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郭德纲流水喜剧人:搞笑,难道我们是敷衍的?

2025-08-14 -

其实观众对喜剧演员的期待并不复杂,就是要他们能逗乐大家。假如非要设定一个衡量标准,那就是希望演员们能用心制造笑料,增添更多风趣,减少不必要的笨拙和应付。

1月10日晚,综艺节目《欢乐喜剧人》第七季第一期播出。

扒姐看后,如坐针毡、如芒在背、如鲠在喉。

我原本觉得自己的看法不太准确,后来去豆瓣查看,发现网友和那位揭秘者观点差不多,不少观众感到非常不自在。

心情平定之后,我反复思量,也想向节目策划人员询问:这档已经播出了七个赛季的电视节目,本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和固定的套路,怎么会越办越没水平呢?

第一集,豆瓣评分8.3分;第二集,豆瓣评分7.9分;第三集,豆瓣评分5.6分,第四集,豆瓣评分5.4分;第五集,豆瓣评分5.2分;第六集,豆瓣评分4.9分,第七集,豆瓣上仅有119人标示了“期待观看”,这人数里包含我自己。

那么,《欢乐喜剧人》口碑直线下滑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该档节目的植入广告让人引起了强烈的不适感。

节目需要商业支持,这是人之常情。不过植入的广告不应破坏节目的整体感觉,更不能随意加入一些与节目风格不一致的推广,而且广告数量也不宜过多。

《欢乐喜剧人》是怎么做的呢?

郭德纲登台时宣读了一段商业宣传语:财务调度,请选X小满。喜剧演出中夹杂金融产品推广尚存争议,然而将广告标识布满各个角落,确实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人们究竟是为了欣赏节目而来,还是为了观看广告而至。

你以为这就完了?

范湉湉登场,桌子上又放一个卖锅的广告。

网红纯情阿伟登场,桌子边放的是食用油广告。

张大大出场的时候,植入的是洗护用品的广告。

李艺彤出场的时候,植入的是某培训课程的广告。

许多通过视频网站观看节目的人会发现,节目标志上方,电视台的标志,还有那些醒目的主要赞助商的标志,一直不断地从上到下循环出现,从主持人的麦克风,一直持续到视频窗口的右下角。

即便节目本身再出色,接连不断、种类繁多的商业推广,难道不会让观众难以沉浸其中吗?而且,这些商业推广与节目的整体风格真的协调吗?

我们并非排斥综艺节目中包含商业推广,但至少要契合节目整体风格,把握分寸,不能让观看体验变得像翻阅促销传单那样。

其次,节目背离了初衷。

这个节目的设立目的是什么?从它的名称上就能明白:是要寻找能制造欢乐的喜剧艺人。然而,这一季的参赛者真的都是喜剧表演者吗?

这位号称演员、歌手、主持人的全能艺人张大大,什么时候也转型成喜剧演员了?

冒充齐秦的弟子,演唱一首走调的《大约在冬季》,这种事算起来有多久没人提了?

冒充罗大佑门生,演绎《童年》,竟要表演时暗藏底稿?

主持水平,存在争议;表演技巧,尔冬升直接点明;歌唱实力,唱罗大佑的《童年》居然忘词了

那么,请问张大大的喜剧能力在哪?

那位网络上的纯情男子阿伟,他和那位二人转表演者台上的互动内容,你还能回想起来吗,你当时是不是露出了笑容呢?

SHN48的成员李艺彤和宋晓锋组成了搭档,宋晓锋那首“吟诗一首”的戏谑桥段源自《乡村爱情》的电视剧,后来又出现在好几个综艺节目里,单说观众会不会觉得看腻了。他们俩在《上海滩》里演绎的许文强和冯程程生死相隔的片段,之前也演过许多次了。早先的那些桥段都不怎么好笑,现在又把它们翻出来重新演绎,这样真的有趣吗?

德云社的秦霄贤,穿着长袍登场,却未说一段相声,而是与二人转艺人攀爬桌子,展示所谓的特殊技艺,这真是对天赋的极大浪费;熊梓淇的演出,让人看不懂、摸不着头脑——难道不能请个普通的二人转表演者吗?

反而是脱口秀艺人李雪琴呈现了一个平淡无奇的起始,紧接着其他来宾的表演却十分糟糕,简直如同事故现场般混乱。

有的表演者会忘记歌曲的词句,有的在交谈过程中话筒突然失效,有的在表演时突然记不起台词来......《欢乐喜剧人》节目里频繁出现这种情况,你们的初衷究竟是什么?

更令人惊奇的是,这些表演者在参与节目期间,还进行了一次“宣告”: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加入“喜剧人联盟”,希望时光流逝初衷依旧,喜剧能够持续焕发活力,前景充满希望。真是荒诞,他们对待搞笑这件事非常严肃。

有些并非以喜剧表演为主的演艺人员也敢冒充“喜剧人”,跻身“喜剧圈子”;喜剧虽常变,却总在重复陈旧笑料;前景如何?仅从这档喜剧节目来看,并未显现出喜剧的将来。

毫不客气地说:搞笑,你们是敷衍的!

其次,选手的搞笑能力持续下降。

从第一季开始,这档节目的选手个个都是喜剧届的大咖

第一季和第二季里,刘仪伟、吴君如参与其中,小沈阳、宋小宝也加入了,还有沈腾、贾玲、贾冰、李菁、乔杉、修睿、高晓攀、大鹏、沈凌这些人,他们都是喜剧界的知名人士,此外,冯小刚、张达明、魏翔也出现在舞台上。

从人员构成来说,既有擅长拍摄喜剧电影的导演,同时也有“德云社”、“刘老根大舞台”、”开心麻花“、”相声新势力“等众多喜剧机构参与其中

就表演的内容来看,既有小品、相声,也有脱口秀和即兴表演;

就节目的主题来看,负责搞笑是该节目的第一要务。

这个时期的参赛者要求大大放宽:表演专业的,报名了;喜剧演员,报名了;网络短片创作者,报名了;综艺主持人,报名了;团体偶像,报名了......

来了不打紧,麻烦让观众笑起来行吗?

同时,导师的功能被极大地削弱。

自首季节目播起,即便有沈腾、贾玲、吴君如、宋小宝这类喜剧界知名人士参与,他们完成表演后,指导老师仍旧会发表看法,并且给出改进建议。

郭德纲自第二期起始终承担着导师与主持的双重职责,但他的表演时间却逐渐减少。在本期节目中,他简直变成了一个仅负责开场和念广告的“喜剧策划人”,开场仪式结束后,广告词念完,他就“消失”了。

不清楚有多少观众是为了郭德纲而观看这个节目,对于扒姐来说,感到非常沮丧。

导师的功能被削弱之后,谁来肩负起导师的职责呢?

那几位选手是往季的参赛者,像这一期里的杨树林、宋小宝、宋晓锋这些人,他们担当了指导老师的角色。这些人不仅身份是客座嘉宾,还负责指导这一季的选手们进行节目排演。

中国的喜剧演员确实非常出色,前天还是参赛选手,昨天就转型为点评嘉宾,接下来是不是就要被封为喜剧界的泰斗了?

即便常言道同行多可取经,然而这些所谓的“引路人”所展示的技艺往往褒贬不一,若让他们去教导新手模仿他们的表演方式,看客们真的会买账吗?

最后,《欢乐喜剧人》从“喜头悲尾”已经变成“大烂炖”了。

喜剧包含多种形式,比如相声和小品,还有曲苑杂坛等。想要进行创新和融合,这是很恰当的想法。然而,你也需要考虑一下参赛者们是否真的合适呢?

德云社相声演员秦霄贤,适合在刘老根舞台上表演二人转吗?

女团成员李艺彤适合走喜剧发展之路吗?

小视频崛起的网红纯情阿伟,适合大荧幕吗?

张大大的跨界,能成功吗?

这个节目的构思或许不错,意图将不同种类的喜剧结合起来,目的是让其他领域的表演者能够拓展受众范围。

但是制作团队需要关注的是,德云社的曲艺表演者尝试演绎地方戏曲,女性表演团体尝试进行戏剧创作,网络平台上的意见领袖进行领域跨越,他们是否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首要的是,就算你勇于探索、大胆整合,但首要任务还是要确保,当你展现在众人眼前时,能够带给他们愉悦的感受。

这些选手们经过全天候的排演,终于鼓起勇气站到了刘老根大舞台的舞台上,那个“站上片刻、台下十年”的至理名言,他们似乎完全忘记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现在中国的喜剧门槛,变得这么低吗?

这一期节目,虽然结局还算圆满,但喜剧效果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了:里面充斥着非常俗气的影视桥段,还硬塞进一些过时的网络笑话,唱着老掉牙的流行歌曲,时不时还吓唬观众一下......节目组似乎什么都想加入,却完全没顾及观众的接受程度。

我注意到现场许多人都在低头摆弄手机,这让屏幕前的观众怎能不感到失落?

幸运的是,观众的耐受力还算不错,虽然经历了一场难看的节目,他们却依然保持着清醒。

欢乐喜剧人,喜剧人是主角,欢乐是主题。

郭德纲是常青树,喜剧圈人才更迭不停。无论指导老师是否更换,参与人员有无变动,演出手法怎样变化,只要节目能让观众感到快乐,就是成功的作品。

这个节目第七季的首期节目反响不佳,让所有制作喜剧节目的团队都警醒过来。

节目在追求经济回报的同时,更需关注社会价值。广告商的挑选,广告的多少,都要仔细斟酌。假如观众对节目以外的事物关注过多,超过了对节目的本身,那么这个节目就存在缺陷。

喜剧的革新需立足现实,同时也要考虑表演者的个性。各种喜剧形式都有其特定的要求,比如二人转、相声和脱口秀。这一期的节目相当有魄力,演员们前一天晚上抵达沈阳,第二天就出现在刘老根大舞台上。选手和帮演的嘉宾大多彼此不认识,更有不少人之前从未接触过二人转,但他们居然在只排练了一天的状况下就表演了。

喜剧还能这样突破吗?这些搞笑高手适合舞台独唱吗?只要看过这个节目的人,都清楚明白。

第三,节目必须敬重舞台,表演者必须敬重观众。德云社若有这档节目,每场都人满为患;刘老根大舞台若有这档节目,每场都座无虚席。观众们购票捧场,无论看二人转还是听相声,他们都是付出了金钱的。节目无论是挖掘喜剧新秀,还是进行喜剧形式上的革新,最终呈现给观众的节目内容都必须是足够成熟且符合标准的;对于从事喜剧表演的艺人而言,观众愿意付出金钱观看表演,更要求他们提供令人满意的演出效果。只有这样,节目才能保持长久受欢迎的状态,演员才能称职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这个季度的新节目目前只播出了第一集,后续还有不少提升的余地。

期待《欢乐喜剧人》能令观众开怀大笑,盼望中国喜剧持续进步。

铁打的郭德纲流水喜剧人:搞笑,难道我们是敷衍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