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当选,中韩关系究竟能否就此实现转圜?
2025年6月3日,韩国成功举办了第21届总统选举。共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李在明毫无悬念地获得了49.42%的选票,最终当选。这个结果与他在2022年以微弱劣势0.73个百分点输给尹锡悦形成了鲜明对比,仅相隔三年。如今时过境迁,人事已非。这位曾经从事童工的候选人,如今登上了总统的宝座。这位出身草根的政治家能够崛起,充分体现了韩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李在明,一位身负六级伤残、家境贫寒的律师,是怎样一步步成长为韩国最有希望决定未来走向的人物?他的当选,又会对中韩两国之间的互动产生怎样的作用?
6月4日深夜,李在明与妻子在首尔国会大厦外举行庆祝活动,新华社记者姚琪琳摄
01.
草根逆袭:李在明为何能登上总统宝座?
李在明的成长轨迹是韩国社会变迁的鲜活写照。1964年,他降生在庆尚北道安东郡一个拮据的家里,家中兄弟姐妹有七个,他是排行第五的孩子。小学教育结束后,李在明就进入了工厂从事劳动工作,由于遭遇意外事故导致身体六级伤残,之后他依靠个人努力通过自学考试,成功进入了韩国中央大学的法律学科,这一事件成为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这段奋斗经历深刻地塑造了他作为“普通人代表”的公众形象。他曾任城南市长,时间是2010年到2018年,任职期间大力推动公共住房项目,并借由“为普通人建立市立医院”的口号进入政治领域,以此作为切入点。当前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李在明出身平民,这一点对选民有很大的号召力。
六月二日,韩国共同民主党候选人李在明来到首尔,开展了一次选举宣传活动,中国新闻社记者姚琪琳进行了拍摄。
李在明从政生涯,尤其是担任共同民主党领袖期间的施政表现,为他赢得了众多民众的拥护。2023年8月,他为了反对尹锡悦当局的政策以及日本排放核污染水入海的举动,进行了为期24天的饥饿抗争,最后不得不因身体状况不佳被送进医院接受治疗。二零二四年一月,釜山发生行刺事件,情节更为曲折;他身受颈部创伤,却仍以“必须终止对立政治”为号召,更加巩固了“挑战体制”的社会形象。二零二五年三月二十六日,首尔高等裁判所撤销初审判决,认定其未触犯《公职选举法》,消除了其竞选的阻碍。最高法院紧急下令重新审理案件并判定有罪,不过,在公众意见和政治角力的影响下,审判日程被挪到了六月十八日,也就是选举活动结束之后。
李在明自从踏入政坛,就曾两次当选国会议员,也曾两次出任共同民主党党首职务。今年四月二十七日,他以高达八十九点七七百分的得票数,创下了该党历史最高纪录,从而成功成为总统候选人。他不仅稳固地把握住了党内核心支持力量,还吸引了大量中间阶层选民,甚至也包括一部分持保守观念的选民。这确实跟尹锡悦三年执政后声望跌至谷底,他因违法实施“紧急戒严”而被送交审判有关;同时,国民力量党一味拒绝检讨、坚决抵制弹劾,也导致选民对其完全失去信心。
02.
挑战重重:新政府面临三大难题
李在明就任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来自尹锡悦和国民力量党的强大阻力。这次选举是由于尹锡悦实施戒严未能成功而引发的提前投票。选举的竞争者,一边是成功终止戒严并推动弹劾的共同民主党,另一边主要是拥护尹锡悦、抵制弹劾的国民力量党。所以,这场竞争实际上是一场关于“弹劾”与“反对弹劾”的持续较量。他虽然反复表示不会实施政治惩罚,但当选之后,那些需要被处理的案件还是会依照法律程序继续进行。共同民主党作为掌握多数席位的执政党,有望借助特别法案迅速展开对“戒严”时期遗留势力的查办和审判,并且适时地促成宪法的修正。然而,国民力量党依然拥有国会三成五的议席,保守派在舆论上仍占主导地位,因此新政府若想达成目的,就必须具备极高的政治手腕。
2024年12月14日,记录了韩国国会议事堂的景象,这幅作品出自新华社记者姚琪琳之手。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处理美国施加的重税负担问题。韩美两国于四月二十四日在华盛顿进行了2+2级别的高层贸易磋商,双方同意在美国“对等关税宽限期”七月八日到期之前完成整体性协议的签署。当前,双方就六个方面进行第二轮技术性讨论,这包括商品流转的均等化,额外贸易限制措施,金融体系的稳固性,网络交易规范,产品来源的认定标准以及市场运作的要素,并且打算在六月上旬召开部长级会谈,目的是为了融合达成的共识。美国提出韩国有二十多个非贸易的阻碍,同时要求韩国提升对驻韩美军军事开支的承担,韩国方面则寻求通过对话重新加入韩美之间的商业合作协议。
当前面临的首要挑战在于重振民众生计与经济活力。尹锡悦主政后,韩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从3.2%急剧跌落至1.1%。韩国开发研究院(KDI)最新给出的分析指出,预计到2025年该国经济增幅仅能达到0.8%。商品的对外销售、资本的投放、民众的购买力以及证券市场的整体表现均呈现显著颓势,而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兑换比率以及劳动者的失意程度却普遍攀升。持续五个月的严格管制行动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不稳状况,对经济层面造成了进一步的负面效应。李在明以“真正的大韩民国”为竞选口号参选,重振经济、改善民生将是他首要目标。不过,韩国作为外向型经济体,经济复苏会受到国际市场及外部环境的显著作用。
03.
中韩关系:有改善愿望但仍面临强大掣肘
李在明当局提倡“以国家根本为重的外交方针”,主张要按照国家根本来推行机动、切实的对外方针,维持独立性与多样性。我认为,随着中美对抗升级,韩国现政府打算在维系韩美联盟和美日韩三边机制的同时,继续推行文在寅政府提出的面向南方和北方的策略,逐步开展同中国、俄罗斯以及亚洲和全球南方国家的实际交往,以此适应国际政治与经济贸易形势的新转变。
二零二五年二月十五日,一些来自韩国的旅行者到访了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袁家界景区进行观光活动。此消息图片由新华社提供,摄影师为吴勇兵。
关于中韩两国关系,李在明领导的团队提倡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韩战略伙伴关系。李在明本人曾在采访中谈到,由于中国和韩国经济联系紧密且地理位置相邻,双方应该在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气候应对等多个方面加强合作。此外,他还建议通过不同层级的战略对话来共同维护朝鲜半岛的稳定,并主张借助韩中日三方合作机制来推动区域合作的制度化进程。他反复强调韩国无需参与台湾事务,此番表态与尹锡悦当局的外交方针大相径庭。这种立场有助于中韩关系摆脱困境,重新建立战略层面的相互信任。
但是,李在明调整对华方针时,受到很多内部外部限制。韩国国内的反华态度相当明显,极端保守派的活动不会停止,中韩之间的经济竞争格局也没有改变。特别需要关注的是,美国或许会继续向韩国施压,要求其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深化与美国的关系,以此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若李在明决定不合作,或会引来美国批评其"削弱伙伴关系",并可能以撤离军队相要挟。如何兼顾中美关系并发展对华合作,是衡量韩国新政权是否有决心和实力加强中韩战略伙伴关系的试金石。
作者 | 詹德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朝鲜半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上海市朝鲜半岛研究会副会长
编审 | 胡俊峰 刘倩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