在宴会上出言不逊,当时察觉到这一点的绝非他一人,众人皆无动静,显然已对此习以为常。

杜甫正独自饮酒,花敬定便领着数人寻上门来,他们向在场的各位引荐了杜甫,又恳请杜甫为这首乐曲作诗一首。

杜甫心中略一思索,马上便想出了一首诗,正是这首《赠花卿》。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赞美音乐作品,然而,一旦置于特定情境之中,它便呈现出不同的意味。

明白花敬定违背规矩的人,自然能体会出这首诗里的“嘲讽”意味,然而花敬定这类鲁莽之辈,显然无法察觉。

这首乐曲只适合在天堂中存在,凡间之人难得有机会聆听一次,在那些见多识广的人看来,这句诗实际上是在表达这首曲子原本只属于帝王所有,普通民众本应很少能够欣赏到,这其实是在批评花敬定不合规矩的行为

花敬定显然只是觉得这首乐曲悦耳,诗歌也优美,其他方面他完全不明白。

不久之后,杜甫前往梓州借钱未果,只好继续留在四川。

那位将军花敬定,又探知段子璋的下落,他紧追不舍,结果落入对方计谋,最终被敌人所杀……

杜甫写下28字骂人诗,后两句家喻户晓,如今竟常被用来夸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